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車企吹響“出行”集結号,拿什麼抗衡 Uber、滴滴?

車企吹響“出行”集結号,拿什麼抗衡 Uber、滴滴?

時間:2024-11-02 08:11:51

近幾年,随着出行市場的快速成長以及全球即将進入出行主導變革的時代,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意識到服務的重要性,整車企業也不再局限于研發、制造、銷售産品和提供簡單的售後服務,而是積極思考由制造型企業向服務型制造企業轉型,為此不少車企提出要向移動出行服務商轉型。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經有超過20家主流傳統車企提出要向移動出行服務商轉型。既有大衆、通用、奧迪、寶馬、奔馳、福特這樣的跨國巨頭,也有北汽、長安、廣汽、吉利、長城等中國自主品牌車企。通過梳理發現,車企布局出行領域主要通過四種方式:自建、投資、合作、收購,所選擇布局的業态主要有分時租賃、專車、P2P租車等,其中以分時租賃為主的汽車共享是車企的主流選擇。

跨國車企:起個大早趕個晚集,重金投入對抗Uber、滴滴

汽車共享的大概念裡,包括新興的順風車、網約車、分時租賃、P2P租車,以及傳統的經營性租車等業務模式。查閱資料發現,跨國車企在很早之前就試水了共享出行項目,戴姆勒2008年推出了Car2go之後,寶馬、雷諾、豐田、福特等公司紛紛跟進。

早期,跨國車企做出行服務的決心并不堅定,隻是換一種方式賣車,或者推廣品牌形象。豐田2012年在Rakumo上線之初就公開表示,推出共享服務是為了讓更多的年輕人接觸到豐田的産品;雷諾的Twizy電動車共享項目結束後,就出售給了其他管理公司;大衆2011年的Quicar早已經沒有了水花,2016年底才正式推出MOIA。可見,車企并不願意從一開始就直接介入新興的市場模式厮殺。

但從2015年開始,各大跨國車企都陸續喊出了“向出行服務商轉型”的口号,并且開始大手筆投入。例如,最新的一則投資消息顯示,大衆汽車集團宣布,到2022年,大衆将投入超過340億歐元用于電動汽車、自動駕駛、數字化網絡以及移動出行服務領域。

今年3月,德系中的兩強寶馬和戴姆勒達成共識,有意将各自旗下的出行業務DriveNow和Car2go合并,通過組建合資公司的方式,聯合對抗Uber和滴滴等。從2018年初至今,寶馬、戴姆勒先後買斷了各自手裡共享出行品牌的全部股份,為DriveNow和Car2go的合并掃平了道路。(表1)可見,在Uber和滴滴們成功崛起之後,各大跨國車企才下定決心重金投入出行領域,這固然有新興商業模式帶來的巨大利潤誘惑,也有傳統車企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經有超過20家主流傳統車企提出要向移動出行服務商轉型。既有大衆、通用、奧迪、寶馬、奔馳、福特這樣的跨國巨頭,也有北汽、長安、廣汽、吉利、長城等中國自主品牌車企。通過梳理發現,車企布局出行領域主要通過四種方式:自建、投資、合作、收購,所選擇布局的業态主要有分時租賃、專車、P2P租車等,其中以分時租賃為主的汽車共享是車企的主流選擇。

因為,與未來出行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還有電動化技術、自動駕駛、通訊、地圖等多個領域環節。所以,目前汽車制造廠商都在積極擁抱互聯網,将很多新技術植入汽車産品,讓汽車看上去不是一件過時的産品,而是一個承載出行、生活、娛樂、辦公等場景的移動智能終端。從更深一層來看,移動出行産業鍊還将為無人駕駛做鋪墊,車企需要近距離接觸出行用戶,也需要這張出行網絡之後的大數據。

國内車企:新能源汽車分時租賃成首選少數布局網約車

可以說,世界主流跨國車企巨頭,都已經踏進了移動出行服務市場。而在國内,也有車企早已布局了移動出行服務。與跨國巨頭相比,中國車企在出行方面的焦慮不遑多讓。

2018年7月13日,中國三個大型汽車央企——一汽集團、東風汽車和長安汽車集團正式簽署意向協議書,決定合資組建一個名為“T3”的出行服務公司。此舉意味着中國三家最強大的國有車企,将聯合發力共享出行市場。

2018年8月,中國銷量、營業額和淨利潤三項冠軍上汽集團宣布将要進軍網約車市場,這家車企在此之前,已經運營了國内最大的分時租賃企業——環球車享。

另外一家地方國企北汽集團,早在2017年4月,就将企業所有出行相關的業務,整合到一家名叫“華夏出行”的公司裡,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聲稱,要打造一家營業額過千億的出行公司。

民營車企方面,吉利推出了“曹操專車”,據稱已完成A輪10億元的融資;力帆汽車推出了分時租賃品牌“盼達用車”;長城汽車也在最近推出了出行品牌“歐拉出行”,據說将覆蓋長短租、分時租賃和網約車業務。(表2)

專家分析認為,中國自主品牌車企進入出行市場較晚,且大多選擇進入同自身業務聯系更緊密、且運營成本相對較低的汽車共享服務,即分時租賃業務。僅少數幾家車企較為激進,同時布局網約車和分時租賃。

其中,新能源汽車分時租賃成為車企探索出行領域的主流選擇,車企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協同企業自身新能源汽車業務的發展,通過分時租賃平台消化新能源汽車産能;二是通過分時租賃項目的小規模嘗試,積累車輛運營以及用戶出行數據,通過大數據積累來優化新能源汽車産品設計,并為将來的無人駕駛做準備。

背景資料共享出行市場爆發性增長,或達萬億級規模

2012年,共享出行率先在美國出現,随後瘋狂增長。2017年,美國共享出行服務的人次達到26億,同比增長37%;2018年,這個數字預計會到42億,同比增長62%。(下圖)

來自普華永道的預測認為,從2017年到2030年,中國共享出行市場的年均增長将會達到32%。到2030年,中國、美國、歐洲三大市場共享出行的市場規模将會達到1.5萬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24%,而2017年全球汽車市場新車銷售的營業額大約在2.5萬億美元左右。

埃森哲研究表明,到2030年出行服務的收入預計将飙升至近1.2萬億歐元,利潤高達2200億歐元。

研究公司Forrester從圍繞未來出行的乘客經濟方面進行了預測,認為“乘客經濟”的商品和服務價值到2050年可達7萬億美元。

萬億級的共享出行市場是極具吸引力的,也比較容易誕生獨角獸企業。如,當前Uber、滴滴、Lyft、Grab、Go-jek全球五大出行服務公司的估值分别為620億美元以上、500-600億美元、151億美元、110億美元、50億美元,總估值超過1300億美元,比傳統汽車公司通用汽車(556億美元)和福特汽車(440億美元)的總市值還要高。

共享出行,将會再造一個幾乎與現有汽車市場規模相當的新興市場。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