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的春天,我重新愛上做飯,不僅添置了數件廚具,還購入菜譜、果汁譜,工作日沒有太多時間認真做飯、慢慢吃飯,周末會早早起床,去菜市場挑選新鮮食材,回到住處叮叮當當忙活一陣,然後邀室友一同吃飯。
不擅烹饪的姑娘們總一臉滿足,對着一桌的菜肴大呼幸福,漸漸地,周末成了我們最期待的日子。昨日飯桌上,室友A問起本幫紅燒肉的做法,我詳細解釋道:“先将肉塊入冷水浸泡,然後小火炒化冰糖,肉身均勻地裹上糖色後,加入老抽、生抽、涼白開,煮熟的蛋身豎着劃幾道放進鍋裡,文火炖上一小時,便有了這碗賣相好看、口感細膩的紅燒肉。”
“聽起來不太難,但前後需要的時間遠不止一小時,點外賣不是更方便嗎?”
“但很多樂趣,更容易從實踐的過程中獲得,比如做菜,又比如我每天下班騎行的14公裡。”
起初騎自行車下班是為了減重,彼時公司離住處近8公裡,第一次騎完花了50分鐘,途中必須持續聽歌,否則十分難熬,覺得目的地遙遙無期。爾後頻率從一周三次逐漸增加到一周五次,時間也縮短到40分鐘。上個月公司搬去了市中心,回家的路程延長至14公裡,除了下雨天,我仍會騎行回家,但早已不需要導航與音樂的陪伴。
路上有時會撞見溫柔的夕陽,有時是連綿的燈海,我細心觀察街道兩旁的綠植,看它們是如何從凋敝到枝繁葉茂,而街角的那棟大廈,又是以怎樣的速度,從澆築地梁到封頂。
“那你通過騎行,實現了減重目标嗎?”我搖搖頭,滿臉通紅:“難以抗拒美食的誘惑,所以效果并不顯著,但那14公裡的過程中,我非常快樂,可以在腦中回放一天的工作細節,找出可修改提升的部分,也可以構思新稿子,把一個個線索串聯起來,夜晚坐在電腦前,就可以順暢地寫出來。”
室友B追問:“那支撐你日複一日做下去的動力是什麼呢?”
我想了想答:“在發現等待和依靠的徒勞之後,決定将生活的主動權握回自己手中。”
曾經我是極被動又羞于說不的人,面對不喜歡的邀約,我不知如何拒絕,也怕掃了對方的興,更怕因此失去這個人,于是勉強自己做了許多不悅之事,但并沒有換來期望的結果。累累的挫敗後,我開始反思,問自己:你真實渴望的是怎樣的呢?
某個萬籁俱寂的深夜,我坐在書桌前,逐個添加希望生活應該具備的品質,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自律、自省和自我完善。
從那一刻起,為了實現這個目标,我需要與外界争奪自己的時間與注意力,減少了為不必要的人事物分心。
更重要的是,我後知後覺地發現,原來大部分的快樂,通過改變自己就可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