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間的貿易戰牽動着各方神經,這場貿易戰對誰都沒有好處。美國一方認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中國一方強調你若加稅,我必反擊。雙方都強調不惜一切代價,但是最大的代價恐怕還要兩國的老百姓埋單。實際上曆史也已經以殘酷的方式證明了打貿易戰對雙方都不利。1929年,美國政府出台了斯穆特霍利法案,單方面提高進口關稅,招緻歐洲的貿易夥伴集體聯合反制,造成了世界主要經濟體之間的貿易驟然降溫,此後,大蕭條接踵而至。
雖然有前車之鑒,但特朗普總統就像一隻被塞進瓷器店的大象,橫沖直撞,肆意妄為,口中大喊:“MakeAmericaGreatAgain!”
他是否真的偉大,我們目前不得而知,但是,著名的美國品牌紛紛逃離美國,先有哈雷摩托,後來就有了特斯拉将生産移出美國。
應該說,特斯拉在中國設廠的計劃由來已久,但是一直有國家關于外國汽車企業不能開辦獨資公司的産業政策,而特斯拉又一再堅持獨資身份,所以入華生産的談判異常艱難。恰逢股比放開的産業政策落地和中美之間的關稅大戰加快了馬斯克入華設廠的步伐。7月10日,這位矽谷鋼鐵俠出現在了上海,簽下了上海有史以來最大的外資制造業項目。日後的超級工廠及其配套設施将集合研發、制造、物流和銷售為一體,規劃年産量50萬輛。這可是特斯拉在美國年産量的5倍!
如果我們細算一筆賬,就不難發現,一輛進口到中國的特斯拉的售價=單車利潤+以美元計成本X彙率+海運及相關費用+關稅及相關費用+增值稅。如果在中國設廠,那麼國際海運與關稅部分的成本将顯著降低。初步測算,終端價格至少可以降低10萬元以上。如果再加上用國産零部件和中國相對低的勞動力成本,特斯拉在華銷售的單車利潤将有明顯的上升。
相反從美國市場來看,因為此次的關稅壁壘問題,理論上不存在從中國進口特斯拉的成品車進入美國市場的可能。再有,特斯拉在美的生産能力本身就存在嚴重滞後的問題,如果在美國的工廠隻供美國市場,将大大緩解生産壓力。一舉兩得,何樂不為呢?不過應該特别感謝特朗普總統,正是他推動了特斯拉最後的決斷。
對于其他電動車生産制造商來說,特斯拉入華生産是一則不好的消息。首先從企業的性質來說,特斯拉首先是一家電子科技公司,在沒有内燃機驅動的電動汽車的生産方面具有先天的優勢。它的産品在市場上已經是被檢驗過的産品,雖然有瑕疵,但是比那些PPT造車的新勢力來講不知靠譜多少倍。其次,對于跑到美國去造電動車的中國企業來說,這将是一次生死考驗:産品還未經市場檢驗,關稅壁壘已至。隻能自求多福,或是改變策略,另尋它路。
但是,正如硬币都有兩面一樣,在這樣強大的對手面前,如果想要生存下去,一衆電動車制造商都要變得更為強大。顯然,投入資金開發先進技術,潛心研究消費者習慣,降低生産成本将是不二的競争法則。好在特斯拉的工廠規劃在2-3年後建成,而且此次簽署的僅是合作備忘錄,具體細節還需進一步落地。這給其他生産商留有了一定的緩沖期。我們拭目以待,看看這場大戲的劇情将朝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