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初工信部向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廣電”)頒發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之後,本來處于相對均衡的電信業可謂驚起了波瀾,各方紛紛對手握第四張基礎電信牌照的中國廣電期待不已。然而,現實真有這麼樂觀?
文鐘濤圖Sven
帶着使命的入局—三網融合
要想看清中國廣電的前路,一切還得從那封引得各界矚目的公告出發。公告中這樣寫到:“工業和信息化部履行法定程序,于2016年5月5日向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頒發了《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批準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在全國範圍内經營互聯網國内數據傳送業務、國内通信設施服務業務。”
從公告中可以看到,許可證的核心是批準了“互聯網國内數據傳送業務”(固網寬帶業務)和“國内通信設施服務業務”(建設、出租和出售通信設施)。若将這份許可證換成在日常生活中的語言,也可以理解成中國廣電可以像中國電信一樣,自己架設寬帶線路并開展業務—這也是外界最為羨慕中國廣電的一點。
顯然,這張許可證最主要目的并不是希望中國廣電去和現有的寬帶運營商競争已成紅海的寬帶市場,而是推動中國廣電公司完成成立時的曆史使命—三網融合。早在2010年國務院就頒布了《推進三網融合總體方案》,希望建立一家國家級廣播電視公司,又過了兩年,國務院又發出了一号特急文件《關于在全國範圍全面推進三網融合工作深入開展的通知》,最終時隔六年之後,中國廣電才真正的出發。在這六年間,市場競争日益激烈,消費習慣漸漸轉變。從中國廣電向工信部提交申請到公告出台僅僅用了兩個月,但僅這兩個月的“快”,難以抵消六年的“慢”帶來的時間成本損失。
想要完成“三網融合”的最終目标,應該是盡快實現廣電系統内部的“全國一網”。雖然中國廣電署着“中國”二字,又是财政部出資與廣電總局組建的公司,但是它和各地方廣電的關系,并不是簡單的從屬關系。隻有盡快實現“全國一網”,使其真正成為一個全國一體的集團,才能和電信與移動站到同一舞台。
2015年,中國廣電的董事長趙景春曾公開表示:“國網公司拟以5年為期限,基本完成全國有線電視網絡整合,真正實現‘全國一網’。”盡管5年期限才過去一年,但目前的進展讓人擔憂。首先是省這一層面整合尚未全部完成。其次在有些省份,省一級整合完成之後成了一些獨立的上市公司,例如歌華有線和江蘇有線。面對這些估值過百億的上市公司,采取行政手段劃撥到中國廣電肯定已不可能,而想讓注冊資本僅為45億元人民币的中國廣電去整合這些上市公司,難免有着“蛇吞象”般的難度。
時間流逝不等人,如何在2020年之前完成這個目标,無疑是目前對中國廣電最大的挑戰。更重要的是,這也是中國廣電日後發展的基石,是一項不能放緩,又繞不過去的任務。鲶魚效應能否産生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消費者對廣電的入局有着更多的期望,其中最關心的就是促進“提速降費”的推行。雖然運營商一直喊着已經犧牲利潤來完成了任務(截至2015年10月底,固定寬帶單位帶寬資費水平比去年底下降50.6%),然而用戶這一方卻高呼“感受不到”(平均每個用戶每個月費用下降幅度僅為2.6元人民币),在這樣的僵局下,引入中國廣電這條“鲶魚”無疑是的值得消費者期待的。
然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以中國廣電的力量難以撬動固網寬帶市場,無線通信業務更是遙遙無期。衆所周知,電信服務業的特點是投資周期長,投入金額大,回報慢。想在這漫長的成長期中存活下來,成為真正能攪動局面的“鲶魚”,市場的後發者必須具備過人之處。從技術上看,中國電信固網早已開始升級全光纖網絡,廣電的線路系統并無明顯優勢。從服務上看,目前國内有上百家民營企業加入了電信行業,本地公司在服務上會相對占優。既然技術和服務都不占優,那拿資本換時間行不行?很可惜,中國廣電的注冊資本僅有45億元人民币,相比籌備時期的籌備組提出的1000億元人民币相去甚遠,甚至說即使是1000億元人民币,也不能完全實現廣電網絡線路的光改方案。
可以說,在固網寬帶市場,目前的中國廣電體量小,技術也不占優勢,難以對市場上現有的格局産生真正的“鲶魚效應”。對其他三家公司造成不了太大的壓力。那麼市場最關注的移動通信市場呢?恐怕要讓你更加失望了。
有意思的是,在公告中工信部批準中國廣電開展“互聯網國内數據傳送業務”,并沒有頒布固話和移動通信牌照。即能建設通信設施,但不能開展語音業務。
當然有人可能注意到,除了基礎的電信業務運營之外,中國廣電還拿到了被稱為黃金頻段的700M無線頻段,而此頻段是4G網絡的最佳頻段。不過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作為一家有着政策使命的公司,在沒有完成三網融合任務,以及寬帶業務面臨巨大競争壓力的局面下,涉足無線業務的時間表可能遙遙無期,恐怕現在寄希望于它來促進“提速降費”,還為時太早。
手握用戶不懼競争
盡管一張電信牌照不能使中國廣電前方一片坦途。但不要忘了作為一家脫胎于廣電系統的公司,本身有着最難以超越的優勢—1.75億有線電視實際繳費用戶。要知道,就消費者市場而言,公司發展的核心要素在于用戶數,隻要用戶數量足夠多,就有盈利的潛力。優酷、滴滴便是這類發展套路的成功代表。
目光回到中國廣電上,目前1.75億用戶雖說不能完全直接劃到中國廣電旗下,但是在一個壟斷行業裡,這個數字基本就是中國廣電的起步資本。無論是我們讨論過的固網寬帶業務,或者是5G的無線業務,中國廣電都不會是從零起步空手進入這個市場。另一個有趣的數字是:2015年底全國固定寬帶接入的用戶規模為2.13億戶,其中份額最大的中國電信占了50%。也就是說,即使是目前國内最大的電信公司—中國電信的用戶數,也沒有趕上1.75億這個讓人稱羨的數據。
可以預想到的是,在1.75億潛在用戶面前,中國廣電會使出各種優惠的套餐吸引用戶入網,類似于當年電信公司紛紛推出IPTV。不同的是,這次是廣電公司給你提供寬帶。實際上,中國廣電已經在31個省份,50多個城市試點了寬帶經營業務,用戶數已達2000萬。這份數據無疑給了中國廣電一劑強心針。
當然機遇永遠與挑戰共存,三大運營商推出的IPTV系統目前的用戶數目前合計也有0.46億之多,讓人驚訝的是智能電視盒子用戶也有0.44億人,留給中國廣電的時間不多了。
在許可證發出來時,各界驚呼未來電信業務可能不再是三分天下而是四方争霸的格局。然而熱鬧過後,我們也看到了中國廣電的挑戰和機遇,可以說,這世上本來沒有保送的成功,努力抓住機遇的人多了,才有了一個又一個的傳說。市場上對于三大電信運營商的諸多不滿,都轉化為了新人入局打破局面的期待,但要滿足這樣的期待,或許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中國廣電還沒有拿到移動通信業務牌照,加之三大運營商目前市場化競争程度已經很高,因此即便中國廣電以後推出移動通信業務,對資費下調影響也有限。—電信分析師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