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龔國琛
【提要】在小學教學中,學困生現象一直是困擾學校、教師與家長的重要問題。尤其是在數學教學中,因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概念性,學困生群體相對于其它學科更加普遍。新課标明确提出,小學高年級學段的學生應具有獨立思考與表達自己思考過程與内容的能力,對數學基本思想有條理地進行學習與理解、能積極主動地進行數學知識學習的能力。對于小學高年級數學學困生而言,在這個學段不能獨立地思考與解決數學問題,這對于其成長與發展産生了阻礙。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數學學困生
當前許多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仍然采用“一刀切”教學方法,以近乎一緻的教學标準、教學要求與教學評價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手段之下的學生因學習能力差别,基礎水平有高低,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數學基礎好、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順風順水,保持着濃烈的學習興趣,而另外一些學生卻因為基礎不紮實或者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緻使數學成績一直無法跟上班級平均水平,從而對數學産生恐懼甚至破罐子破摔的心理。這一群體本身智力正常,但是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存在嚴重的學習困難,且無法自我進行調整與改變,這就需要教育者針對這一學困群體的成因與學習特點,提供必要的輔導與幫助。
一、學困生轉化的意義
1.數學素養的提升。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不論是小學還是初中、高中、大學以及學生們步入社會,數學能力都是我們必不可少的基礎技能之一,數學素養的養成則要從小學階段開始奠定堅實基礎。通過對小學高年級數學學困生的轉化,不僅是為了提升其數學的成績,更是為了實現數學素養的養成,為其成長與發展做好鋪墊。
2.打下良好基礎。小學高年級學生正處于小升初的關鍵時期,通過查漏補缺和學習方法的改進來對學困生進行轉化,對學生初中時期的文化成績提升同樣有着重要的意義。數學本身是一門兼具應用性、抽象性以及邏輯性為一體的基礎課程,通過基礎累積,一環緊扣一環,對一個個知識點逐步理清與提升的過程。最顯而易見的是在小學低年級階段,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數學都能得到滿分,而随着升入高年級,數學成績的層次也日益明顯。優秀的學生仍可以保持在90多分,而有許多學困生會出現不及格現象。一個知識點沒學好,問題就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小學升入初中後所學數學知識也都難以被消化。在小學高年級這一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務必要把前段知識重新溫習與鞏固,以保證後期的數學學習得到改善。
3.幫助重拾信心。學困生在個性上往往缺乏自信,甚至出現自卑心理,對小學高年級數學學困生的轉化也是為了幫助學生在轉化過程中通過點滴的收獲與積累,重拾學習的樂趣與信心。學不好數學并不表示一定是個差生,找到弱勢,發掘優勢,才能幫助小學高年級學生在日後積極健康地成長。
二、學困生問題分析
1.興趣不高。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三點。第一、數學這一學科的特性影響:與其它學科不同,小學數學知識的學習并不強調背誦,學習的過程需要學生進行思考、理解、歸納等思維活動。學困生如果拿學習語文的方法來學習數學,機械地對背誦公式與定義,是毫無意義的。第二、不科學的數學課堂教學方式影響:拘泥于一種形式的數學教學顯然已經無法滿足新時期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的需要。不科學的數學課堂教學方式下,使得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有限,無法對知識進行直觀的理解,給學困生的數學學習造成阻礙。第三、長期處于落後狀态,難以突破而失去信心的影響:學困生在數學成績一直不理想的情況下容易産生自我否定心理,進而産生自暴自棄現象,如此一來在數學學習中難以提起精神進行進一步的學習。
2.基礎不牢。小學生在一至四年級階段如果沒有打好數學的基礎,那麼在高年級階段數學成績很難達到理想的狀态。例如北師大版五年級分數加減法、乘除法教學是與三年級下冊相銜接的。學生在前一階段對分數有所掌握,在後續分數的計算中對分數分子、分母的含義了解清楚,學習起來才能得心應手。相反,則有可能因為基礎掌握不牢、學習吃力而無法跟上。其次,還有一些學生沒有對定義進行理解,着重于死記硬背,暫時的記憶後很快又忘記了,如此下去,數學推理能力,包括判定能力、聯想能力等都無法跟上教學的步伐,從而出現學困現象。
3.方法不當。數學的學習方法與思考方向多樣,尤其在高年級階段對分數混合運算和百分數的運用學習時,除了要掌握基礎的數學方法還要開拓思維,不斷尋找突破。而學困生在這些方面都有所不足,在學習過程中難以自我梳理問題,不知道自己欠缺的部分,解題過程中缺少清晰的思路,學習後無法将知識點整理歸納。以上種種都是學困生在數學學習方法中的不足,需要進行改變,以養成科學的學習方法。
三、小學高年級數學學困生的轉化研究
1.培養學習興趣。學校與家庭作為小學生學習與成長的主要環境,應對小學生的心理狀态進行關注,例如進行相關心理輔導,經常給予關注與幫助,協助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沖破心理障礙,解決學習問題,重樹學好數學的信心。其次,在課堂中有意識地創造平等、和諧、健康的教學氛圍,以多種教育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通過遊戲方式和多媒體設備與數學教學的結合,使小學生的數學興趣得以提升,同時幫助學生舒緩學習的壓力。
2.鞏固基礎。一部份學生因在一至四年級未打好數學基礎,緻使基礎薄弱,學習吃力。針對這類型的學困生教師與家長要幫助其強化前階段的内容,不要急于求成,而要一步一步地推動,幫助實現其數學能力的提升。再次,教師及家長要關注學生的課後輔導工作,包括對課堂作業與課後學習進行關注,矯正其學習态度,幫助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3.尋找原因。通常智力水平并不是影響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原因,學困生問題主要是學習态度以及學習基礎等各方面因素綜合造成的。如一部學困生是因進入高年級後,面臨小升初的壓力,在以成績來評價個人能力的現狀下容易産生自我否定的情緒,在消極的情緒下,影響了學習效果。針對這一類學困生,教師與家長要正确引導學生,對症下藥,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幫助學困生重拾數學學習信心,提升學習能力。
4.掌握方法。數學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小學階段數學教學中對新知識的學習大多來源于生活中已有舊體驗的升華。教師可引導學困生将生活已有經驗與數學知識學習相結合,通過生活與數學思維結合,鼓勵動手制作教學資料,收集生活中與數學知識相關的信息,從中得到數學的體驗。其次,學困生與學優生之間之所以有差異,可能受認知能力、記憶力、思維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針對學困生的數學教學中,要根據學生不同的情況根據教學大綱以及教學内容有選擇性地分層次進行教學。
5.科學評價。首先,在高年級數學教學中,要以學生的年齡特點為基礎,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幫助學困生擺脫困境。在學困生群體中,學生雖然在數學上存在劣勢,但在其它方面可能占據優勢。我們不應僅以數學這一科目的成績對學生進行能力的判斷,少數學生在邏輯思維上可能相對欠缺,但這些缺陷也可以通過其它方面的優點來進行補充。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不能因學困生在數學這一學科中暫時的落後而否定其優點。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說明,教師的态度可以轉變一個學生的成長。因此,教師對學生應以鼓勵的評價為主,不要吝啬表場。
總而言之,小學高年級學生學習數學,學生掌握數學能力是成長與發展的需求,也是适應未來社會的需要。“每個人都應獲得必需的數學能力”,數學應該被每一個小學高年級學生所掌握。
•(作者單位福建省惠安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