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最美的昆蟲特寫

最美的昆蟲特寫

時間:2024-11-02 04:25:46

圖片放大後昆蟲身體每一個驚人的細節都色彩分明、脈絡清晰,連蟲體上的坑窪之處都看得一清二楚世界也是昆蟲的天堂。蚊子、蒼蠅、蟬、蟑螂、螞蟻,在很多人眼中,蟲子總不是什麼好東西,就算不咬人,也會被它們惱人的嗡嗡聲或詭異的外觀而打敗。不過,在攝影師列翁眼中,它們卻是最美的模特。尤其對于很多喜歡攝影的人來說,要拍攝出一張清晰的昆蟲照片絕非易事——要讓昆蟲的絲發毛孔、紋路肌理全都清晰可見、驚豔衆人。

英國攝影師列翁·畢史(LevonBiss)曾經是商界的攝影師,在隻有5毫米的昆蟲攝影中娴熟地展現他的攝影技術,列翁開創了以難以置信的顯微精度拍攝昆蟲細節的流程。他使用200毫米的定焦鏡頭,加上10倍的顯微鏡頭,還原了一個從未被侵入的昆蟲王國。這個精細微觀的昆蟲世界,讓人迫不及待地想看清楚更多細節。

通常一幅圖片放大之後,細節會開始丢失,像素越來越低,失真不可避免——但是在列翁展現的世界裡,細節越來越清晰,像是進入了一個實時街景地圖——不停地放大、放大,每一隻昆蟲都化身龐然大物。細小的絨毛、腿部的鋸齒、翅膀上的花紋和斑點,昆蟲身體每一個驚人的細節都色彩分明、脈絡清晰,連蟲體上的坑窪之處都看得一清二楚。

今天,你甚至可以在米蘭家具展上看到列翁的作品,主題是“隐藏的微觀世界”——昆蟲照片布滿展廳,顔色和紋理簡美不勝收,形成了一種微觀下的視覺盛宴。每張昆蟲的圖像都高達9米。出現在米蘭家具展上的展覽“隐藏的微觀世界”,每張昆蟲的圖像都高達9米

昆蟲學家都忍不住選擇了列翁的22幅作品,将它們陳列在英國牛津大學自然曆史博物館。列翁拍攝的昆蟲标本照片被打印成3米長的照片展出,而這些昆蟲原本隻有幾毫米長。

你也可以在展覽的官網(http://microsculpture)上觀賞到所有的高清照片,沉浸式地體驗高達4GB的版本。黑色的屏幕背景下,排列着一隻隻昆蟲,鼠标靠近哪一隻,哪一隻就變得透亮起來,整體散發出耀眼的金屬般質感。

我們一向陌生的昆蟲身上的細節,讓人驚歎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為了排除我們的恐懼,讓蟲子的美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列翁還出了一本書:《微觀雕像:昆蟲的肖像》。

這些照片在展出時備受歡迎,服務人員必須不停擦拭這些作品的下面1/3的部分,都是觀衆們黏黏的手印,他們極想觸摸這些“小家夥們”。

童真未泯

列翁出生在倫敦,第一次喜歡上攝影是在他15歲時擺弄了父親的一台Lomo相機,父親喜歡用這台相機來給家人拍照。在過去的20年,列翁對攝影的好奇促使他參與過很多工作:新聞報道、運動攝影到肖像類攝影,他的作品被刊登在《時代雜志》《地理雜志》《紐約時報》《美國國家地理雜志》《體育畫報》等諸多知名媒體上。

“在開始昆蟲微拍項目前,我作為攝影師已經有18個年頭。當時,我曾為很多國際品牌拍攝廣告。我有機會拍下我們這個時代的符号并環遊着世界。我的職業生涯真如我所夢想的。”列翁還擅長拍一些體育類的圖片,捕捉到運動員充滿力量的運動瞬間。

“我仍然不滿足。盡管我拍攝和體驗的事物如此特别,但他們開始變得平淡。我也開始有些擔心,在數字世界中,一次性的攝影将如何生存。我真是很想去生産那種有價值感的照片,我需要一種獨特的項目。”

