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VR産業發展與亂象解讀

VR産業發展與亂象解讀

時間:2024-11-01 02:17:53

2016年,伴随着“VR元年”的呼聲,VR這個概念,比夏天裹棉被還熱,比火爆腰花還火爆。各路投資人、創業者懷着各自的目的,紛紛投身其中。然而塵埃落定之後,他們發現路已經越走越窄,而在用戶眼裡,VR也從高大上的黑科技淪落為低端廉價又坑爹的路邊攤。從去年年底開始,VR的熱度似乎開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到今年初,關于VR的聲音越來越小,熱度大不如從前,通過MC記者的觀察發現,這背後不乏一些VR亂象。本期,我們就在《微型計算機》3·15特别報道中,為你梳理VR産業發展現狀以及背後的一些亂象。行業背景:PC寒冬來臨,傳統IT業務下滑

2016年,跟随着HTC、谷歌、索尼等巨頭的步伐,衆多互聯網圈子的廠商和創業者相繼入局VR産業。HTCVive、Oculus消費版發布,并且HTC還要再燒一億美元打造VR生态圈;阿裡巴巴提出了Buy+VR購物計劃;Insta360獲迅雷投資數億美元;小米、華為、魅族等不約而同開始圈地。據統計,2015年國内VR投資規模為24億元,投資案例共57起;2016年上半年投資規模已達15.4億元,投資案例38起。

資本大量湧入的同時,一場接一場的互聯網峰會、遊戲産業大會也紛紛大炒VR概念。VR甚至成了兩會的熱點,多個地方政府将其視為創新創業的新增長點。“VR元年”,一切都那麼風調雨順,投資者就等着收獲果實,消費者就等着腦後插管了。

2016年的冬天,陽光依然明媚,氣溫也比往年高得多,然而VR從業者們卻發現這個冬天仿佛置身西伯利亞,擋不住的寒。Oculus等産品叫好不叫座;GalaxyNote7電池不争氣導緻移動VR最有實力的新版GearVR出師不利;電商網站上雖然VR産品琳琅滿目但都是基于移動端的眼鏡盒子,全是一個模版,都在打價格戰。商家看不到希望,消費者也覺得自己可能買到了假VR。

而另一邊,已經成了冷門的AR突然耀眼了一把。任天堂劍走偏鋒的《PokémonGo》取得突破性成功,發售後三個月就獲得6億美元的移動AR營收。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數字遠遠多于2015年整個VR遊戲應用的總産值。這也讓VR産業感受到了壓力。

有報告顯示,“VR元年”的市場總産值為18億美元,總銷量為630萬台,這個數字并不樂觀。今年2月初,Facebook被爆關閉了200家OculusRift線下體驗店,占全美體驗店總數的40%。在國内,資本對于VR的熱情在逐步降溫,許多VR項目在今年可能逐步被創業者、投資人抛棄。全國3000家VR體驗店絕大部分處于虧損狀态,許多VR體驗店已經倒閉或處于僵持狀态。

VR産業出現這種狀态原因并不複雜。大量資本的湧入雖然能讓一個行業看起來很繁榮,并有很高的關注度,但沒有技術和配套服務的支撐,終究站不住腳。就像在水泥地上引燃汽油,火勢雖猛,但油一旦燒幹,火也會很快熄滅。簡而言之就是目前的VR産業步子邁得太大,扯破了褲裆。

高端VR曲高和寡

以OculusRift、HTCVive等為代表的,實實在在能夠進行虛拟現實互動的高端VR産品,這才是VR的預期形态。但這類産品面臨硬件和内容的雙重挑戰。從硬件來看,這類産品包含VR頭盔和控制手柄,本身已經價格不菲,還必須連接高配置的PC主機才能工作。這樣算下來,要投入将近兩萬元的成本,另外還必須有一個不大不小的房間作為活動空間,才能在家體驗VR。那麼問題來了,且不說房價有多貴,就說下了這麼大的本之後,玩家得到的VR體驗回報是否值回票價?

和OculusRift等相比,索尼PSVR+PS4的組合,價格親民得讓人感動。而且4000萬PS4用戶簡直是一座金礦。業内第一款真正意義上全程VR的3A大作《生化危機7》,盡管槽點不少但到目前已經有了300多萬份的銷量,堪稱一枝獨秀。PSVR和CAPCOM開了個好頭,但是下一部VR3A大作在哪裡?

