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智能硬件掀起大浪,國内外很多科技巨頭和創業者都紛紛涉足其中。不過,兩年後的成功案例似乎并不多—現象級産品和殺手級應用皆未出現。如今,人工智能和虛拟現實取代了智能硬件的熱度,成為了科技行業最炙手可熱的話題。而智能硬件,則似乎已顯現出退潮之勢。
巨頭折戟,創業者退散
在過去兩年,無論是科技巨頭還是創業者,都争先推出智能硬件産品。放眼望去,這個領域大有百家争鳴之勢。而進入2016年,智能硬件領域雖然的确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智能硬件産業生态圈,但消費者逐漸趨于理性和冷靜,智能硬件因缺乏現象級的産品而逐步降溫。
巨大誘惑之下,百花齊放
如果說2014年是我國智能硬件前期的市場培育年,那麼2015年則是該市場爆發的魅力之年。随着智能硬件技術的不斷成熟、産品品類的快速豐富,以及購買成本的持續下降,大衆對智能設備的需求正在快速增加。據《中國智能硬件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策略規劃報告》顯示,2012年我國智能硬件市場規模僅為13億元人民币,到2015年,這一市場已經上漲至424億元人民币。單單就智能可穿戴設備這一個品類,2015年中國的出貨量便達到3500萬台,市場規模高達105.6億元人民币。
面對誘人的香馍馍,一時間内湧入的企業數不勝數。BAT、小米、奇虎360和京東等互聯網大佬紛紛殺入,企圖搶占先機;傳統家電廠商及一批初創公司加速研發,唯恐後人一步;智能硬件衆籌平台上的産品琳琅滿目。整個行業一片生機盎然,好不熱鬧!一時間,似乎隻要有一個完整的團隊,有一個稍微靠譜的idea,稍微包裝後投放至互聯網,就可以獲得投資者的青睐。
在2012年~2016年這短短4年時間之内,智能硬件領域便産生了700多筆投資,近百家投資機構參與其中,近百億元人民币資本“追風而出”,而融資億元人民币以上的案例超過70個。相關新聞更是不計其數,表面上智能硬件的春天貌似已經來了。然而,消費者真正認可的産品(現象級的明星産品)卻少之又少。
沒那麼簡單,連巨頭都紛紛折戟
實際上,智能硬件新寵的表面火熱與實際情況有着天壤之别,火熱背後的冷酷往往被多數人忽視。巨頭無論人力财力還是資源都頗具優勢,但在智能硬件行業栽跟頭的并不少見,更别提諸多體量更小的公司。所謂的百家争鳴,遠沒有想象中那般美好,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
成立于2015年3月的百度未來商店,定位為智能硬件的垂直電商平台,旨在銷售和推廣各種類型的智能硬件,同時也為廠商提供各類硬件的評測、資金上的支持以及為用戶提供免費的硬件試用。在成立之初發展勢頭還算不錯,甚至準備在去年12月時布局線下實體門店。據外界猜測,未來商店關停可能是由于在售硬件産品的吸引力不夠導緻平台虧損。做智能硬件電商平台,百度以失敗告終,而在具體的智能硬件産品上,百度的幾款産品同樣未能取得突破性的成績。如百度音樂盒,雖受到衆多音樂愛好者及智能硬件愛好者的追捧,然而在2014年年底,百度就表示不會再繼續更新。百度筷搜和百度防丢貼片概念前衛,但都雷聲大雨點小。
像百度這樣擁有海量流量的企業,都尚未取得成功,可見中小或者新創智能硬件企業要想取得成功更是難上加難!挂靠衆籌平台是個辦法,但問題同樣也不少。比如:衆籌商品出現質量問題時,由于缺乏明确的規定,消費者無法獲得周全的售後;70%的衆籌項目都存在延期交貨的“跳票”現象,容易導緻用戶信任危機,并動搖衆籌這種融資方式的生存根本。更重要的是,創意一旦在衆籌平台公開,被抄襲的風險就會加大,而不參與衆籌,又無法獲得足夠資源推動項目繼續前進,着實讓創業者進退兩難。另外,虛假衆籌行為盛行等問題也較為普遍,數據造假以及制造上線産品虛假繁榮已成行業潛規則。
國内巨頭不說,就是連蘋果和Google等國際巨頭,都未能真正玩轉智能硬件。GoogleGlass上市之初如一顆深水炸彈,取得了巨大反響。然而好景不長,在2014年11月份,Google關閉了唯一的一家GoogleGlass線下實體零售店。2015年1月,Google宣布停止生産GoogleGlass。同樣,以産品見長的蘋果也在智能硬件上碰壁連連。數據機構IDC公布關于可穿戴設備市場的最新報告,結果顯示,今年第二季度AppleWatch銷量減半,僅為160萬塊,市場份額則從72%降低到47%。值得注意的是,不隻是AppleWatch,整個智能手表市場都迎來巨大下滑。今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表出貨量為350萬塊,較去年同期的510萬塊下降了32%—智能手表行業集體踏空。AppleWatch二代遲遲未發,或許也和每況愈下的市場行情有很大關系。
毋庸置疑,智能硬件要走的路還很長。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現有産品略顯“雞肋”,未能擊中痛點。到後期,隻有真正好的産品才能打動用戶。從智能硬件公司角度而言,很多方面尚處于“摸着石頭過河”的階段。最近奇虎360董事長周鴻祎發表言論:“智能硬件不能免費”,引發行業熱議。要知道當年他正是憑借免費策略打下奇虎360安全市場的江山,而這個屢試不爽、對消費者誘惑巨大的免費策略如今才被證明,在智能硬件産品上行不通。這說明,除去賣産品賺差價這個簡單盈利方式,智能硬件的其他盈利模式還處于探索階段,遠沒有想象中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