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下學期,伍钰滢的大學專業課程有一個制作小景模型的作業,她眼前一亮:何不制作一個重慶老街的模型?在她眼中,重慶的街道将上個世紀的人文氣息完整地保留了下來。“我雖然沒在這種老街中長大,但這種走街串巷的感情,我一直都挺熱愛的。”街邊涼蝦的叫賣聲,深巷中傳來的吆喝聲,路邊攤老闆與山城棒棒們的寒暄,都能讓她感受到時間的積澱與感動。“很多老街都快消失了,如果再不做,可能就來不及了。”最終,她和同學潘亮、郭恒榮在一塊80cm*120cm的底闆上制作出一片重慶老街區“巴渝小景”。
微縮模型的制作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經曆十餘個制作步驟。首先需要先挑選适合密度的泡沫材質進行切割,然後進行打磨、刷上膠泥包裹,接着對各個地塊的地形進行塑形,打上石膏,再打磨、雕刻、上色,用材料豐富模型肌理和質感。地形地貌以及相互連接的街道初見雛形後,還要搭建吊腳樓、木房子等建築物。選取适當密度的軟硬木闆進行切割,打磨雕刻紋樣,豐富肌理,粘貼成型,最後上色。
由于大二課業忙碌,伍钰滢隻草草搭建了一個較為粗糙的模型,沒能來得及完成整個場景模型後續的精細化處理。“作業的模型場景較為單一,各個建築物之間高度相似,場景的人物設置也不夠豐滿,沒能将我心中的老重慶完美呈現。”
大三開學後,伍钰滢和小夥伴決定重新制作一個新的小景模型。伍钰滢先把記憶中的下浩老街和十八梯、院壩裡面的茶館、翻騰着火鍋底料的洞子火鍋、老闆顧客讨價還價的藥鋪等場景片段一一羅列出來,然後根據重慶老建築大多依山而建的特點,随地勢起伏将它們有序地組合起來。茶館搭建在地勢平坦的緩坡之上,從平台拾階而上後,洞子火鍋的大門緩緩打開。目光向上漫溯,就會看到重慶的傳統民居,樓頂有被褥衣物懸杆晾曬,充滿陽光的芬芳。小巷深處,每過幾步便有人物模型或站或蹲或坐,使整個場景更加鮮活。
有了第一次制作的經驗,在材料選擇上,大家也有了更多的想法。在用木片、木棍、粘土、石膏等材料搭建出建築模型後,伍钰滢還特地找來廢舊輪胎的内膽,剪出上千張指甲蓋大小的“瓦片”,一張張有序地粘貼到建築頂部形成屋頂的覆面。街道和建築的外牆立面也是同理,先使用相應的配色材料,然後細細雕刻出肌理紋樣,最後撒上灰塵,以呈現出曆經歲月滄桑的舊物效果。
一些特定場景的搭建,則建立在反複試驗的基礎上。如餐館門前的涼棚,在使用瓦楞紙、雪弗闆等多種材料都無法準确表達後,伍钰滢最終選擇了用廢棄購物袋進行褶皺處理,将其捆綁鋪展在木棒上,反而有了其他材料沒有的自然感。街上的老人往茶館前的長凳上一坐,頭頂的涼棚在微風下窸窸窣窣……
伍钰滢最心心念念的“巴渝夜雨”場景,是她最下功夫的地方。為了營造出夜間雨巷雨滴灑落在青石闆路上的效果,伍钰滢和小夥伴在模型的建築室内和街道角落安置了二十餘個燈泡。“我們不會做太複雜的燈光效果,所以就把燈泡串聯在一起,然後在石闆路上刷上有反光效果的造水劑。”關掉室内大燈,昏暗的環境中,華燈初上的巷子頓時有了雨天的味道,心裡的重慶老街浮現眼前。
責任編輯:曹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