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至上——強繼承輕發展
現在年輕教練的教學方法大部分來源于傳承,運動員出身的教練傳授的往往都是他們當運動員時老一輩教練員的教學手段,再加上自己打球的感覺;而有一定資曆的老教練們則會利用自己的教學經驗,拿以前教學成功的模式為例,再複制一遍。與基層訓練點相比,省隊層次的教練們大部分在模仿國家隊的訓練計劃和模式,加長了訓練時間,加大了訓練強度,但往往忽視了每一個隊員都是一個不同獨立的個體,因材施教才是最正确的方向。
眼下,單純模仿被認為是最有效和最安全的做法,出來一個直闆橫拉的技術,就幾乎否定了推擋;在出現台内擰拉技術之後,就讓新一代運動員放棄正手的挑打和劈長;有了反撕就沒有了彈敲;有了沖殺就沒有了加轉;強調兇和快,就不要輕和慢;這些顯然都不符合辯證法,它不是發展而是走向了極端。
目前,在發展和培養上,單一性和絕對化的問題不僅僅存在于打法和風格上,還包括訓練方法和訓練手段。共性的訓練計劃要求,每節10—15分鐘的時間交換,無論正膠、長膠、橫闆或直闆,訓練的方法幾乎沒有大的區别,這種單調的訓練計劃和訓練手段的滋生,實際上是一種頭腦上的懶惰,是把乒乓球需要的個性打造放在了機械的流水線上,留下的是有一定能力的熟練工,而淘汰的也許是不适應這種訓練模式的,有特點、有個性的可塑天才。
另外,模仿甚至也滲透到器材的使用方面,在全國男子青少年大區集訓中,我們對運動員使用的器材進行過統計:有約40%的隊員使用蝴蝶,30%的使用斯帝卡,20%的使用紅雙喜,其它的則占10%,套膠幾乎是清一色的正手狂飚,反手蝴蝶05,甚至正手的套膠全部是黑色,反手全部是紅色,可我們到底有多少隊員真的對手中的武器有最細膩的感覺呢?
我們不要忘記當年的郗恩庭正是由正膠改為反膠而獲得世界冠軍的;鄧亞萍的球拍與打法,像是為她量身定制的,幾乎不能複制;就算已經是世界冠軍的馬龍也為了彌補反手力量的不足,把日本套膠換成了中國套膠,從而實現了大滿貫;這都說明了隻有認清自己的打法風格,才能配備适合自己的球拍武器。
欲百花齊放需取長補短
上世紀末直闆左推右攻打法在正反手轉換時需要拇指和食指的轉換,這對手指的靈活性和力量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正是因為有這樣的轉換,直闆打法運動員的手指力量要比橫闆運動員大,這一點在發球和搓球的質量上都起到了很大作用,正是有了手指力量的基礎,客觀地說當時直闆的發球旋轉和質量要明顯高于現在的運動員。另外,手指不斷轉換提高了靈活性,往往也帶動了頭腦的靈活,在這一點上反觀我們現在新一代的直闆,因為全是用橫打代替推擋,所以從學握闆開始就拇指食指同時用力,正反手的轉換改成了手腕,手指的靈活度和敏銳感大大降低,手指沒有放松,就會削弱發力、擊球和調節的感覺。
此外,直闆反面的橫拉在防守方面和相持中的旋轉、節奏變化上與推擋相比還有不足,直闆反面有三個手指的支撐,這幾乎占了闆面的一小半空間,我們隻利用球闆的遠端顯然是有利于發力而不利于控制的。反面的橫拉加強了進攻,提高了旋轉,可是在防守上和變化上卻有了限制。2004年雅典奧運會的男單決賽,王皓在巨大壓力下,反手防守在柳承敏的強進攻下出了問題,直到現在,許昕直闆反面的防守問題也依然沒有很好的解決。我們不要發現了問題再去加這闆推擋,因為運動員從基礎訓練時手指已經握死,後天去補已喪失了先機。
直闆同時掌握推擋和反面技術是加大了訓練難度,可是也增加了無窮的變化,我們可根據不同運動員的手指長短、力量和靈敏的特點,讓他們分别形成以反面為主或是以推擋為主的反手技戰術體系,這才能把直闆的特點發展得淋漓盡緻。直闆橫拉技術對傳統打法的推擋來說應該是補充,是發展,不應該是完全的替代。
另外,在正膠、生膠、長膠和削球等顆粒打法的訓練方面,我們也要去突破原有的固定思維,打破不同膠皮固定在正手或反手的位置。不一定完全是正手反膠反手顆粒或反手反膠正手顆粒,完全可以進行倒闆轉換,正手和反手對兩面不同膠皮的性能都能掌握,就能可近可遠,可攻可守,可快可慢和可攻可削,這樣的變化就會成為幾何性增長,揚長補短才會把顆粒的短闆和局限打破,把顆粒的變化特點無限延伸。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希望我們的乒乓球運動員和教練們都能打破思想上的壁壘,敢于開拓,風險往往與機遇并存,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找回傳統,繼承傳統,而是找到不同打法新的出路。在器材不斷改變更新的現狀中,我們要對目前較先進的橫拍打法風格進行分類,做到打法相似,但風格不同,技術特點不同,就能夠變化無窮,就象同類花朵有着萬紫千紅的顔色。
同時我們要加大對“非主流”(在這裡打上引号,是因為對這種說法有明顯偏見的不認同)打法的研究力度,找出各種打法的優勢,彌補看上去無法解決的漏洞。沒有落後的打法,隻有落後的意識,在這裡我也無法對各種打法在質的飛躍上提出更有效的手段,隻希望能夠通過抛磚引玉,來啟發大家的思考,因為畢竟我們擁有着最廣泛的群衆基礎和最高水平的教練員隊伍。
(注:本文内容源自作者,不代表本刊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