對于大多數普通用戶而言,VR并非剛需。硬件價格偏高,在資源匮乏的情況下,投入和體驗并不能成正比。昂貴的Corei5-4590不會讓你追美劇更快,長期以來的社會環境因素也讓很多人不接受家用機,很多人更甯願把錢花在手機上。幾個月前希捷關閉蘇州工廠時,甚至有“大家都是用手機,硬盤早該淘汰”這種言論。能夠舍得在這方面投入的,除了土豪就是技術宅,就注定當前的受衆面太小。而且如果沒有足夠的内容,就這點受衆也粘不住。

地方政府也把VR視為創新産業的增長點

基于AR的《PokémonGo》堪稱黑馬,沒有眩暈,沒有延遲,而且趣味性超過了很多VR。

除了“生化危機”這塊金字招牌,還有“沉浸式的恐怖體驗”。PSVR和CAPCOM取得了開門紅。另外,這幾家業界大腕都是各玩各的,VR沒有一個統一的标準,也沒人真正掌握了話語權。這一點倒是挺像家用遊戲機的格局,但家用遊戲機的産業鍊條已經非常成熟完善。

VR盒子涸澤而漁

類似PSVR之類的産品,需要硬件研發,需要第三方支持,共同構建一個完整的生态圈,這不是誰都玩得起的。對于國内的風投和創業者而言,就算他們敢燒這個錢,也不保證能燒出個未來。創業者要看投資人的臉色,投資人要看财報,大家都需要立竿見影。

于是他們想到了黑科技公司谷歌。在之前的I/O大會上,谷歌推出了一款廉價的VR紙盒子—Cardboard,你隻需要一部智能手機、一對凸透鏡,用一個紙盒子就能體驗最簡單的VR。移動VR的門檻如此之低,對于國内的創業者而言,這簡直是天降餡餅。拉一個團隊,外包做個App,再找一家代工廠組裝一個眼鏡盒子,建個網站,在網上找一些“你懂的”之類的VR資源貼上去,搞定。來場發布會,産品就震撼發布,開始到處圈錢。至于用戶體驗、版權,那是什麼玩意兒?

目前國内市場上已經有數百個不同形态的VR眼鏡盒子産品,價格從十幾塊到幾百元都有。暴風就一直将旗下VR設備魔鏡定在99元的價位,各初創公司推出的VR頭盔普遍也在200元以内。一時間,VR産品繁花似錦。據市場調研公司GFK通過的監測數據,2016年中國零售市場VR硬件月平均銷量達到38.2萬台,但幾乎全是眼鏡盒子,單台平均價格137元,單價和銷量還在持續走低。

這種廉價的設備和井噴式的出貨量對剛剛起步的VR來說簡直就是災難。大家都在想方設法搶占VR市場而不顧用戶體驗和售後服務,各種“山寨”頭盔和粗制濫造的遊戲不斷湧現,讓國内的VR産業已經逐步淪為一個被鄙視的行業。去年年底,央視曾痛批VR已經變味,VR盒子提前進入山寨模式,同質化非常嚴重,做工非常粗糙,根本達不到VR硬件技術标準,更談不上沉浸式體驗。很多用戶在使用時會産生強烈的惡心和眩暈感。有VR廠商的員工自曝公司的VR盒子10元一個,毫無技術含量,越做越便宜,越做越垃圾。許多消費者在體驗店滿懷期待體驗了VR之後,臉上都會寫滿了鄙視和問号:“這就是VR?”

有媒體報道稱:在創投圈看起來高端、神秘的VR産品,卻被很多生産線上的員工形容為“垃圾”,老闆自己都沒有體驗的意願。記者發現一個有趣的細節,在走訪的近10家工廠中,很少有老闆的辦公室中放有VR頭顯設備,在他們的手機應用中,也沒有一個VR資源播放器。

而這一現象,讓我想起了前幾年剛剛發展起來的移動電源行業。最開始,大家紛紛湧入這個行業,不管你是有硬件背景的企業還是有一筆閑錢的個體,隻要你有錢,就能做移動電源。最後,導緻廉價和劣質的産品充斥了這個市場,最終破壞的是整個行業的生态發展。現在的VR就是當初的移動電源,由于缺乏統一的标準和準入機制,所以理論上人人都可以做VR。同時,沒有核心技術,基本全靠貼牌,這樣的産品你認為會有競争力嗎?

