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憑着極緻的硬件體驗占領了一個又一個市場,但也正是體驗層面上的“不實用”,讓ApplePay在中國難以鋪展開。
在商戶層面上,“不實用”體現在支付設備的成本高。相較于從支付寶那花點小錢就能拿到的二維碼,想讓社區門口的小超市或者街頭排擋的店主花錢去買一個帶NFC功能的POS機,無疑前者更受小商戶喜歡。且對于沒有經過訓練的小商戶店主來說,使用POS機時還有難以預測的後期客服成本。
在用戶層面上的“不實用”,則表現在本地化功能的缺失。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對接的各類水電費和電影票等功能,讓用戶多了一個不用ApplePay的理由。相比支付寶背後的“淘寶帝國”,微信支付依靠的《微信》,ApplePay縱然是靠着iPhone的市場保有量在第一時間就成功鋪開,但是缺乏獨特的使用場景,也讓它難以培養用戶黏性。
ApplePay為什麼不學《微信》和《支付寶》?
深入到大街小巷的二維碼,應景的過節紅包,足不出戶就能搞定水電費。這些着實讓人舒心的功能是支付寶支付和微信支付在國内成功的重要原因。可為什麼ApplePay不積極跟進?
表面上看,這是本地團隊執行不力的問題,但從更深的層次來看,是ApplePay的模式與《微信》與《支付寶》之流有着本質的區别,讓它沒法學。
傳統的支付體系涉及五個環節:商戶、收單方(負責對接商戶和銀行的資金往來)、銀聯、發卡方(銀行)和顧客。《支付寶》和《微信》的革新之處在于它們自身替代了收單方和銀聯,直接對接商戶、銀行和顧客。而ApplePay沒有消滅傳統體系的任何一個環節,它唯一的作用是替代傳統的銀行卡。
搞明白了模式上的差異,自然能理解雙方在技術上的取舍。《支付寶》和《微信》取代銀聯這一環好說,利用國内公司的優勢去和銀行談合作就好,但是依附于銀聯的收單方的工作誰來做?為了快速鋪好收付渠道,簡單便宜的二維碼就成為代替傳統收單方的POS機的首選。而蘋果則不能越俎代庖去幹這件事,隻能寄希望于傳統的收單方主動去更新和推廣自己的POS機。
ApplePay一開始的目的就隻是消滅傳統的銀行卡。在這個大前提下,蘋果一開始就選擇和銀聯合作,并且一直緻力于接入盡可能多的銀行(支付寶雖然也這麼幹,但目的完全不同)。這不,4月19日蘋果又宣布在中國大陸新接入了四家銀行:長城華西銀行、錦州銀行、深圳農村商業銀行和海南省農村信用社。我們從中可以發現,ApplePay已經開始接入地方性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在執行上不可謂不努力。而在接入本地生活服務上有所怠慢,是因為ApplePay不想也不能去取代任何一個傳統支付環節。
ApplePay的失策之處
支付寶和微信模式的優勢顯而易見:用戶忠誠度高,還能奪取傳統支付流程中的兩個環節的利潤。而蘋果則是一再被诟病體驗差,也隻能向銀聯收取一部分的服務費。究其背後的原因,既有蘋果全球化公司的背景使然,也有蘋果自身的戰略失誤。
蘋果作為一家全球化的公司,推出一項服務時勢必力争推廣到全球市場。和傳統的銀聯合作,能讓ApplePay快速地在國内部署,切入市場,上線當日綁定3000萬張銀行卡的戰績就是這種模式最大的成功之處—在省力的同時還規避了一些風險。如果采用支付寶和微信的模式,自己去每一個國家的市場推廣支付工具和培養用戶習慣,無疑要花費過長的時間,也不能保證能勝過本土企業,更難以預料到的是其中的不可控風險,最後很可能落得吃力不讨好的結果。
可用戶并不會替蘋果着想。使用中的體驗不順暢,讓國内消費者選擇了“用腳投票”。恐怕怪隻能怪中國市場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支付太過強大,其實在美國國内,ApplePay剛剛超越了PayPal成為了移動支付市場新老大。
可以說在國内市場,蘋果放棄了追求極緻的體驗,消費者也就放棄了它。更顯蘋果的失敗之處在于,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和招商銀行等轉向二維碼支付市場,其中建設銀行更是正式宣布與阿裡巴巴與螞蟻金服達成戰略合作。背靠的盟友也開始調轉船頭支持二維碼模式,讓ApplePay好生尴尬。
ApplePay不是不想做好用戶體驗,而是一開始的模式選擇讓它無力在這方面投入過多精力。這次新增的公交卡功能,不能說明蘋果要自我變革,因為取代傳統公交卡,本就是ApplePay之前定下的目标之一。無論背後的商業模式之戰多麼複雜與激烈,對于用戶來說,他們永遠會選最好用的服務。ApplePay不明白這一點,就無法在中國市場上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