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純圖Zero
收購當然是為了布局
曾幾何時,WCG是世界最具知名度的綜合性電競大賽,在2014年2月5日,人們卻沒有等到預料之中的新一屆WCG主辦地區信息,而是看到了WCG停辦的消息。至此,贊助商模式終結,WCG成為了一個曆史名詞。
而最近有消息稱,時隔兩年半,王思聰依托萬達集團和有騰訊背景的NICETV正在就WCG的品牌歸屬權展開競價,并最終由王思聰拿下了WCG的商标權。更有傳言稱,王思聰為收購WCG開出了3億元人民币的天價,那麼為什麼王思聰對WCG這個品牌情有獨鐘呢?
首先,曾經有“電競奧運會”之稱的WCG在遊戲市場中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它在很多國家都有預選賽,甚至在一些大國還有不同的城市分賽區。從2000年舉辦到停辦,它的規模和參賽人數都居于諸多電競賽事首位,而在WCG舞台上獲得世界冠軍的選手或者戰隊,他們在電競圈的地位和粉絲數量也會有大規模的上漲。
對于萬達來說,王思聰并不僅僅是一個玩家,或者很多外人以為的“敗家子”,而是一個成功的投資者。收購WCG這個品牌,不僅能夠拉動萬達的周邊産業,還能補齊王思聰的電競産業鍊,讓王思聰在雲遊控股、樂逗遊戲、網魚信息、ImbaTV和英雄互娛之後,通過WCG,将這些布局整合在一起,建立一個全新的電競王國。靠着WCG這個賽事的影響力,王思聰甚至能夠輕易捧紅一些有潛力的遊戲,用最少的錢,将其推到更多人的眼前。王思聰的算盤打得很精明,但他能成功嗎?
WCG已名存實亡
WCG這個賽事讓人有些看不懂,在WCG黯然下台的同一年,DOTA2的西雅圖國際邀請賽卻拿出了高達502萬美元的獎金,刷新了吉尼斯世界紀錄的電競賽事最高額獎金紀錄稱号。一邊是老人下台,一邊是新人上位,都是電競賽事,差距怎麼就那麼大呢?其實這就要從WCG本身的模式開始說起。
WCG是一個經典的以贊助商為主導的賽事,其主辦方是三星。WCG最風光的那幾年,三星的半導體和等離子顯示屏技術的發展,讓WCG成為了一個展示其技術發展水平的窗口。但是随着韓元的走高以及三星對自己戰略策略的調整,WCG也失去了最初的舉辦目的,變成了一個為了三星的面子而死撐的賽事。再加上在賽事主辦上,三星始終沒有找到靠譜的接盤俠,許多主辦城市都在後期對WCG沒有提供太大的支持。
而反觀DOTA2這邊,人家根本沒有走贊助商模式,而是走的“信仰充值”模式,也就是所謂的“TI模式”。這一模式是通過大賽前開放國際邀請賽互動指南(或為勇士令狀,統稱TI本子)的購買,購買後附送大量全新遊戲特效、信使和語音等道具,還可以通過完成任務、購買互動指南等級經驗來獲得更多的遊戲物品。而整個銷售額的25%将進入當屆TI獎金池。你看着覺得眼熟?那就對了,現在48系的團隊,用的其實都是類似于這樣的模式。别看48系的妹子能紅的隻有少數幾個,但是這一點也不妨礙背後的團隊賺得盆滿缽滿。而DOTA2也是如此,對于玩家來說,通過這一模式,自己能夠收獲大量的酷炫特效和絕版紀念品,對于賽事來說,有了足夠的獎金去鼓勵戰隊,而對于遊戲公司來說,隻有25%銷售額進入了獎金池,還有75%的錢除了用于主辦賽事所必要的開銷之外,都去了哪裡?我想不用多說了吧?
黑?是有點,但是玩家、平台和主辦方,三邊都樂意得不行。這兩個電競賽事模式一對比下來,可以說是高下立判。靠一個“恩客”來壯大自己,風險還是不小的,但是當“恩客”的數量變成了無限個的時候,就算這些“恩客”不那麼有錢,但是你給點我給點,就能活得比之前滋潤得多。
那麼咱們的話題又要繞回來了,DOTA2的TI之所以能夠火,和什麼“電競賽事的春天”沒啥關系,或者幹脆說,人家自己硬造出了個“春天”來。而WCG想要在停辦三年後,來一次“王者歸來”,就既不能繼續用作死的贊助商模式,也不能繼續心安理得地做“吸血鬼”,必須要修改模式,而最靠譜的當然就是類似于TI這樣的形式了。但是在改了姓,改了模式,還因為遊戲市場的改變,而改了無數比賽項目的WCG,除了WCG這三個字母之外,還有别的什麼嗎?這是許多人所疑惑的。恐怕連王思聰自己都在想,3億元人民币買三個字母,到底值得不值得。
邊緣化的第三方賽事
WCG所面臨的問題還不僅僅局限于此。首先,對于許多遊戲開發商運營商來說,在自己依靠着遊戲火了起來以後,甩開第三方電競賽事,舉辦自己遊戲相關的賽事已經變成了一種“風尚”。網易在這麼搞,騰訊在這麼搞,甚至巨人遊戲這種并不算是超一線的互聯網公司也在這麼搞。之所以這些公司都喜歡自己單打獨鬥,主要還是因為“自己的兒子自己疼”,自身能夠控制好賽事的成本、營銷上的投入并及時拿到第一手的賽事反饋數據,而無需去和其他競争對手在一場大賽中看别人臉色。比如《夢幻西遊》電腦版的全民PK争霸賽,光是線下總決賽就可以持續兩天,在這兩天裡,不僅選手要比賽,期間還有各種亂七八糟的茶歇表演,cosplay、燈光秀和歌舞等怎麼鬧騰怎麼來。你要是叫WCG專門撥出兩天來給一個遊戲在比賽之外唱念做打一番,WCG肯定不願意—大家時間都那麼忙,早點比完咱們再搞下一場好不好?
其次,WCG本身強調的是線下比賽,但是現在因為直播業的火熱,再加上大家最近還真的有點忙,許多參賽選手更加樂于去參與線上比賽,隻有在總決賽階段才願意到線下賽場上露個臉,證明自己沒有找槍手。WCG想要再重複過去那種一個個網吧談合作,搞比賽的模式,那真的有些吃飽了撐的。
最後,TI模式能火的關鍵就是人家線上周邊賣得好,而第三方賽事能夠拿到那麼多遊戲開發商的支持嗎?遊戲開發商放着這麼大一個香饽饽自己不賺,專門為他人作嫁紗?所以WCG如果不在模式上進行根本性的調整,恐怕還是要靠門票來賺錢。門票賺錢怎麼愉快地用高獎金來吸引選手?總不能靠王思聰繼續補貼吧?
所以,拿下WCG這個招牌,對王思聰來說還隻是一個開始。想要真正做一個合格的接盤俠,讓WCG重現昔日風光,王思聰要投入的遠遠不止是人民币。
結束語
WCG的重新回歸,對于許多老玩家來說,是一種情懷的回歸,但是這個世界并不是靠“情懷”兩字就能一招鮮吃遍天,總要有人為情懷買單。對于WCG來說,這個買單者不是王思聰,就是玩家。而目前看來,在模式上不進行重大改革,買單的就隻能是王思聰,這和當年三星的模式并不會有很大的差異,可是如果改革了,那還是老玩家心目中的WCG嗎?恐怕這就很難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