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今年,汽車共享經濟似乎被推向一個新的高潮,這不僅僅是因為在2016全球汽車論壇上,汽車共享被諸多學者、企業家單獨提及多次,更是目前國際汽車巨頭都在今年集中展開行動。
今年1月,通用汽車與美國打車公司Lyft宣布進行5億美元的合作;随後大衆牽手歐洲打車軟件Gett,向後者投資3億美元;緊接着,豐田與共享租車鼻祖Uber高達5億美元的合作也被公之于衆。如此之多的跨界合作,可以說讓大家應接不暇。而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打車軟件公司使用相應車企品牌的汽車,用作營運車輛使用。
其實在人們的傳統思維中,車企是賣車,打車軟件公司主要是租車(無論何種形式的租車),二者之間的交集并不多,甚至因為某些原因(如北京限購等政策性原因),二者還可能互為競争者。正如滴滴CEO程維在一次演講中提道:“再過10年,買一輛車,就像如今買一匹馬一樣奇怪。”
這種理念當然不是車企願意看到的,那麼為什麼諸多國際車企還要在當下投入大筆銀子,支持打車軟件公司的發展呢?
首先筆者認為,這是大勢所趨,因為以汽車共享為代表的替代出行方式正在全球範圍内興起。長期來看,叫車服務會讓越來越多的人認可汽車共享概念,因為它既提升了車輛使用效率,方便消費者出行,又減少了交通壓力,緩解環境污染。據《第三次浪潮》作者裡夫金的研究,在共享模式下,汽車使用成本隻有私家車的20%,卻可以使總體福利水平最大化。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在當下,車企與打車軟件公司二者合作是各取所需,相互補充。
對于車企,在目前全球車市,尤其是中國車市回歸理性增長的态勢後,賣車越來越難,加之政策因素等原因,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尋求新的出路,其中租車可以說是主要增長點。而如Uber、滴滴等打車軟件公司在全球的爆發式增長,車企們尋求租車的業務就有了出口。
這當中又不得不提及目前車企賣車時的主要手段,即體驗式營銷,而消費者通過打車軟件公司的服務,對相應汽車品牌的車輛有了一定量的體驗後,便極有可能成為該品牌産品的下一個用戶。
而對于打車軟件公司,與相應的成熟汽車品牌合作,既保證了服務質量,又不用擔心汽車數量不足的問題。可謂是雙赢。
另外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對未來市場和技術的把握。車企可以通過打車軟件公司所擁有的大量的用戶數據,以及其強大的大數據的統計和分析能力,對用戶的消費習慣有直接的把握,從而增加了一項除4S店之外的客戶大數據來源,這對于傳統車企是十分重要的。
不過目前車企投資打車軟件公司的目的更多還是試水,即這項業務不能沒有,但目前也不能大踏步地向前走。畢竟車企不願意看到個人的出行代步剛需被統籌成少數消費,這樣車企單純依靠銷量和租賃業務的盈利模式,都将被大打折扣。
然而諸多車企向筆者坦言,在“互聯網+”時代,目前車企的經營思路也在發展轉變,隻要有利于消費者利益的事,車企都願意嘗試,隻不過嘗試的方式和步伐可能會是多樣性的。而更精明的企業會在這種融合中學到為己所用的内容,從而讓自己具有持續的生命力。
執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