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走,到海裡去!

走,到海裡去!

時間:2024-11-05 08:40:29

遼闊的海洋占據地球表面積的71%,其中蘊藏着無數奧秘,也是世界各國交流貿易的主幹道。盡管在中華文明的曆史中,人們以農耕為主,但我們的先祖依然積極探索了未知的海洋,取得了大量成就,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海洋文化。

造船,我們不輸人後

根據考古發現,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河姆渡文化的居民已經學會了制作筏、獨木舟和木槳,證明當時人們已經初步掌握了近海航行的技術。到了夏朝,人們又在筏和獨木舟的四周加裝了木闆,有龍骨的木闆船由此誕生。而三國時期的造船技術更是得到大大提升。

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受明成祖之命,率領由240餘艘海船組成的龐大船隊七下“西洋”,船隊中最大的船是“五千料巨舶”。按照保守估計,這艘大船身長達70餘米,排水量超過2000噸。它不僅是15世紀世界上最大的船舶,而且和150年後的世界最大商船“呂貝克之鷹”相比也毫不遜色!

動力,我們能走得更遠

最早期的船主要以劃槳的方式前進,在使用的過程中,人們發現槳葉的角度會對船隻的前進方向産生很大影響,由此發明了用于控制船隻航向的舵。舵一般裝在船尾,與船的重心距離比較遠。這樣,就可以根據杠杆原理,用很小的力量改變船隻的行進方向。

橹是中國古人發明的另外一種船隻推進工具。它比槳長很多,安裝在船尾。通過搖動橹繩,就可以控制水中的橹闆像魚兒的尾巴一樣撥水,從而推動船隻前進,非常高效、省力。

人類認識了風的力量以後,風帆就出現了。漢代時,中國的風帆船就已經出現,并且從無法轉向的固定帆,發展到可以靈活轉動的活動帆,最終産生了有平行骨架的平行式硬帆。

風帆的出現和發展解放了人力,讓中國古人有能力在海上從事長時間的活動,并且能夠走得更遠。

導航,我們有一套

茫茫的海面上沒有路标,想要遠航就必須掌握導航技術。最早的航海導航術是觀星,西漢時的導航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了。但是觀星要求有晴朗的天氣,如果遭遇陰雲遮蔽,船隻便無法定位,于是中國古人發明了通過指南針判斷方向的技術。世界上利用指南針進行海上導航的最早文字記載見于北宋宣和元年(公元1199年)完成的《萍州可談》:“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這比英國人在《論物質本性》中提及航海者使用水浮磁針導航的記載早了大半個世紀。而後來的鄭和船隊使用的“過洋牽星術”(原理類似于六分儀),在當時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導航技術。

海圖,我們畫得好

有了海圖,船隻才能正确抵達目的地。早在唐代的《海島算經》裡,已經記載有測量海中地形、地物的高度與距離的方法,對後來航海圖的測繪有深遠影響。明代《海道經》中保存了一卷根據元代人底稿繪制而成的《海道指南圖》,這是中國流傳至今最早的一幅海圖。率領船隊七下西洋的鄭和在航海中使用的《鄭和航海圖》(原名《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是迄今為止最早的遠洋航行海圖。

但在鄭和下西洋以後,明、清時期逐漸收緊海禁政策,阻斷海外交通,阻礙了中國航海事業的進一步發展與航海科學技術的進步,中國的航海技術也逐漸落後于歐洲。

在新時代中,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海洋蘊藏的巨大潛力,中國也更加重視海權的維護與航海科技的發展。我們要以史為鑒,學習和發展航海科技,才能在海洋上找回昔日榮光。

責任編輯郭曉博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