列翁第一次萌生拍攝昆蟲的興趣,來自一次與兒子在後花園裡用顯微鏡觀察昆蟲。“我希望擁有兒童一般的眼神。希望我看待世界的方式,如同我小時候那般。我感覺随着我們年紀漸長,我們的好奇心開始因為熟悉的東西而變得麻木。而作為視覺創作者,我的一大挑戰是,如何以一種新的更具沉浸式的方式去展現熟悉的景象。”

2014年的春天,列翁的兒子塞巴斯蒂安從花園裡帶回了一隻步行蟲,是一種常見的品種,但他仍然感到好奇。“他将這隻蟲帶進我的辦公室,我們決定用他的顯微鏡來檢視它,那是他在聖誕節時得到的一小套科學裝備。”

英國攝影師列翁·畢史開創了顯微精度拍攝昆蟲細節的流程,用200毫米的定焦鏡頭加上10倍的顯微鏡頭,還原了昆蟲王國“初次看到步行蟲時,我聯想到銀河,而這影像其實一直都在我們的窗外。我當時隻能在電子郵件中尋找不凡的題材,結果是塞巴斯蒂安的眼睛和好奇心,把它帶到我面前。”

“天哪!高倍率顯微鏡下,它的紋理和色彩太令我吃驚了,是如此的炫目美麗。我萌生出一種想法,我應該擴大這種美,讓它成為能夠打印的巨幅照片,這可能比從顯微鏡下看更加有趣,令人愉悅。”

但真正讓列翁下定決心轉行進行昆蟲攝影的行動和達爾文有關。列翁給我們看了他的作品,這張象臭蟲是達爾文在1836年搭小獵犬号從澳大利亞帶回來的。“我站在廚房裡,盯着它看了20分鐘。我無法相信我擁有這隻美麗的小生物,那一刻它為我堅定了信心去實施這個計劃。博物館願意冒險讓我拍攝它,某種程度就表示我的影像有價值,并不是一次性就被丢棄的。”

“在顯微鏡下,每一次人們隻能關注到昆蟲的一小部分。隻有轉動鏡頭齒輪,才能看到不同的區域,進而逐漸認識它的全部。而微觀攝影下呈現的圖片,則可以讓人們在同一時間看到昆蟲的整體,這是一種更加美妙的視覺體驗。”技術的挑戰也是他這次冒險的動力之一。

雕蟲絕技

“關鍵在于了解你的拍攝對象。”拍攝昆蟲讓資深攝影師列翁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盲區。“能不能把我對于攝影光線的所有知識和技巧,用在隻有5毫米長度的題材上?還有,我能把燈光的創意控制好好地用在這種尺寸上嗎?”

一隻昆蟲要分約30個特定部位單獨拍攝,一張昆蟲的全身肖像要用上8000到10000張照片合成,每張像素質量高達4GB最終,列翁找到了令人驚訝的微觀攝影拍攝手法。在看過他“小試牛刀”的作品後,牛津大學慷慨地開放了所有收藏供他使用,還讓著名的昆蟲學家詹姆士·霍根博士來協助他的拍攝工作。

牛津大學自然曆史博物館擁有全英國第二大的昆蟲收藏量。霍根博士決定借出部分收藏讓他拍攝。選擇的條件要考慮昆蟲的形狀、顔色以及樣本的完整性等。樣本不能太過脆弱,并容易清理,因為即使一粒微塵也能影響圖片的質量。

列翁在牛津大學的博物館中精挑細選,排除了99%的昆蟲,最終選擇了完美無缺的标本。接下來的兩年半,列翁總共拍攝了博物館收藏的37隻昆蟲。固定的昆蟲被放置在一個适應的顯微鏡台上,密切控制位置,列翁用一個3600萬像素的相機拍攝,10倍的顯微鏡物鏡,通過一個200毫米的鏡頭連接。

一隻小昆蟲,他居然分了約30個部分,包括觸角、眼睛、口器……把每一部分都當作一個小型靜止生命來看待,每個特定部位都被不同頻閃的燈光照亮,來強調相應的特征。“如果我要拍昆蟲的眼睛,它通常很平滑且是半球形的,我選用的光源就是大型、柔和、擴散的光源,不讓表面上出現任何刺目的熱點。一旦我的注意力轉向有毛的足部時,光線的設定就會完全改變。盡可能讓每一個小部份都看起來非常美麗,然後我繼續在昆蟲全身這樣做,直到我完成30個不同的部分,最後在電腦上将不同部位拼接起來。”

