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土窯裡的柳編人

土窯裡的柳編人

時間:2024-10-31 12:57:22

小闆凳,腿兒短,

爺爺坐上編花籃。

新柳條,白閃閃,

又細又長又綿軟,

左一編,右一編,

編的花籃真好看。

――兒歌《編花籃》

文·圖/影子

在我的記憶中,時常會出現兒時農村的生活場景,在石碾磨旁,男人給大笸籮盛滿糜谷,小女子手執小簸箕給碾盤添加糧食,女人在一旁用大簸箕閃簸,搖篩出的米如金似銀,也揚簸出全家人的好心情。是啊,過去在農村,柳條編成的簸箕、笸籮、小籃子家家必備,它曾是人們日常生産生活中的用具。地處壽陽縣的大東莊,曾是有名的柳編村,柳編制品在晉中、陽泉地區非常有名,如今是什麼境況呢?我特地慕名去探訪了一番。

心靈手巧的柳編人

從壽陽城去大東莊有十幾公裡路,進村的路坑窪不平有點難走。這是一個典型的太行山村,村裡并不像想象中的遍地都是柳編的情形。經過打聽,在熱心村民指點下,我找到了一面土崖下被稱為“簸箕窯”的三個老式的窯洞,窯洞并沒有窗戶,隻有個黑窟窿似的門,門口又用棉布簾子密密地遮住。這裡能生産那光亮亮的簸箕笸籮嗎?我心裡不住地打鼓,疑惑間試着掀起門簾推門走進中間的一間,由于光線微弱,我定定眼神,終于看清了窯洞内的情形,裡面足足有十多平方米,四周擺滿了長短不一的柳條,三個老漢正坐在一起,手裡編着的半成品簸箕,柳條、鐵錐、切刀齊上陣,一會提,一會按,忙得不亦樂乎。如果不來大東莊村,我根本不會想到柳編的制作是在陰暗的窯洞裡完成的。

聽聞我是專程來看編簸箕的,三位老師傅十分熱情,他們自我介紹,一位叫李世德,今年73歲,過去曾經又編又賣見多識廣,比較健談;一位叫朱全堂,今年70歲;最老的一位叫朱代成,今年80歲,三個人是大東莊村僅有的目前還在從事柳編的手藝人。李師傅手裡正在編一隻簸箕,他說編好簸箕需要結掌子、結角子、做茬子以及纏沿子幾道工序,做的簸箕是否美觀大方、實惠耐用,關鍵在這些工序上。“呸”,李師傅往手心裡吐了一口唾沫,把一捆白亮亮的枝條拿起來,擺放在簸箕尺(豎型木架子)上,一彎一繞,然後“嘿”了一聲,瞬間力量爆發,雙臂用力往下一壓,枝條就乖乖地躺在木架子裡了。還有一些不聽話的枝條,身子躺進了架子裡,手腳卻不服管教,這裡伸出一枝,那裡冒出一截,李師傅就拿起鋒利的砍刀,一一把它們削平了,修理得規規整整。結掌子,也就是編簸箕背開始了。

隻見他左手掰起堅韌的潔白柳條,拿着繩錘的右手飛快地纏繞,若織毛衣一般,線錘來回往複絞纏,柳條在手指間左右翻飛,手指頭遊走在柳條間,左右逢源,手中的線穗勻稱地咬死條子,勒入身子,一根根“蹦來蹦去”的柳條,最後被繩子牢牢固定。上下紛飛的指尖娴熟地穿梭在柳條間,老人粗糙的手一下變得靈巧起來,這柳條仿佛也變得有了生命一般。編織中,李師傅一直半蹲着,等編織起大半個簸箕面後,他直接蹲在上邊:“編簸箕時人不能坐,必須圪蹴着,要不然編不緊而且不均勻。”李師傅随心所欲與我拉着話,卻一點也不延誤手中的做活,看來早已熟中生巧,是在憑着手感走。

2

3

41沉浸。

2新嶄嶄的柳編。

3柳編工具。

4準備柳條。

陰暗潮濕的柳編地

李師傅編好簸箕背已到中午時分,三個老漢也都結束了上午的勞作,準備回家吃飯去,我随他們出了簸箕窯。正午的陽光分外耀眼,和窯裡分别是兩個天地。為什麼要在這陰暗潮濕的土窯裡編柳呢?李師傅給我揭開了其中的秘密。原來為了保證柳條的柔韌度,存放柳條的地方需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而土窯洞冬暖夏涼,正是儲存柳條和進行編制的最佳地方,而且适合四季勞作。這一語道破了我的迷惑。李師傅笑呵呵地說:“這下明白了吧?”我不由得使勁點點頭。

午飯後,我和李師傅又一起來到簸箕窯。李師傅要把上午編的半成品簸箕背纏沿子和包角,最老的朱代成師傅身體吃不消,下午休息了,朱全堂師傅上午編好一隻簸箕,下午要泡柳、破條、刮舌頭,準備下一隻簸箕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朱師傅抱來一捆去皮後的柳條,放在水裡浸泡,他說這是為了使條子柔軟,不易折斷。“這些東西都是對人體無害的,全部綠色産品,絕對幹淨、安全。我編的簸箕隻要不常在水裡泡,在毒太陽下曬,保證能用幾十年。”朱師傅自信地說。

