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40年回首MARK- J 探測器學習

40年回首MARK- J 探測器學習

時間:2024-11-05 02:15:06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我們在丁肇中先生領導的Mark-J(實驗組)探測器上學習、工作至今已40年了。那些緊張而有意義的經曆至今令人難忘,對我們後來的工作和生活影響深遠。為了紀念這段不平凡的生活,我記錄下幾件印象深刻的往事。

1973年高能所成立之初,所裡很重視對年輕人的培養,開設了各種各樣的培訓活動,如英語學習班,專業講座和學術報告。1975年丁肇中教授到所裡作報告,聽衆擠滿了講堂,受到了熱烈歡迎。我聽了之後對其發現的新粒子感到十分好奇,被他準備在德國漢堡新建的大型探測器及其物理目标深深吸引。

1977年,丁肇中先生獲諾貝爾物理獎之後不久再次訪問中國,受到了鄧小平的接見。接見時,鄧小平希望他為中國培養科學人才,并提出培養一百人的要求。丁先生回答說:“可以培養,但第一批先送十人到我實驗室工作、學習吧。”鄧小平同意了他的考慮,并對丁先生的許諾表示感謝。于是國内有關部門做出安排,準備從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挑選八人,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挑選兩人,共十人到丁肇中實驗室學習、工作。經過嚴格的考核後,我有幸成為這十人之一。

1978年元旦剛過,我和唐孝威、馬基茂、郁忠強、童國梁、張長春等六人便乘飛機從北京飛往巴黎,再換乘火車到波恩,第二天乘火車抵達漢堡。丁肇中已在火車站接我們,熱情和每一位握手,表示歡迎。接着帶我們來到了他所工作的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中心(DESY)。安排好我們的住宿後他對我們說:“明天上午九點,在會議室見面。”

到DESY的第二天,緊張的工作就開始了。為了趕在PETRA(正負電子對撞機)加速器出來前造好Mark-J探測器,隻剩下一年多的時間,因此不得不夜以繼日地工作。丁肇中帶頭,大家每天從早上9點一直幹到半夜12點,除了睡覺、吃飯以外,大部分時間都是工作,周末和節假日也不例外。因為當時年輕,想多學些東西,早日完成自己承擔的任務,也就很快适應下來了。

當年3月,中國科大的許咨宗、楊保忠和高能所的朱永生、吳堅武也來了,十人都到齊了。

一次,丁先生請我們吃飯,逐一詢問每個人是哪個大學畢業的,我們都一一作答。他統計後發現我們十人中有五位是從中國科大畢業的,即朱永生、許咨宗、楊保忠、吳堅武和我,于是對中國科大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向我們詢問中國科大的詳細情況。

我們向他介紹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1958年成立的,首任校長是郭沫若,是由中國科學院與教育部聯合創辦的,充分利用中國科學院及下屬研究所的資源優勢,形成科學院辦校,研究所與相應院系緊密結合,高年級學生在研究所做論文的特色。辦校宗旨在于滿足國家重大科技需求,培養高端科學技術人才。首任系主任中有吳有訓、嚴濟慈、華羅庚、錢學森等著名科學家。我們五位都是從科大原子核物理及工程系(後改為近代物理系)畢業的。在校時的系主任是趙忠堯先生,任課教師中有張文裕、關肇直、梅鎮嶽、彭桓武、朱洪元和李整武等知名學者。丁先生說,趙忠堯是正電子湮滅現象的發現者,對正電子發現有重要貢獻;張文裕在高能實驗物理方面成果卓著,他們二人都令他十分尊重。以後他多次向我們打聽在大學裡都學了哪些課程,我告訴他,我們學過原子核物理課,是梅鎮嶽教的。正好當時手頭上有一本梅先生編的《原子核物理》教科書,就拿給他看。他仔細翻閱後說,内容很新、很全,相當于美國研究生的教材。

1982年,丁先生訪問了科大。他對科大的校園環境、校風及辦學理念還有少年班都贊不絕口,并稱贊科大是中國的MIT。之後又在1984年和1992年兩次重訪科大,并從優秀本科生中挑選研究生,他對科大、科大學子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還有一件生活小事至今難忘。一次丁先生訪問北京後回到DESY,打電話叫我們幾位中國同事到他辦公室,将一張張我們親人的照片分發給我們,這些照片都是他親自拍的。當我看到好久未見的妻兒的相片後非常激動,大家都十分感謝丁先生體貼入微的關懷。

一年多時間,一個性能良好的龐然大物——Mark-J探測器終于矗立在譜儀大廳裡,這是Mark-J小組全體同事們汗水的結晶,其中包括了我們中國同事的貢獻。我們都很好完成了各自的任務,丁先生對我們的工作給予了肯定和贊賞。不久,就在這台MarkJ探測器上取得了膠子噴注發現的出色工作。

大家辛苦了一年多,在實踐中學習到了許多高能探測器的前沿知識,提高了我們的動手能力。同時從丁肇中先生身上學習到了嚴謹、執着的科學精神和作風,對以後回國參加北京譜儀的建造大有裨益。

責任編輯:方丹敏

鄭志鵬,中國科技大學58級校友、原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原廣西大學校長。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