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了這幾年的爆發式增長之後,如今智能手機市場逐漸飽和,日趨成熟的智能手機在産品形态方面出現了嚴重的同質化現象,無法對市場造成持續的刺激。而在“下半場”,這一切都期待改變。
差異化的兩個維度
如何改變智能手機“擠牙膏”的局面?諸多廠商絞盡了腦汁。他們也都意識到了,在手機性能和功能上難以有真正突破的時候,就要從别的地方下手,要獲得足夠的存在感,讓用戶有更換手機需求時,會第一時間考慮到他們。
對于國内的各家智能手機廠商來說,想要在一片競争對手中搏出位,最簡單的辦法莫過于讓自己和其他競争對手産生差異化。而目前看來,智能手機的差異化将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産品功能和品牌營銷。
比如說,前段時間魅族推出的PRO7,就是典型的産品功能差異化的代表。
雖然現在的國産智能手機已經不再以一味模仿iPhone為賣點,但是在外形設計上,還是萬變不離其宗。即将刷爆市場的“全面屏”,實際上折射出的就是智能手機的創新之困。就算是曲面屏這種所謂的“黑科技”,實際使用上也沒有擺脫傳統屏幕的操作模式。相對于過去非智能手機時代,什麼滑蓋、雙屏、翻蓋或“後空翻”之類的玩法,智能手機似乎在開啟了用戶新的想象力同時,卻榨幹了手機廠商的想象力。很多廠商隻知道把屏幕做得更大一點,甚至犧牲了用戶的操作手感,卻沒有搞明白用戶究竟要的是什麼。
盡管有人已經開始大談移動互聯網之後的下一場變革,但是智能手機依舊有很強大的生命力。圍繞智能手機,還有很多潛力可挖。
而魅族PRO7似乎有意改變一下這種情況—它以雙屏為自己的主要賣點,在一堆“全面屏”智能手機中成功出位。雖然雙屏在顔值上究竟是一種提升還是降低,這一點見仁見智,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在吸睛度上魅族PRO7點滿了“技能樹”。
事實上,不僅僅是多一塊屏幕那麼簡單,在魅族PRO7的小小副屏上,也嵌入了大量的實用功能。比如副屏既可以直接顯示正面屏的全部内容,也可以顯示時間、天氣或推送信息等簡單的實用内容。值得一提的是,PRO7在關機之後,副屏還能繼續維持一定時間的工作,這對于經常乘坐飛機的用戶來說,可能是一個好消息。可以說,對于很多用戶來說,副屏上的簡單信息已經能夠滿足他們大部分的日常需求。從這一點來看,魅族PRO7的設計,可以說是兼顧了吸睛度和實用性。
雖然截至截稿前,筆者還無緣體驗到魅族PRO7雙屏的實際效果,但是這一創新,無疑給了外界以很大的想象空間。副屏在作為主屏的一個附屬品同時,能不能開發出一些自己獨占的功能(比如說搭載一些文字MUD遊戲)?雙屏手機能不能帶來一些新的APP的操作方式?魅族PRO7如果能夠獲得成功,是不是會催生出更多雙屏手機?這些問題都将在魅族PRO7正式問世後,慢慢得到解答。
不論成敗與否,魅族PRO7的這一次差異化探索,可以說是極具勇氣的。
而相對于魅族略顯激進的變革,錘子就似乎稍有些讓人失望了。雖然堅果Pro宣稱是“圓滑當道時代的銳利”,但實際上就是将手機外觀做了一些并不算太大的改變而已。雖然在文案上,老羅能夠刷新人們想象的上限,但在與實際商品上,卻總讓人覺得差了那麼一點“味道”。
不過,在外型上做出來的“産品差異化”,很容易被競争對手所模仿。因此,很多手機廠商選擇了另一條路—給自己的品牌樹立一個标簽,讓目标用戶群在有所需求時,第一時間就聯想到他們的品牌。而在這一點上,OPPO顯然做得最為出色。