等泡過柳條,兩個師傅又坐在原位邊說邊笑,嘻嘻哈哈就開始了勞作。鐮刀頭、撥錘、方錐、槽錐、鈎針、撥停等數種柳編工具,被他們分門别類地放在随手可以摸到的地方。李師傅邊做活邊給我現場講解每個工具的用法。鐮刀頭用以刮簸箕舌頭,要刮得平整、薄厚适中,兩邊彎曲的地方還要刮出一定的弧度。方錐,用于在簸箕舌頭上鑽眼。槽錐,用于纏簸箕沿子時捅空兒。鈎針,在簸箕舌頭上用來鈎繩子。他正在給簸箕包邊,隻見他把簸箕的幫沿,用幾個鐵夾子将削好的幾條柳條夾死在一起,以防走形變樣,再用柳線穿孔絞纏。我看他用針時,循環往複,錯落有緻,一整套動作一氣呵成,針腳疏密、綴條粗細平整都是在瞬間完成的。不一會,一張狀若扇形的敞口大簸箕“竣工”了。新結出的簸箕潔白如雪,熠熠生輝,無聲地流敞着柳編手藝人的智慧與心血。1

23

4

5

6滿是回憶的柳編人

老漢們在不停地忙活,忙活中也閑不住地聊起來過去。“你别看現在這簸箕窯裡人少,空落了,以前這一排窯裡可是熱鬧,村裡編簸箕的就有一百多個人。”說起大東莊“柳編村”的名号,說起自己的“柳編人生”,李世德師傅像是回到了那熱火朝天的從前,他是老初中畢業生,那個年代因為父親的曆史問題,無法再繼續上學也沒法當工人走出去,隻好在農村苦幹,學會了柳編手藝。“初學那會兒,手勁兒小,手皮兒嫩,一會兒功夫就是滿手的血泡。”說着他伸出了雙手,由于長期和柔韌結實的柳條打交道,老人的雙手内側長滿繭子,兩個大拇指已有些變形,手指關節尤其顯得腫大。不過,正是這門柳編的手藝,讓李師傅的生活好了起來。

改革開放後,勤勞能吃苦的他,不僅自己編各種柳制品,還把村裡人的産品收購上來去外地,“用的可多了,那會可不比現在農村種地都用機器,打糧食過光景都離不開這些家什。在去城裡的路上,在串親戚的時節,在大小規模的集市,在田野勞動的現場,柳編随處可見。”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一陣,城鎮工作一個月平均工資還不到百元,李師傅一年的收入就達到了五千多元,幾年下來,他重新翻修了自己的房屋,給兩個兒子都娶了媳婦,還出錢讓他們考了車本。考一個車本要幾千元,一般人根本不敢想,兒子們後來買車搞運輸,現在都已搬到城裡。當時整個大東莊村,因為有這門副業,全村人的收入都比鄰村要高出一倍多,可想,那時候的柳編産業是多麼的紅火。

李師傅言語中并沒有說自己手藝有多好,但是在他對往事回憶的絮叨中,滿滿地洋溢着對這門手藝的喜歡和熱愛,透露着濃濃的自豪之情。那時他編的小籃子白亮光滑,細密漂亮,最受婦女們的喜愛。鄰居有個姑娘,要嫁到河北,非要讓娘家陪送她一隻李師傅編的小籃子。前些時回娘家,那時的姑娘如今已當婆婆了,依然挎着那隻籃子,雖然有些磨損了,但還是那麼結實耐用,見了李師傅還一個勁地誇贊呢。

一下午的時間也不經過,不知不覺間,枝條們變成了各種各樣的“家夥”,靠着牆上的,立在地上的,都是白亮亮新嶄嶄的柳編。兩個老漢一邊收拾工具,一邊跟我說話,這時候他們一臉輕松的樣子,話語中滾動着不小的滿足。在過去那些艱苦的日子裡,人們手頭的很多“家夥什”,大都出自這些鄉土藝人之手,不僅方便實用,而且感情親切,件件家夥裡盛着的,其實是生活,是日子,是期盼,是美好!7

8

9

10

11

12

131備好的柳條。

2鑽眼連舌頭。

3修整。

4刮好了。

5心靈手巧。

6水浸。

7編織。

8刮舌頭。

9破條。

10環保耐用。

11柳編手藝人。

12柳編手藝人朱全堂。

13柳編手藝人李世德,73歲。

TIPS

交通:簸箕窯位于山西省壽陽縣溫家莊鄉大東莊村,壽陽地處太原東50公裡處,太舊高速(京港澳G4高速)有下口,從縣城自駕沿S216省道向北13公裡處即到,同時有鄉村公交從縣城循環發車,交通非常方便。

住宿:壽陽縣城有不同檔次的賓館供選擇。

美食:壽陽豆腐幹、宗艾紅燒餅、南燕竹豬頭肉、油柿子、茶食

周邊:壽星故裡鹿泉山,天然氧吧方山,祁隽藻三代帝師故裡平舒文化之鄉,五峰山龍泉寺佛教文化。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