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實施後,純電動物流車首當其沖,受到的影響最大。當2020年補貼完全退出後,純電動物流車該何去何從?
正如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秘書長兼首席專家張永偉所說:當前電動物流車在政策、成本、産品、售後、充電配套設施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需要通過完善政策法規、加強技術創新、健全配套體系等來營造良好的使用環境。
政策不确定、補貼不兌現導緻無車可賣
“由于政策的不确定性,導緻車企每年賣車隻有四季度幾個月的時間。”福田汽車相關人士的一番話,引起了在場車企的共鳴。
但是車企開發産品至少需要8~10個月時間,産品開發完,剛賣了幾個月,來年政策一變化,企業就無車可賣。這種不确定性,讓企業在産品開發時無所适從。
有的企業考慮到這種情況,幹脆就不賣車了。比亞迪相關負責人就表示,比亞迪車輛研發時間較長,11月生産出來後,就剩下一個月時間銷售,所以幹脆就不銷售了,2015~2017年這兩年受的影響最大。
另一方面,國補、地補兌現時間太長,也導緻企業大量資金被占用,财務成本劇增,經營難以為繼,導緻企業後面不願意墊付資金來銷售車輛,即使有訂單,也不願意生産。
成都雅俊新能源負責人的發言最有代表性:“為什麼純電動物流車的增幅下降了35%,很多企業根本不生産,你說缺訂單嗎?不缺訂單。都在問我們要不要造車?對不起,不造車。為什麼?2017年的補貼到現在為止,合下來這個月才給了1/4,還有3/4什麼時候給不知道。所以今年很多新能源車企都不生産了,原因就在這裡。”
此外,關于二手車評估、充電便利性、保險以及車輛安全等問題,也屢被提及。在車輛銷售出去後,如何給用戶提供可持續的服務,來提升他們使用電動物流車的感受和經濟性、便利性,車企也在思考,并亟待政策出台破局。
呼籲路權、運營、基建等給予更多支持
實際使用者——物流公司及平台企業的感受又是什麼樣呢?
地上鐵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對于純電動物流車的運營有着比較豐富的經驗。據介紹,深圳地上鐵擁有自有車輛超過15000輛,充電網點2000多個,實際投放的規模達到95%。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測算過,如果電費+服務費保持在1度電1.5元左右,物流企業基本實現盈虧平衡,對于電費或者服務費偏高的城市來說,超過1.5元,企業很難盈利。
因此,如果在營運補貼或者充電服務費給予優惠,效果将會很明顯。深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發放電動物流車運營補貼,這在全國都屬首例。
另外,關鍵的就是路權,沒有路權的配合,再優惠的條件也難以促使企業應用。同時在充電設施精準布局、數據平台建設方面,如能提供更好的服務,對于純電動物流車的發展大有裨益。
承擔着國家1萬輛純電動物流車示範項目的普天新能源負責人表示,在推廣純電動物流車過程中,最突出的感受有幾點:第一,車輛質量問題,産品魚龍混雜,問題比較多;第二,保險問題,如何針對新能源汽車設計相應的保險産品;第三,新能源汽車租賃運營,實際來看不掙錢,這種模式如何實現盈利,保持長久平穩發展,需要行業思考并共同努力。
來自京東物流的相關人士提出,希望在路權、基礎設施建設、運營成本等方面給予電動物流車更多的政策支持。
一家純電動物流車運營商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在購置環節、使用環節,純電動物流車相比燃油車根本沒有優勢。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落實到執行層面上的路權保障、充電設施建設等配套政策跟進,純電動物流車将陷入尴尬的境地,“出現斷崖式的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