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數學教授的詩詞課

數學教授的詩詞課

時間:2024-11-05 06:02:32

“唐詩萬歲!宋詞萬歲!”一段93歲高齡教授講授對聯詩詞,臨近結束振臂高呼的視頻,在微博、朋友圈被大量轉發。“三尺講台,隻為傳承。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網友紛紛留言表達對先生的敬意。

這段視頻裡的老教授,就是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的退休教師潘鼎坤。潘鼎坤和詩詞的緣分,要從浙江缙雲老家說起。小時候,他常跟随秀才出身的外祖父讀詩、學做對子。古書和詩詞之美,從幼年時就烙在了他的心上。“什麼思想問題你想不通了,你看一些古書就能想通了,在中國幾千年有那麼多優秀文人、好多寶貴的經驗。”

1951年從複旦大學數理系畢業後,潘鼎坤開始站上數學課的講台,一站就是60餘載。直至鲐背之年,他依然在為學生們做着“我愛微積分”“震撼人心的微積分學——它真的很酷”等講座。

在他的課上,枯燥的數學原理變得生動鮮活:他用“以豬尋豬”的故事啟發學生思考如何用已知條件求解未知的奧妙,還會引用李煜的名詩《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來解釋有限與無限的關系,學生們還會聽到他如何用指數函數的性質高效利用水來洗衣服……在他的課堂中,很少有學生說“聽不懂”。

視頻中,潘教授并沒有講自己的專業——高等數學,而是大膽地選擇了“試講中文對聯、詩詞中的對稱美”的課題。這個想法要從潘鼎坤愛讀報、愛思考的習慣說起。從小了解律詩格律的他看到了現在一些報刊上的詩詞,“平仄都不對”,不禁皺起了眉頭,“決不能讓唐詩宋詞這樣的好東西在我們手裡絕了。”

為了講好這次課,他認真準備了好幾個月,查了不少資料,寫了厚厚的一沓講稿。他将《中文大辭典》中有關詩詞格律的内容進行“翻譯”,專門用毛筆謄寫了絕句、律詩平仄起式的寫法,在可以不嚴格遵循平仄規律的地方都畫上了紅圈。

“其實,數學與詩歌具有相似性。”在潘鼎坤看來,數學裡的定理公式是表達許多自然規律的詩歌。大學時的一道國文考試題目“論數學與詩歌的關系”,讓他思考了一生。他認為,數學是表達客觀自然規律的語言,詩歌是表達人的内心世界的意志情感的語言,兩者都很抽象,但都表達得十分深刻、準确、簡潔,而且都強調對稱美。

5月16日下午,一身藏藍色中山裝的潘鼎坤拄着拐杖走進了能坐百餘人的教室。近兩個小時的報告,他始終站在講台上,從自己的成長曆程講起,帶着大家走近中文對聯及唐詩宋詞的“平平仄仄”,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不戴麥克風,中間沒有休息,沒喝一口水。四塊黑闆他擦了寫,寫了又擦。記不清講稿内容時,他拿起放大鏡仔細端詳。預定時間裡,他講完了全部内容,就如同平常的一次上課下課。

講座結束後,意猶未盡的師生們圍在老教授身邊久久不願離去。“老師的課,傳達着濃濃的師者情懷和對中華優秀文化的熱愛。”一個學生感慨道。

“課堂是我一生最快樂、最享受、最留戀的地方。”潘鼎坤說,“隻要你們願意聽,我願意一直講下去。”

(熹微整理自網絡)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