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功靠什麼?
現在攻讀博士學位所需要學習的時間越來越長學生壓力也越來越大。
怎樣面對這樣的壓力,楊振甯先生提供這樣一個案例:北大有一位已退休的物理學教授,他從小業餘興趣就是收集郵票。在科研進度受阻礙時,為了分擔壓力,維持自己的興趣,他轉向專門搜集跟物理相關的郵票,比如印着愛因斯坦、牛頓等人的郵票。就這樣堅持到了七八年前,他出了一本書,記述他收集這些郵票的故事。這本書在量子力學誕生八十年慶祝大會上獲獎,成為了他人生中的光彩時刻。
楊振甯先生說:“學術志趣很重要,但同時你也要想辦法維持自己的志趣之火不滅,生生不息。”
如今很多導師可能更多投入到自己的研究課題,對學生的興趣不太在意。特别是那些指導實驗的課題組——導師接了很大的科研項目,借助組内研究生的時間和精力來完成這些項目。
這種模式下,很可能養成一種思維定勢,學生去等待老師說哪個能做哪個不能做。這樣慢慢地會缺乏探索的熱情與勇氣。
楊振甯先生認為,凡是堪稱偉大的研究成果,很少是通過别人的指導和啟發而做成的,而是由研究者自己獨立思考探索的,靠的是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應該學會如何獨立思考問題——這也是做研究生最難的一點。
交叉學科熱怎麼看?
近些年,科研領域有交叉學科熱的現象,對此,楊振甯先生認為,這過分誇大了交叉學科的重要性,交叉學科并不一定就是有前途的,并再次強調研究志趣的重要。
他說,他當年拿了碩士學位後去美國,就下決心利用他們的設備和自己紮實的理論能力做好實驗,但是效果并不顯著,在一次次實驗經曆中,他意識到自己不是做實驗、搞測量的材料:缺乏對儀器、對方案設計的敏銳直覺。但同時他沒有停止理論方面的研究,“我很擅長尋找理論研究的題目,當時學校的老師、同學沒有任何一個搞我所涉及的四個理論研究方面的課題,而我卻對這些産生了很大的興趣,癡迷于這些公式和運算”。
等到三年級的時候,楊振甯先生同級同學都在準備畢業論文,而他卻苦惱于自己因實驗失敗而沒有進展的畢業論文。氫氣彈之父泰勒鼓勵他:沒必要非得懊惱自己的實驗,我很看好你做過的理論研究工作,把它充實一下,我願意接受做為畢業論文。
楊振甯先生終于決定轉攻理論研究。他說,實際上研究生期間他一共開展了四個理論課題的研究,而畢業論文隻涉及其中的一項。但是其他三篇文章在日後研究條件成熟後,都有了新的進展和突破。
楊振甯先生認為,作為研究生應當敏銳地觀察到哪些課題方向有研究潛力,同時要廣泛學習拓寬知識面,才可能靈活實現學科交叉。他更強調的是,要找到自己的志趣。比如他自己,如果沒有對理論研究的興趣,沒有他對那四個理論題目的獨立研究,他是沒辦法做到後來的學術成就的。
責任編輯:樸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