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的誕生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為“兩彈一星”工程培養後備人才,這要求中國科大的學生必須學好數理化,為日後從事國防科技事業奠定堅實的基礎。以曆史的眼光來看,中國科大選擇加強基礎課教學、培養尖端科技人才的育人路徑相當成功。時至今日,“文革”前入學的中國科大畢業生中已經有38人當選兩院院士,同期畢業生當選比例位于全國高校之首,還有20多人成為科技将軍,尖端人才大批湧現證明了中國科大重視基礎課教學的培養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曾有校友回憶,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國家某型火箭發射前,召開各分系統總工程師協調會,到會的十餘位總師居然有一半是同學,他們都來自錢學森任系主任的中國科大力學與力學工程系。
錢學森把基礎課分為兩類,基礎理論和基礎技術,基礎理論即數學、物理和化學,基礎技術如機械設計等。他強調了物理、化學基礎理論的重要性,“它們也就是我們在摸索過程中的指南針,在許多條看來可以走的道路中,幫助我們判斷哪一條、或哪幾條道路是可以走得通的”,“我們作研究,不必在肯定是錯的路子上花工夫,而應該集中精力于肯定是或可能是對的路子上”。他還分别以永動機、高能碳氫化合物的不可能為例說明基礎理論對于選擇科研方向的重要性。
錢學森把數學視為“一個非常有效的研究工具”。“我們的數學課是比較全面的,它的内容不比解放前大學數學專業所學的整個數學課少”,錢學森介紹了中國科大數學課的教授方法與其他學校有所不同,“我們對每一個數學概念都從它的來源講起”,“一個概念引入了以後,我們就進行系統的、嚴格的論證和發展,使學生有一個鞏固的基礎”,“在每講了一個數學的概念和系統論證之後,我們還通過具體的實際問題來解說使用這個理論的方法”。這是由華羅庚領銜的高等數學教學組首創之“一條龍教學法”的一個重要特點。
中國科大對數理化基礎課非常重視。首先設置專門機構,成立高等數學、普通物理、普通化學教學組,分别由著名科學家華羅庚、施汝為、柳大剛擔任組長,統一布置全校的基礎課教學工作。而當年的課程設置中,數理化基礎課程很多,整體課業繁重程度非同一般,基礎課占據很大比例。到了1959年,學校又提出學生功課應緊一些,但不能過分重,要恰如其分;教學目标的實現不要靠增加時間,要從改革教學内容、教學方法等方面考慮,随之調整了學習時間。
中國科大的基礎課教學不僅有“重”和“緊”方面的要求,還同時強調内容必須講深講透,學生要學深學透,“重、緊、深”成為學校各系對于基礎課教學的普遍要求。錢學森執掌的力學與力學工程系如此,趙九章創辦的應用地球物理系也不例外。1959年全國教改,很多學校都将《普通物理》和《電磁學》、《電動力學》、《力學》、《理論力學》等課程打通後合并授課,物理課程深度下降,科大也這樣改了。應用地球物理系1959級同學學完之後,趙九章認為這些學生學習效果不好,不能達到預期目标。最後,1959級同學上到大學四年級的時候,趙九章讓同學們返工,跟着物理系低一年級的同學聽講半年嚴濟慈講授的電動力學課程,加強這方面基礎的學習。中國科大對于基礎課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我們重視基礎課,不但可以從學時所占比例上看出來,而且也可以從科技大學基礎課的教師名單上看出來”,錢學森着意介紹了走上中國科大基礎課講台的科學家群體,學部委員華羅庚、關肇直、吳文俊等負責高等數學課程的講授;學部委員吳有訓、嚴濟慈、馬大猷等講授普通物理課程;學部委員王葆仁、梁樹權以及楊承宗教授等講授普通化學課程。大師雲集,譽滿京華,當年中國科大嚴濟慈、錢學森等名師開課的時候,吸引了北京各大高校的青年教師和學子前來聽課。這也開啟了中國科大院士、教授給本科生上基礎課的傳統,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正如錢學森所言,中國科大的院士、教授們為了培養更多更好的尖端科技人才認為給本科生講授基礎課責無旁貸,“再多白一些頭發又算什麼”。幾年前,國家級教學名師、中國科大數學系教授史濟懷年近80仍然不下本科生講台的感人事迹傳為一時佳話。這樣的優良傳統保證了中國科大本科畢生培養質量一直在國内名列前茅,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
責任編輯:方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