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俨然已成為了新出行服務的代名詞。咱們中的大多數人可能都用滴滴叫過車,體驗過手機預約、導航定位、分享行程、費用預估、手機支付等全程都通過一部手機來完成的用車服務,其便捷程度完全碾壓路邊招手攔截出租車的傳統方式。準确地說這叫“網約車”,隻是出行服務的模式之一,租車、代駕等也是滴滴的業務。
但天下并不隻有一個滴滴,跟滴滴做着同樣事情的還有很多很多家企業。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共享汽車領域的注冊企業約370家。
就連整車制造企業,也紛紛入局其中。吉利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曹操專車董事長劉金良說,“車企不參與出行,眼是瞎的”。目前,幾乎所有的整車企業不是已在做“出行”,就是正在做“出行”的路上,有的成立了專門的出行服務公司,有的推出了獨立的出行品牌,有的和其他公司結成戰略聯盟,總之,生怕錯過這一輪市場變革。
所有企業取得戰略一緻的後果是,出行服務領域競争将會極為激烈,很可能重演制造業的踩踏悲劇。而傳統車企的劣勢在于,他們拖着價值昂貴的重資産,很難對口味變化迅速的消費行為做出響應。
那麼,以整車制造為“主業”的車企,拿什麼與一家獨大的滴滴抗衡?本期選取了幾家典型企業,輔以業内專家對未來出行市場發展的分析判斷,深度剖析整車企業向出行服務商轉型的曆史大跨越。
車企吹響“出行”集結号,拿什麼抗衡Uber、滴滴?
吉利:謀局大出行
開拓與整合,北汽如何轉型出行服務商
專家觀點:車企貿然轉型出行服務商易落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