谷歌大概沒想到自家的Cardboard幾乎玩死了中國的VR産業。

大量幾十上百的VR産品,讓消費者無所适從。

來自央視的批評

某品牌的VR盒子在産品說明上玩起了文字遊戲

随着VR的發展,一些大尺度遊走在色情邊緣的資源也在滋生。而值得一提的是,在某電商平台上,還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VR帶來的高科技神秘感,利用色情淫穢信息來做營銷。《微型計算機》記者在浏覽一些網店時發現,這些網店有的在介紹商品時用“VR成人看片”、“宅男福利”、“激情體驗”等暗示挑逗性的詞語來誘惑消費者購買一些廉價的VR盒子,從而讓自己的産品好賣。然而,這樣做無疑是在打法律的擦邊球,觸碰法律的紅線。

這不是VR。VR真的是很前沿的科技,VR很冤。

拿什麼拯救VR

我們不止一次說過,現在的市場早已不是以用戶需求為導向,而是“我們發明了什麼就要引導用戶接受什麼”。然而VR行業并沒有解決好這個問題。到目前為止,相信大多數用戶并不知道VR産品到底有什麼實質的用途與創新的玩法,而業内也沒想清楚自己到底應該怎麼做VR,沒搞清VR能幫用戶解決什麼需求和痛點,也說不清楚它們到底能給用戶帶來怎樣的尖叫體驗。

盡管什麼都不清楚,但并不妨礙大家的熱情。原來做手機的、做移動電源的、做路由器的,争先恐後進入VR産業,許多互聯網背景的廠商通過PPT+發布會也來湊熱鬧。技術不成熟,咱就做門檻最低的。大家一窩蜂湧向完全沒有技術門檻且成本低廉的VR盒子。

互聯網産品最重要的标準就是能粘住用戶,但目前用戶并沒有太好的選擇。想要體驗真正的VR效果,你需要花不少的錢。由于國内的消費水平達不到,群衆會選擇廉價的VR盒子。兩片透鏡,一個塑料盒子再加上一根綁帶,就是一個所謂的VR盒子了。沒有任何空間位置運算,透鏡隻是用來放大盒子裡面的手機顯示屏,讓圖像占據你的整個視野,帶來所謂的“震撼3D影院”體驗,實際上隻是一種視覺欺騙。并且由于沒有時間去打磨和沉澱,帶來了糟糕的體驗。用戶一提起VR就會想起這些粗制濫造的盒子,繼而想起被眩暈和惡心所支配的恐懼。VR實際上應有的黑科技感、新潮感、未來感等屬性,統統消失了。

對于用戶來說,在選擇VR産品的時候,MC建議購買一些大品牌正規的VR産品。而所謂的正規的VR産品,首先價格上肯定不是幾十元或者兩三百元的這種山寨、簡單的僞VR,真正的VR價格通常都在1500元以上,并且不是簡單地靠塞個手機才能運行的,這類産品往往都是連接電腦後才能運行。比如像國際一線品牌的PSVR、HTCvive;國内的小鳥看看VR一體機、3GlassesS1等等都是比較不錯的VR,也隻有這類産品才能帶給用戶真正的VR體驗。

多數入局者無非隻是想搶占風口,跟風賺快錢,獲取最大化的利益而已,卻讓VR這個概念越來越廉價,也讓消費者與資本失去了信心和耐心。一旦資本的熱潮退去,VR就迎來了漫長的冬天,最終坑害了真正想做事的人。

和雨後春筍般的創業者小公司相比,巨頭公司則比較謹慎,他們都在VR領域邊觀察邊試水,期望将自身的優勢資源平移到VR領域,即便失敗,也隻是一次試錯,并不損傷核心業務。而創業者一邊開路一邊承擔着前面的風險,一旦他們找到一條通途大道,跟在後面的巨頭可能會立即變成一輛面目猙獰的戰車,滿載資本、技術和資源,将前面那幫要技術沒技術,要資本沒資本的探路者碾得粉碎。看看O2O創業領域,當年同樣一窩蜂,而失敗者到現在還屍骨未寒。

VR并不是一個可以簡單複制的技術,VR産業也并未形成一個完善的體系架構,硬件平台、硬件供應、軟件供應缺一不可。如何推動軟硬件與内容融合,形成一個生态圈,提升内容開發者的投資回報率,這是個關鍵問題。

當然,VR産業這種高燒,也不能說全是負面影響。它必然會加速淘汰一批劣質廠商與投機者,從而留下真正有實力的廠商。通過技術的逐步沉澱,讓VR重新回到黑科技的軌道上,也讓VR産業褪去浮躁,重歸理性。

大家都在做的VR盒子,構造無比簡單,毫無技術含量。當VR産品擺上這樣的櫃台,誰還能把它跟“黑科技”、“未來産品”之類的标簽聯系起來?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