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人工智能為何紅得發燙?

人工智能為何紅得發燙?

時間:2024-11-01 04:41:13

人工智能概念紅得發燙的,其背後的原因多種多樣。巨頭為了布局上的萬無一失,而創業團隊則多抱着炒概念的态度跟進。

不得不說,人工智能已經走到了一個關鍵節點。說得難聽點叫瓶頸,說得好聽點叫爆發點。雖然看起來距離黑科技還有一定的距離,但是誰能保證說,在我們的有生之年不會看到人工智能突破技術和倫理的瓶頸,迎來一波新的爆發呢?

人工智能編年史

人工智能的開端,來自阿蘭·圖靈所發表的一篇論文:機器能夠思考嗎?為了檢驗這一點,阿蘭·圖靈設計了一個廣為人知的規則:圖靈測試。他預言,在2000年将有足夠聰明的機器通過測試。但讓人非常遺憾的是,他的預言直到2014年才被一台英國雷丁大學的超級計算機所打破。

在1955年,美國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家約翰·麥卡錫第一次提出了人工智能概念。在此之後的漫長時間裡,美國可以說一直領跑全球人工智能領域。在1997年,IBM所制造的“深藍”就擊敗了國際象棋棋手卡斯帕羅夫,一時轟動全球。2016年,谷歌的AlphaGo又拿下了圍棋選手李世乭,甚至在快棋賽中打遍中國各路圍棋好手。如果說一開始的深藍使用的還是比較粗笨的窮舉法,那麼AlphaGo在圍棋中所采用的各種策略,已經非常接近于人類的思考方式—甚至相對于人類,它更不容易被戰局所迷惑,也不會被感情所左右,在判斷時更為精準或者說冷酷。

從深藍到AlphaGo,人工智能走了将近20年,而AlphaGo的到來,更是讓無數人都在思考:技術臨界點真的要出現了嗎?

技術臨界點真的要來了嗎?

近一兩年,人工智能即将突破技術臨界點的論調甚嚣塵上。然而,這個“即将”究竟還有多遠,卻沒人能回答。因此,我們不妨來看看,現階段人工智能所遭遇的一系列挫折。

首先,就是成熟的人工智能産品還并沒有出現。人工智能由于存在有相當高的技術門檻,至今依舊是許多實力雄厚的高科技企業的“專屬玩物”。但很遺憾的是,即便聚集了頂尖的相關領域研究人員,這些企業依舊沒有在近幾年拿出真正能夠有普及價值的産品。

比如,三星曾信誓旦旦地宣布要在GalaxyS8和S8+中,應用自家的智能語音控制功能Bixby,甚至還野心勃勃打算将Bixby預裝到其他智能設備(包括蘋果的設備)之中。然而,直到5月1日,這一功能才終于通過系統升級提供,而且這一功能隻支持韓國用戶。

其次,除了手機,自動駕駛更是難言成績斐然。在2014年,谷歌推出了無人駕駛原型車,但在此之後,圍繞着無人駕駛技術的最醒目關鍵詞,竟然是“車禍”。在2016年,特斯拉完成了“無人駕駛汽車首殺”,導緻司機死亡。

即便是目前測試時間最長的谷歌自動駕駛汽車,在過去整整的6年時間裡,依靠55輛谷歌自動駕駛汽車,也隻測試了209萬公裡的數據,同時還發生了11起小交通事故。而研究人員認為,隻有在測試數億乃至數千億公裡之後,才能驗證其在減少交通事故方面的可靠性,也就是說,在樣本不夠多之前,無人駕駛汽車依舊隻是一個遙遠的願景而已。

說到谷歌,咱們又不能不提到它在另外一個人工智能領域鬧的烏龍—那就是GooglePhotos。曾經把一張有兩個黑人的照片直接标記為“大猩猩”,結果引來了一陣輿論大嘩—要知道,在一貫追求穩紮穩打的矽谷,這樣的失誤幾乎不可原諒。

從這幾個例子中來看,咱們就能知道,盡管雷聲很大,但現在的人工智能産品依舊還隻能停留在小打小鬧的不靠譜階段中。那麼,産品本身靠不住,相關技術儲備是否已經準備好了呢?也未必。現在看來人工智能的技術儲備并不完善。