作為一個一直強調自己是年輕态品牌的智能手機品牌,OPPO針對年輕用戶群的需求,把自己的“天賦點”都點到了拍照、顔值和音樂上。除此之外,OPPO還贊助冠名過《夢幻西遊》手遊的一些PVP賽事,以使自己的品牌進一步打入校園市場中,而這也使OPPO的手機尤為受到年輕人喜愛。根據極光大數據的統計顯示,在OPPO手機用戶中,16~25歲用戶占據了43.3%,而26~35歲則占據了26.8%。可見,年輕用戶群已經變成了OPPO的一塊“自留地”。
眼看着年輕用戶被OPPO給俘虜了身心,其他品牌也不大好硬碰硬。于是,一些品牌開始更傾向于突出自己的商務感,強調自己是“成功人士标配”。但是在這些品牌中,目前還沒有出現類似OPPO這種在某個用戶群中具有絕對統治力的品牌。雖然華為本來是有機會的,但是在“閃存門”之後,它似乎失去了擴大這一優勢的最好時機。
魅族PRO7不論從哪個面看它都有标志性設計的思考,這個在當下的ID設計裡、工業設計裡是非常難的,魅族PRO7就會成為标志的屬性,所以非常有意義。
—魅族總裁白永祥
核心科技是第一生産力
國内的智能手機廠商想要在看起來有些乏味的“下半場”成功出位,還要考慮運用核心科技,有自己的獨門絕技。
比如說三星,雖然他們的手機炸過,甚至被分拆過,但是三星最近的财報依舊成果喜人。而這一切,靠的就是三星所建立的龐大的電子制造業閉環供應鍊。就算人家不賣手機,還是能靠賣屏幕、處理器、存儲芯片與感光元件等賺自己智能手機競争對手的錢。
三星的這種成功,自然讓别的企業也眼紅不已。而前段時間,小米已經發布了自己的松果處理器,雖然這不算什麼高端産品,但它畢竟是小米手機在硬件領域的萬裡長征第一步。而華為自己的麒麟芯片,已經成功跻身世界四大高端手機CPU品牌之列,并運用于華為的諸多高端旗艦機上。
大家可以看明白了:對于一個智能手機生産廠商來說,核心科技不僅是自己的“護心甲”,甚至還可以輸出給其他競争對手,從而間接掌握他們的命脈。而這也就是為什麼,華為花了15億元人民币,也要咬牙開發出麒麟960的原因了。
而其他一些廠商也同樣在行動,他們盡管沒有獨自開發各種芯片,但是也正努力和上遊供應鍊廠商一起研發新技術,以此獲得市場主動權。
人工智能,也許是下一個爆發點
上文提到過,智能手機廠商現在很多都在“擠牙膏”,很少有讓人眼前為之一亮的“黑科技”。但若是要說他們都在吃老本,那也不盡然。很多廠商都在憋大招,而這個大招,很可能就是人工智能。
要說人工智能,真是如今的“當紅炸子雞”—它不僅能夠改變人機交互的模式,和當年的iPhone一樣,重新改寫手機的定位,還能運用到其他的智能家電設備上。試想一下,在過去人們隻能通過觸摸屏等方式,對手機進行操作,而現在像Siri這樣的智能助手卻已經能夠讓人們用語音來對手機進行一些操作了。而在未來,人們可能隻需要說出一些比較模糊的話,就能讓手機明白自己意圖。到時候,也許幾乎所有手機APP都要重新調整自己的功能,以适應這個新的時代。
而現在,三星和蘋果已經在這一領域發力,除了在自己的諸多硬件設備上安裝智能助手之外,他們還在全球範圍内“買買買”,用錢來砸出成績。而小米和魅族也在積極跟進,要麼推出自己的智能設備,要麼為自己的手機搭載上自研的人工智能助手—雖然相對于Siri和Bixby來說,它們的國際知名度還不夠,但是對于市場來說,做總比不做要來得好。小米和魅族的選擇,正是為了能夠在下一個市場拐點出現時,保證自己不要被外人抓住命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