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一個人的旅行,蕾秋·喬伊斯在《一個人的朝聖》中做了一些解釋:“當一個人與熟悉的生活疏離,成為一個過客,陌生的事物都會被賦予新的意義。”所謂“新的意義”,我認為就是,無須與人分享,不用在意他人的眼光和反饋,放逐内心,任性馳騁。也許有人在其中找到了幸福和快樂的密碼,比如書中的主人公哈雷德和奎妮。但如果你讀懂了這本書,你會發現在閱讀中,整個心都是撕裂的。
一個人旅行,沒什麼不好。一個人吃飯也沒什麼不好,還有:“一個人聽音樂會”“一個人逛家居用品店”“一個人看電影”……或者“一個人一輩子”呢?沒什麼不好。
這樣的每一句之前,都應該有一個曾經的故事吧。有故事,和酒,你願意一個人嗎?
我表妹雯雯在埃及航空的送餐時間用流利的英文要了一杯香槟,香槟就在那裡,餐車的下層,空嫂皺起眉頭做沒聽清或沒聽懂狀,是不是空嫂的信仰認為年輕的單身女孩子不應該喝酒?不得而知。鄰座殷勤的白發法國老男人看不下去了,替雯雯要來了這杯冒着小小氣泡的香槟,也不知道他們這麼老了為什麼還能保持着自然向上卷曲的眼睫毛,随後他用純真的眼神和充滿愛心的表情與雯雯搭讪,雯雯招架不住了,說去伸展一下腰腿,這一路在小吃吧台前站了很久很久。
我的一個客戶是中學教師,幾乎住遍了全國每一個城市的國際青年旅舍。丈夫沒時間奉陪,自從兒子滿周歲,她利用每一個寒、暑假一個人旅行。我問她為什麼隻住多人間的青年旅舍,她說隻有在那裡才能結交各路驢友,得到很多30歲女人很容易獲得的幫助、陪伴和愛,和暧昧……這是她最快樂的時光。這是已婚女人的“一個人旅行”。
公司組織新疆遊那年,電腦部小夏的老婆執意要帶上媽媽一起去,不就是每人交幾千塊錢的事嗎?并不是,從第四天的行程開始,丈母娘和女婿就再不說話了,連累得一路同桌吃飯的同事都很尴尬。
你放棄了願意與你同行的人,你沒有尋來你願與之同行的人,你心裡揣着的那個他不屬于你,或是最後你發現你真正想要的旅伴就是你自己,那就獨自上路吧,别去相信那些看似有深度的能量辭藻,這樣或許更能堅定自己的選擇。
有沒有發現,孤獨感總是在不經意間撲面而來?就在第一口冰淇淋融化時,就在卡帕多奇亞上空的鴿子掠過時,宣禮塔的晚禱聲盤旋時,耳機裡的第二樂章開始時,茵特拉根湖面飄雪時……它能在任何繁華的、荒蠻的地方落地生根,無力反抗。
如王安憶在《波特哈根海岸》中所說:“什麼遇見自己,看見不同,都是矯揉造作,孤獨和迷茫才是一路相伴的,它們忠實地靜默橫亘于心,無處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