人工智能需要巨大的運算量,而目前相關設備的芯片可選擇範圍窄,性能差,說穿了就是技術人員拿來自high一下可以,但是想要以此進入千家萬戶,還缺乏量産的基礎。

實際上,目前各大企業熱炒的大數據概念,也并非100%靠譜—至少大數據完美miss了“英國脫歐”和“美國大選”之類的重大話題。失誤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人們在面對某些問題時,會下意識地隐藏自己的真實選擇,尤其是這樣的選項被認為是不太正确的時候。而大數據卻不會意識到人類的這種微妙心理,而是僅僅以各種數據去套用公式,得出來一個錯誤的結論。

最後,人工智能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在于它的感知能力還沒有突破。所謂的感知能力,并不僅僅在于它能“看到”以及“聽到”,還有“理解到”。比如說比爾·蓋茨就提到過人工智能的閱讀能力—這可絕對不僅僅是一個翻譯軟件所能達到的。中文更甚,因為語境的不同,讓同樣一句中文很容易産生很大的歧義,而人工智能如何才能分辨出其中的區别,做出正确的選擇呢?這正是目前的人工智能所難以達到的境界。如果不能實現這一點,那麼人工智能隻不過是一個會抓取關鍵詞,然後通過數據搜索選擇回答方式的機器人而已。

我們不能總是宣傳說人工智能馬上就要到來。雖然這次我們找對了路,但真正能像人類一樣理解語言的AI暫時還不存在,我們離得還很遠呢!—微軟CEO納德拉人工智能熱背後的邏輯

盡管坑很大,但巨頭們還願意往其中跳,這其中有很多原因。首先就是人工智能熱,其實是一種炒出來的“虛熱”。很多公司隻是蹭熱點,騙投資而已,尤其是一些創業團隊及新産品,沒有噱頭就抱着人工智能的大腿創造噱頭,反正大家都在跟風。類似的戲碼,之前已經在智能手機和移動遊戲等逝去的風口中多次上演。

而對于一些大公司來說,他們追捧人工智能,則是源于一種本能的焦慮。在過去十年時間裡,像諾基亞與摩托羅拉這樣的企業已經證明了,抓不住風口,就算是行業老大,要崩潰也不過是區區幾年時間而已。正所謂王權沒有永恒,抓住新的風口,就等于抓住了發展的命脈。

而大企業對于人工智能的投入,他們所在意的往往并非是現在的利益,而是未來的可能。而對于一些“船大難掉頭”的企業,比如百度與樂視這樣的企業來說,人工智能更是他們轉型的一個工具,他們需要這麼一個新的故事,讓别人忘記那些陳年黑曆史。

當然,不論是創業團隊還是大公司,人工智能概念在目前階段對于他們來說也絕非是隻有付出,沒有收入的虧本買賣。這一概念隻要玩得好,就能為他們帶來相當的融資能力,激發他們的創業熱情—當然,這個熱情會轉為成功,還是錘子手機式的失敗,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做人工智能的正确方式

怎樣才算是做人工智能的正确方式呢?首先,因地制宜。比如,Facebook所擅長的是社交,而阿裡巴巴所擅長的是電子商務,他們的人工智能産品也圍繞着社交和電商展開。要是有一天阿裡巴巴想不開,去玩社交人工智能,那麼就算再有錢,也不過是為他人做嫁妝。而截止發稿前,騰訊也推出了語音助手APP《騰訊叮當》,唱的就是這一出。

其次,循序漸進。不指望一口氣就憋出一個“黑科技”去打出翻身仗。而是要學會降低用戶的期望值,少用PPT吹,多用産品來打動用戶,積累口碑。比如當年的樂視,就是靠PPT忽悠了一群人,結果現在傳說中的樂視汽車依舊活在PPT之中,樂視公司也隔三差五要鬧出什麼負面新聞來。若是當時少做幾張PPT,悶聲發大财,也許現在樂視的壓力就沒有那麼大了。

最後,就是要培養自己的人才隊伍。騰訊就剛剛任命了語音識别專家、微軟語音和對話集團前首席研究員俞棟博士為AILab副主任。再比如,亞馬遜就非常注重于培養儲備自己的人工智能人才。有統計數據顯示,僅2016年亞馬遜就為了挖人花了15億元人民币。而在國内,像百度這樣的公司也開啟了自己的百度技術學院,宣稱要為中國培育AI人才。

簡單來說,準确定位、低調行事與人才到位,這才是未來人工智能獲得進步的三駕馬車。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