雕版印刷術
最早出現的印刷術為雕版印刷術,大約誕生于唐朝初年(公元618年左右)。雕版印刷的原理并不複雜,首先是在薄紙上書寫需要印刷的字,再把紙潤濕後反貼到木雕闆上,隻要對着字形雕刻就能得到文字部分的凸起印刷雕版。印刷時,隻需要給雕版塗墨,輕輕蓋上紙張,雕版上的字就能印到紙上了。
雕版印刷術的誕生大大加快了書籍印刷的速度,但在印刷新書或者修改錯字時比較麻煩,需要重新制作雕版,費時又費力,所以在發明之初隻應用在少數需求量較大的書籍上。不過,雕版印刷術可以輕易制作大量同樣印刷品的特點,在經濟發達的宋朝發揮了特殊的作用:它非常适合印刷紙币和廣告等本來就不需要修改的東西。
活字印刷術
雕版印刷術成本高昂,不易保存和查閱,使用并不方便。北宋時,杭州的刻闆工匠畢昇(shēng)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将原來的整塊印版變為由可以取用的“活字”構成的印版。印刷完畢後,還可以重新取出活字,供下次印刷使用,非常方便。
這些活字最初是由木頭雕刻而成的。在使用時,由于木材的紋理不均勻,吸水後還會發脹,導緻木活字排出的版高低不平。再加上木活字易與液體粘連,不易取出,所以最終畢昇改用膠泥制作活字。
活字印刷術發明以後,由于技術尚不完善、常見字磨損過快、有圖的書籍難以排版、印刷品質量不高等原因,未能成為主流的印刷方法。但這種印刷術傳播到中國周邊地區以後,在漫長的時間裡經曆了多次技術改進,并最終跟随商旅走入了歐洲,推動了歐洲的文藝複興和後來的宗教改革運動,翻開了歐洲文明史的新篇章。
古老的東方文明所孕育出的活字印刷術,跨越了4個世紀的時間、經曆了數千千米的漫長旅行,最終在異國他鄉大放異彩,不得不說這是中國古人對于世界文明進程做出的巨大貢獻。
轉輪排字盤
宋代的畢昇覺得木活字并不好用,轉為使用膠泥活字,但有人非要迎難而上。元代的農學家、農業機械學家王祯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經過反複實踐後,解決了木活字難以使用的問題,制造出了3萬多個木活字,并以此印刷了大量書籍。
活字的問題解決後,印刷人員又面臨着檢字的難題。中國的漢字複雜而繁多,想要在數量巨大的活字庫中找到需要用的活字并非易事。如果活字的分類和存儲不合理,找字工作會增加印刷人員的工作量。
為了提高檢字效率,王祯設計了一種名為轉輪排字盤的裝置。這種轉輪排字盤上鋪有圓框,每個木活字都按一定順序放在裡面,并編好号碼。在檢字時,一個人朗讀書稿,另外一個人轉動圓盤。在圓盤上找到需要用的活字後,排入印版内。待印刷完畢後,把活字再放回圓盤上的相應位置處即可。這種裝置減少了檢字工作的時間和工作量,提高了印刷效率。
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印刷術的發明更是大大提高了整個世界的信息傳播效率,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責任編輯郭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