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勢力造車:“代工模式+自建工廠”成為主流,得失之間難平衡
在本刊統計的近十家新老車企代工合作中,絕大多數新勢力企業在選擇代工的同時也在自建工廠。(見表1)
蔚來和江淮大概是最早敲定代工合作的新勢力車企,其首款車型蔚來ES8由江淮成功代工生産後,第二款車型蔚來ES6也确定繼續由江淮代工生産。但與此同時,蔚來汽車也沒有安于現狀,目前已完成自建工廠的選址,新工廠将落戶上海嘉定外岡鎮。
與蔚來想法不謀而合的新勢力不在少數。電咖汽車從一開始就制定了三步走的規劃:第一步是搭建研發團隊,在此期間采用委托生産模式;第二步是搭建銷售體系;第三是自建工廠。目前,已經上市的電咖EV10在東南汽車生産,而位于浙江紹興的整車生産基地也已開工建設,預計将于2019年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
小鵬汽車更是在與海馬簽署代工協議之前,便已在廣州肇慶市高新區宣布了規劃用地3000畝、總投資100億元的汽車生産基地。
此外,據悉零跑汽車已經與至少3家整車制造廠商讨了代工事宜,清行汽車目前也由一汽吉林和南京金龍兩家傳統車企代工生産,盡管他們的自建工廠計劃尚未提上日程,但心裡都明白,長遠計隻有自建工廠才是正确的造車方式。
那麼,造車新勢力為何熱衷于找傳統車企代工?其不得已而為之的原因顯而易見。
在初創階段,一沒有生産資質,二沒有成熟工廠,又想要縮短産品生産周期和減少建廠成本,從而提前抓住近幾年新能源汽車爆發的窗口期,想要魚和熊掌兼得,還有第二條道路可選擇嗎?似乎有點難。
然而,市場混戰中也有清流存在。與大多數造車新勢力打法不同的是,威馬汽車一開始就選擇了自建生産基地,其創始人沈晖更是直言,沒有一款好的車是代工出來的。
的确,從網上流傳的一個段子可見一斑:蔚來的車主提到新車的第一件事,就是馬上将尾标LOGO“江淮汽車”給摳掉!同時,對于以生産經濟型車為主的江淮是否有能力去生産售價40多萬的蔚來ES8,也引發各方質疑。沒有獨立的品牌就算了,但視作生命的産品質量如何把控,想必也是令蔚來們頭疼的事。
傳統車企的小算盤:粉飾了業績,利用了産能,賺到了積分
如果說新勢力找傳統車企代工是“不得已而為之”,那這句話同樣也可以還給傳統車企。誰說傳統車企就一定是心甘情願地為新勢力做嫁衣呢?
仔細梳理一番,不難發現,這些有着代工之實的傳統車企都有一些共同點:銷量低迷,産能閑置,急需新能源積分……(見表2)
一汽大概是目前代工最多的企業,來自貴州的新造車勢力新特汽車、由汽車設計公司出身的博郡汽車、清華汽車工程系背景的新造車公司清行汽車,先後找上了一汽集團旗下的一汽轎車和一汽吉林,簽署了内容大同小異的代工協議。而另一家新勢力企業——拜騰,則直接由一汽集團出手,從戰略投資擴大到零部件采購、産品研發等環節,盡管雙方始終未用“代工”來形容合作關系,但拜騰未獲生産資質的情況下,2019年就要量産首款車,隻能依靠代工模式(當然也不排除坊間流傳的通過收購一汽華利獲得生産資質),從這方面來說一汽代工拜騰或許隻隔了一層窗戶紙,捅破是早晚的事。
為了跑滿産能,目前産能利用率僅為30%的一汽慷慨地解決了讓四家新造車公司火急火燎的生産難題。但渴望轉型的一汽又何嘗不是熱鍋上的螞蟻。一位行業分析師表示,一汽在新能源車布局上相對滞後,又在遭受改革中的人事動蕩,此時通過與新造車公司的合作,可以吸收部分一汽需要的技術,加速新能源車技術進展。尤其是投資拜騰的舉動,一汽通過股權綁定與拜騰建立了更深入的關系。比如拜騰Concept的49寸大屏,以及其在三電方面的技術積累,在目前的新能源車中不落下風。“如果内部的團隊因為各種阻力難以成功,也不排除一汽從外部收購一支新造車團隊的可能。”
當然上面這些都還算是“遠慮”,但看得見摸得着的回報卻唾手可得,新勢力企業所産生的新能源汽車積分自然都将算在一汽集團旗下,這對于在積分上存在嚴重缺口的一汽(2017年一汽新能源積分比例僅為0.7%)來說,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同樣,為小鵬代工的海馬汽車也的确需要照顧“眼前利益”。數據顯示,海馬汽車旗下的産品,2017年銷量為14萬輛,較上年同期下降35.13%。其中,轎車累計銷量為4.78萬輛,較上年下降48.46%,幾近腰斬。而剛剛出爐的2018年上半年業績預告顯示,海馬汽車淨利潤預計虧損2.4-3.2億元,同比暴跌1084.82%~1413.09%。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海馬汽車多個生産基地已具備年産百萬輛汽車的能力。
無獨有偶,為蔚來代工的江淮汽車也是海馬的“難兄難弟”。數據顯示,江淮汽車2017年汽車銷量為51萬輛,同比下降20.58%。其中,江淮乘用車銷量為22.3萬輛,同比下降39.2%。而2018年上半年業績報告同樣顯示,江淮汽車扣除政府補助的7.20億元補貼後,其淨利潤大幅虧損4.36億元,同比下降326%。
粉飾了業績,利用了産能,賺到了積分,這或許就是傳統車企淪為代工廠的主要考量因素。不合作銷量上不去,合作之後利潤會減少,主導權也被削弱,兩難之下,還是割舍不了這塊市場份額。
但傳統車企中也有例外,東風汽車盡管也具備上述特征,但卻迄今為止還沒有傳出為哪家新勢力造車代工的消息。據此前擔任東風公司副總經理的劉衛東(現任兵裝集團副總經理)解釋,“代工方面我們既很慎重,又沒有完全放棄。要代工的話,我們就要品牌共享,純粹代工我們不太願意,也是危險的。”劉衛東認為,造車新勢力未來和傳統汽車一定是一個融合的過程,但是融合的方式有合資、代工等很多種,企業要綜合考慮其中的利弊再做決定。
事實上,在汽車市場中相對較為強勢的上汽、廣汽、長安、吉利等主流傳統車企,不合作便罷,即便與新勢力合作,也都避開了赤裸裸的單純代工模式,而是側重于技術、資源等方面的共享。比如廣汽、長安分别和蔚來的合作,雙方均等比出資成立了合資公司,并緻力于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研發和運營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