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是從去年的秋天開始,我養成了一個買花的習慣。
我的書桌上,每周都會盛開一束小花,品種不一,芬芳各異。它們陪着我看書寫字、吃零食、追劇,相處十分融洽。
有花陪伴的生活,心情也像花兒一樣。就像羽微微的詩作《花房姑娘》裡寫的一樣:天堂鳥開了,勿忘我開了,紫色熏衣開了,金色百合開了,美麗的名字都開了,隻是不要留意我,我要慢慢想,想好一瓣,才開一瓣。
有時候跟母親視頻,我會給花兒一個鏡頭,告訴母親,它的名字以及寓意。母親是個樸素的人,她見我總是買花,忍不住開導起來:“一個人在外打拼,雖說開心很重要,也要适當節約,少買不實用的東西,以後還得養房、養車、養孩子呢……”
我說,幾十塊錢就能養一束花,而養房、養車、養孩子每個都是以萬來計數的,這麼一比,花的性價比還蠻高。
其實花很實用啊,你看,當我買回一束新鮮的花朵,就會忍不住把書桌收拾整齊來與之匹配。當書桌是整齊的,也想把家裡打掃幹淨,還會想捯饬捯饬自己。
堅持買花的意義就像,堅持給自己的平凡生活,加一束光。
這或許就是人們常說的儀式感吧。用一些看似無用的事情,來增添生活的光芒。
聖·埃克蘇佩的經典書籍《小王子》中有一段經典對話:
小王子問:“儀式是什麼?”
狐狸說:“儀式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你下午四點鐘來,那麼從三點鐘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
這是童話故事裡的儀式感,讓抽象的幸福變得清晰,讓笨拙的動物有了睿智的情感。
奧黛麗·赫本的經典影片《蒂凡尼的早餐》中,有令人難忘的那一幕:霍莉穿着黑色小禮服,戴着珠寶,踏着城市的晨曦緩緩地走近蒂凡尼的櫥窗,在精美的櫥窗前,慢慢地将早餐吃完,可頌面包與熱咖啡,宛若盛宴。
這是愛情故事裡的儀式感,讓女主角蒼白的生活,映照出光華熠熠的美好向往。
人們常常對儀式感存在誤解。認為每年紀念日都互贈禮物的夫妻,活得太客氣了;認為每月工資日都要去犒賞味蕾的姑娘,不會過日子;認為每次旅行都要給自己寄一張明信片的小夥子,太矯情……
其實,這些看似不必要的、沒有用的事情,恰恰是他們給自己加的那束光,生活的無趣、艱辛和彷徨,都被這束光照亮了。
生活越來越快,許多人都在行色匆匆地追求着高效率的獲得。
不要因為自己走得太快,而嘲笑那些散步的人啊,他們在自己的步調裡,欣賞着你看不到的風景,沐浴着你觸不到暖陽。
生活需要儀式感,就像平凡的日子需要一束光。
編輯/李鵬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