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仔細分析日本的工匠文化時,你會發現,除了那些“兩耳不聞窗外事”,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把每件作品當成藝術品般精雕細琢的“職人”,日本工匠文化的精髓,還包括強調“整體向上”的精神追求,特别注重在企業和團體中自上而下形成文化與思想上的共同價值觀,并由此培育出企業的内生動力。
關于這一點,連續走訪林内株式會社(以下簡稱林内)日本兩家主要工廠的《電器》記者體會頗深。在林内大口工廠會議室的牆上,與“品質就是我們的生命”并列懸挂着另一幅寫着“和氣真”的匾額。這同樣出自林内會長内藤明人之口的語句,代表着整個林内的行事哲學。解其深意便是:“和”即為求同存異、精誠合作;“氣”為腳踏實地、胸有大志,“真”為術有專攻、精于創新。這三個字稱得上是林内所有部門在工作中都要秉承的文化理念和工作态度。
“一枝獨秀不是春”
早在此次赴日采訪之前,《電器》記者就特意去了解許多感人的日本“職人”故事。當記者向林内大口工廠生産管理課次長江口昌吾詢問,林内的工廠裡是否也有這樣一些典型的個人與故事時,得到的回答是:“在整個林内公司,絕對不乏優秀的個人典型,但是我們更加強調的是對整體人員素質和精神的培養,追求的是整體水平均衡與突破。”
之所以這樣說,江口昌吾舉例:“比如我們在品質方面的改善活動,通常都不是個人來完成,而是由員工組成小組和團隊,要保證每個小組的人員都受到培訓,如果某人成績特别突出,我們就要保證小組裡其他人也能達到同樣的水平,這樣才能實現最終提升整體品質的目标。”
同樣,在林内,團隊的概念還體現在當發生品質問題時,并不是由某一個人來承擔責任,部門所有的同事和領導都要承擔責任,并積極地去共同解決問題,甚至相關的部門人員也要在一起研究,找出解決問題的最終途徑。
此外,為了保證林内整個集團的人員素質、生産及品質水平,林内對海外公司人員的培訓和教育工作也絲毫沒有懈怠。《電器》記者看到,林内大口工廠廠區門口對面一幢臨街而立的小樓,就是為分公司外來培訓人員特設的宿舍樓。
林内集團執行董事、海外事業本部第一營業部、第二營業部部長田中真二對記者介紹,林内中國上海、台灣及印尼工廠的開發部門及職能部門人員,許多都會輪流來日本總部進行為期三個月、半年、或者一年不等的培訓和學習。“這樣的培訓與學習,既能加強了分公司與總部的聯系,可以及時地進行技能方面地交流,還能把林内企業的文化及技術基因更好地傳遞到分公司去,保證全集團統一的品質和文化的傳承。”田中真二稱。
嚴格的生産技能培訓
通過翻閱資料,《電器》記者了解到,林内在日本共有四家工廠,分别是大口工廠、濑戶工廠、旭工廠和曉工廠,其中,大口工廠正式員工加季節性臨時工,共有909名職工。濑戶工廠擁有工作人員将近800名。
林内對于工廠的人員素質要求較高,其中,包括生産線上員工的操作資格限定嚴格。《電器》記者在濑戶工廠參觀時發現,每個生産線操作台上方都懸挂着一張卡片上,上面有不同的數字編号,數字旁邊的文字内容用橘黃色加以凸顯。濑戶工廠副工廠長豬濑洋志為記者詳解道,數字編号是所有工序的編号,後面的内容是這些工序需要的步驟和技能,照片中文字旁邊的人員是這部分工作的操作者,他們必須掌握卡片上标明的全部技能才能上崗,否則絕不允許現場操作。
對于工廠的工作人員,尤其是生産線上的生産技術人員,林内企業内部也有着十分嚴格的管理和培訓機制。《電器》記者在大口工廠生産車間裡看到一段特殊的通道,通道一端有一個警示燈杆,參與訓練的人必須按照規定的速度在通道上行走,如果過快或過慢,警示燈都會亮起。這個方法在林内被稱為标準步行訓練,目的是提高員工的生産效率。
