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缺
圖小唐
萬億生鮮,是風口,也是刀口
據艾媒咨詢《2015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規模達245億元人民币,預計2018年将突破千億元人民币。可就目前國内生鮮電商的盈利狀況而言,并不那麼樂觀。由于缺乏産業标準化、冷鍊物流落後、食品安全和生産規模小等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生鮮電商滲透率已低至3%以下。雖然困難重重,但增長潛力巨大,加上生鮮毛利率較高,因此生鮮電商仍然被公認為電商界的最後一片藍海。
但生鮮這塊千億元人民币級的蛋糕,卻不是那麼好吃的。如果說2012年是生鮮電商的元年,那麼今年眼看着就要成為一片死海。2016年的生鮮電商似乎進入了多事之秋,頻頻關門歇業,先是生鮮電商“天天果園”O2O門店幾近全部關閉,再是“果食幫”宣布停業,淨菜生鮮O2O“青年菜君”拖欠員工兩個月工資且已準備破産清算。
可能大家都覺得做O2O成本低,不用租店面,用戶群體沒有邊界,肯定能賺錢,但實際上生鮮電商從它誕生之日起,就一直處于虧損狀态。據統計,2014年全國總共有4000多家生鮮電商,其中盈利的隻占到1%,其餘的99%中的大部分都處于虧損狀态,小部分勉強盈虧平衡。到了2015年,生鮮電商進入更激烈的新一輪淘汰賽,95%仍然虧損。2016年,就更不用多說了—不是關閉就是破産。
風生水起的國外生鮮O2O
衆所周知,生鮮電商在美國可是熱門行業。據統計,在美國已經有超過150家提供類似服務的企業。同時,CBInsights提供的數據也顯示,2015年第四季度該行業的風投基金高達15億美元,創同期曆史之最。
相比國内的不成熟,國外的生鮮電商模式已初成規模。例如,美國亞馬遜旗下的生鮮配送服務公司AmazonFresh,提供兩種收貨方式,門外配送和在家配送。門外配送,即将具有保溫功能的包裝盒放于門外,一般可保持3小時的合适溫度。在家配送,即約定時間送貨上門,如果消費者錯過時間,需額外支付25美元費用。AmazonFresh是美國自營生鮮電商的代表,由于自營冷鍊物流的成本較高,AmazonFresh選擇了緩慢擴張,在一個城市發展建立完善,再進入下一個消費者相對集中的地區。而另外一家生鮮服務公司RelayFoods,先讓用戶在晚上在線購買想要的食品食材,随後RelayFoods會告知供貨商,讓他們進行及時的采摘和準備,在第二天定時定點将食物遞送給用戶,這種做法能避免大多數蔬菜遞送服務會遇到的“最後一公裡”問題。
生鮮電商,接下來怎麼走?
2016年的生鮮電商市場變得步履維艱起來。随着“天天果園”、“果食幫”和“青年菜君”等品牌破産的破産、關店的關店,一場生鮮電商的死亡大潮似乎已經到來—看起來很美的生鮮電商不再顯得那樣美好。很多生鮮電商退出市場的原因是由于資金鍊崩潰,這充分說明了成本的不能承受之重。同時,作為互聯網經濟的一個細分市場,生鮮電商也不可避免要用燒錢搶用戶,這無疑又為企業增添了沉重的負擔。
相較于國内生鮮電商的發展規模,國外的模式确實有值得人思考的地方。而國内生鮮電商的生存之道,如何才能求得發展呢?筆者認為,或許可能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突破。
其一是關閉線下門店。配送一直是生鮮電商最頭痛的問題,為了解決物流配送問題,生鮮電商品牌做起了下門店,将門店視為城市與原産地之間的中轉倉,盡可能提高配送效率,并降低運輸造成的商品損毀。想法固然是美好的,但卻被現實潑了冷水。當線上利潤無法覆蓋線下新增門店的成本時,線下門店必然是“虧本買賣”。
其二是解決冷鍊物流和“最後一公裡”的問題。如今冷鍊物流成本幾乎占據了整個電商成本的40%~60%左右,創業者可先考慮對從冷鍊物流依賴較低的品類着手。而“最後一公裡”則可以效仿RelayFoods,先讓用戶在晚上在線購買想要的食品食材,第二天定時定點将食物送達給用戶。
其三是做小而美不做大而全。對于大多數中小型生鮮電商企業來說,走小而美的路線或許是最理想的狀态。在這方面,AmazonFresh的案例或許可以提供借鑒。不盲目擴張,穩步發展。可以肯定的是,厮殺成一片的生鮮電商,前景肯定是有的,隻是代價也絕對不低。想要淘到“真金”,玩家們不僅得準備好足夠多的錢和時間,還得有一系列的套路才行,盲目跟風注定成炮灰。
“生鮮電商最難的有兩點,一個是産品标準化,另一個是冷鍊物流,做好這兩點,意味着成本高企。”—京東集團副總裁王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