此外,高倍放大的照片還存在一個緻命傷,就是本質上景深很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列翁把相機放在軌道上,在拍攝兩張照片之間自動移動10微米,約是人類頭發寬度的1/7。“這樣的拍攝産生了厚厚一疊的影像,一路下來的焦距有微少的差距。我可以把它們壓在一起,産生一張從前面到後面完整焦距的影像。基本上,我有25個焦距完整、燈光漂亮的局部影像。”

由于每一部分都要配合色澤和紋路重新打燈,因此一張成品需要用上8000到10000張照片合成,才能得到這麼清晰的影像。一旦把這些照片合在一起,最終就會形成昆蟲的全身肖像。通過這樣的流程制作一張照片,大約需要3周時間,每張高清圖片的像素質量高達4GB。後期處理的時候,列翁經常會用一款叫ZereneStacker的景深疊加軟件。同時他自己也開發出一個軟件,讓處理過程更加自動化。

這個巨大的工程會有讓人失去耐心的時候,列翁也會反問自己幹嘛要做這些?“當你面對1萬張圖片的時候,我不得不用一台電腦和相機拍攝新的昆蟲,另一台電腦處理上周拍攝的昆蟲圖片,第三台電腦修飾合成兩周之前拍攝的昆蟲照片。”但每一隻昆蟲都是獨一無二的,它們獨特的美克服了他的無奈。

微觀世界

創作前,霍根博士為列翁提供一些昆蟲的名字及其背景故事,有些昆蟲怎樣在進化的過程中,為了适應特定的生存方式,改變了它們的身體部分。角蟬身姿纖長曼妙,擴展的前胸背闆越過頭部向背後伸展,幾乎使身體呈現一個完美的圓形。看起來它行動時,為了保持平衡應該要花不少心思吧。還有亞馬遜紫戰士甲蟲,自帶高冷的紫色金屬光澤,氣場強大。但是背上一張不高興的表情像極了《植物大戰殭屍》裡的窩瓜,瞬間破壞了它的氣場。象鼻蟲雖然鱗片反光,看起來像是聖潔的白雪公主,但是它前肢的肱二頭肌和手裡握着的權杖,為它添上了一絲威嚴。虎甲身上顔色絢爛多變,彷佛身披霓裳羽衣。

在鏡頭一覽無餘的捕捉下,每隻昆蟲不再像我們平時看到的那樣,它們有了更加震懾人心的存在。而聯想到昆蟲的名字後,你會更加忍俊不禁。“巴黎孔雀”是一位優雅的女士,兩翼上有孔雀藍。“枯葉草蜢”是一個年邁的鬥士,身形宛如秋天的落葉,幹枯而倔強。“橘網翼蟲”的翅膀好像橘子皮上的纖維組織。這些都是它們的真實學名,你不得不佩服生物學家們的想象力。

當你在電腦前拉近圖像之後,和每隻昆蟲的距離都是8毫米到0.125毫米,要是近到受不了了,就趕快按左上的菜單“逃生”吧。

今年二月,列翁在玻利維亞叢林旅行了近1個月,為一個紀錄片拍攝昆蟲。那兒的濕度85%,異常炎熱。他每天拍攝18個小時,總共拍攝了30萬張照片。而當這些照片最後出現在影片中時,提供的隻是一個60秒的腳本。列翁之後将要轉攻的拍攝對象是海洋生物,用到與拍攝昆蟲類似的技術,但這一次會比之前難得多。他要拍攝的浮遊生物是透明的,這意味着打光會更難——這又挑戰了他的嘗試欲。

列翁的昆蟲展還在延續,從英國牛津大學被搬到了迪拜,現在又來到丹麥哥本哈根。這些展覽引起空前反響,很多父母會帶着孩子來看這些昆蟲。他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子郵件,多半來自在學校用那個網站的老師們。孩子們用平闆電腦來上網站,把圖片放大,用于美術課、生物課的教學。

“那不在我的計劃之中,隻是這個計劃的衍生物。事實上,我喜歡在展覽會場看孩子們的反應。他們站在3米長的昆蟲前面,很可能會吓壞,結果卻沒有。他們驚異敬佩地欣賞着,一動不動地站在那裡,足足5分鐘。”

對于今天的轟動效果,列翁說:“我需要用孩童的眼睛來找到不凡的題材。非常謝謝你,塞巴斯蒂安。”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