不僅如此,林内每個工廠的生産車間裡,都有一方被稱作“訓練道場”的特殊“天地”。每名員工入職後直到正式上崗前都要先來這裡“報道”。在這裡,員工會清楚地了解到各自需要的重點步驟和内容及注意事項,并且進一段時間的基本技能培訓。
在大口工廠一塊被木栅欄圍起“訓練道場”中,《電器》記者看到一台專門用來練習打螺絲釘的機器。“在進入公司之後的前兩個星期,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在這裡練習打螺絲釘。”陪同記者參觀的林内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個看似簡單,其實并不那麼容易,标準的要求是20秒鉚7個螺絲釘。這樣一道工序,這裡的員工需要經過三萬次零失誤操作,并且全部考試合格之後才能最終上崗。”
除了“訓練道場”,林内還經常會組織員工舉行勞動技能比賽,比如組裝線的打螺絲釘賽,鏟車工的鏟車比賽等。通過這些比賽提升員工素質,鼓舞“士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保證有些部門員工的專業性和廣識度,林内還會采取輪崗培訓的方式。“我們從事的是制造業,所有員工都應該重視現場的實踐經驗。比如生産技術部人員,如果先在工廠現場工作一年,了解生産的整體流程和構架,熟悉生産環境,之後再回到原有的工作崗位上,他的經驗和思路都會躍上一個新的台階。”說出這番話的林内集團執行董事、生産本部生産管理部部長井上一人微笑着對記者回憶,他在進入林内公司工作之初,就在工廠生産線上“錘煉”了整整一年,做過許多崗位的工作,最長時間是待在大口工廠的沖壓部門,在那裡他學習到很多東西,深刻理解了生産制造的原點在何處。
獨特的“安全道場”文化
因為涉及氣、水、電,林内生産的産品屬于家電産品中對安全性要求最高的産品。因此,在林内生産和作業安全原則被高度重視。在林内的每個工廠,都有一個和“培訓道場”一樣特殊的區域,被稱之為“安全道場”。這裡的兩個主要職能就是考核和教育。
《電器》記者了解到,工廠裡包括工廠長在内所有人員,每年都要在這裡進行一次安全考核,考試合格的人才能在生産現場工作。在“安全道場”的門口,就放着一個貼有工廠全體工作人員姓名标簽的看闆,标簽的底色有三種,代表着人員的考核狀态:白色是合格者,紅色是不合格者,黃顔色是暫時沒有參加考試的人。
林内安全道場中有關安全常識的培訓内容比較豐富。培訓是為了讓員工清晰地了解工作場所存在的一切危險性,并對必要的安全常識進行講解,提升安全意識。例如,指導員工在搬運零部件時,員工需要按照設定的路線行走,不允許有分毫偏差。江口昌吾告訴《電器》記者:“我們會将生産過程中随時發現的安全隐患,拿到安全道場中對員工進行教育和說明。”
此外,林内所有工廠在每天的開工前,都要組織員工做體操,目的是讓身體拉伸之後,避免肌體傷害并提升工作效率。這在安全道場中也是考試項目之一,考核動作是否标準。而每天早上做完體操之後,每兩名員工要面對面要進行一項特殊的“檢查活動”,以此來确定是否存在因衣着不當而在生産過程中引發危險。
針對這項活動,在大口工廠的安全道場特意擺設了一面鏡子,林内工作人員為《電器》記者演示了檢查内容,他對着鏡子大聲喊出自己帽子、徽章、褲子、鞋等物品是否佩戴正确,直至聲控燈亮起,與工廠要求一一符合才算通過。
通過深入的采訪和溝通,《電器》記者了解到林内如此注重生産安全的因由。2000年12月27日,林内工廠技術部門的一次洩漏,曾經引發了一次小型安全事故。盡管後果并不嚴重,但引發了衆多輿論關注。這一事件引起林内會長内藤明人的高度重視,将生産安全保障作為重要工作保障。也正是由于這一事件,林内集團将每月的27日設為“安全日”,當天會檢查所有設備,确保生産現場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