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噙墨與浮墨

噙墨與浮墨

時間:2024-11-05 06:59:22

筆鋒落墨,素紙噙含,互為滲透,有深有淺……紙上的自由假不來。

聽書畫鑒定家王小斌老師夜聊如今高仿真書畫的做法,十分有意思。

以前,文博單位為了攜帶珍貴書畫的複制品出外辦講座、搞展覽,都需要尋覓高手來臨摹原作。這件事情十分辛苦,因為就算能找到一位本身筆墨功夫十分了得的畫家,他本人又是宋徽宗的研究專家,他要臨摹那幅著名的《瑞鶴圖》也要下上三五年的功夫。而且,因為原作的保存要求極高,畫家臨摹時必須征得博物館方面的同意,在冰窖般的庫房裡進行,決不能把原作帶到有暖氣的地方舒舒服服地臨摹。天寒地凍,一個不留神,筆意就差了那麼一點。因此之前的仿作與原作,很多專家都能一眼看出來。

而現在,電腦可以精确地采集原作的數據,掃描機的像素達到驚人的5.2億,高仿真書畫最後可以用微噴技術來實現。加上制作人十分用心,他們會先分析原作宣紙特殊的理化成分,委托宣紙的手工作坊做出一模一樣的紙,然後在生宣上,用機器細緻缜密地打上一層塗布膠。上過膠的紙比普通熟宣更熟,附着力驚人地強,将原作直接打印上去,色彩與線條絲毫不會走樣,連古書畫上的黴點、泛黃與殘缺,都能掃描還原得一模一樣。

王小斌曾做過實驗:找尋五六十歲年富力強的畫家,征得他的同意後,将其得意之作打印出來,與原作一起放在畫家本人面前,要他将自己的作品挑出來。畫家左看右看,把畫翻過來看後面的裱褙,匍匐在畫案上審讀作品的整體氣息,最後用放大鏡端詳細部的筆觸……很抱歉,他還是分辨不出來。

但王小斌能分辨出來。因為他了解如今仿作的操作原理,知道藝術家的原作是用宣紙直接畫的,上面沒有塗布膠,墨與色彩都是往紙的肌理中滲透的,這就是“噙墨”;而高仿真書畫為了紋絲不亂地掃描,必須上膠,這樣墨就是浮着的。“越是在書畫的邊緣,越能看出那股子浮在表面的氣息來。不出三分鐘,就能判定這是高仿真作品。”

噙墨是真,浮墨是假。這就像如今的文化市場,很多附庸風雅者以為,經常去天南海北的文博展覽上打卡,讀一讀藝術史上的八卦話題,再參加一些書畫、茶道雅集,回來發發朋友圈,就能堂而皇之以“資深藝術領悟者”自居。雖然,這也算做足了以假亂真的功夫,但明眼人一看就是根基淺。那股子“浮墨”氣息,是騙不了人的。

因為時間對宣紙的催熟,畢竟與塗布膠的硬性催熟不一樣。那種筆鋒落墨,素紙噙含,互為滲透,有深有淺的自由意識,是沒有辦法用整齊劃一的方式逐一掃描、複刻下來的。假的,真不了。

(王傳生摘自《揚子晚報》)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