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多次喝“虢國羊肉湯”。羊肉湯湯色乳白,看着有胃口,聞着特别香,喝着很鮮濃,再配上剛出爐的餅,那味道,絕了。
虢國羊肉湯沿襲當地習慣,用黃河“大沙灘”上生長的魯西南青山羊。青山羊是标準的綠色食品,純農家喂養,肉質鮮嫩,在兩歲左右最佳,配上屠家傳統的制作工藝和二十餘種中草藥,秘方研制,湯色乳白,油質交融,鮮而不膻,肥而不膩,回味清香。
店家講,一般選在午後,用當地整隻新宰青山羊,剔骨分肉,與下水一同入鍋。投香料包,添足淨水,大火催開,撇去浮沫。中途,撈取羊肉、羊雜等物,餘骨架、羊頭,複坐老虎竈上,文火慢燒,炖熬一夜。淩晨,燃大火燒開,湯成,浪花翻滾,水霧袅袅,一鍋奶白色的羊肉湯着實誘人。
晨曦中,不論在街道巷陌,還是身處村野小店,虢國羊肉湯館都會趕着早行人的腳步開門迎客。服務員下過門闆,挂上門簾,打亮燈,再擦一遍桌椅,捅旺爐火,清水灑掃了鋪面,提着茶壺走進後廚、竈間。廚房案闆上羊肉、羊腰、羊血、羊肚已快刀切成片絲,抹了羊油的吊爐燒餅烘烤成通體金黃,靠窗坐在将軍爐上的大鐵鍋咕嘟、咕嘟快活地吞雲吐霧,爐中火舌舔着鍋底映紅師傅們的臉膛。
“舀碗湯。”門簾一挑,進來了食客。
“二兩肉,多放粉條,要辣子!”老闆邊沖竈間嚷着,邊招呼來人靠爐子坐下,又叫人提了水壺倒上早茶。
後廚裡,大師傅取過炒瓢,擱進一把紅薯粉條,移開鍋蓋,拿炒勺舀了羊骨湯,旋起爐竈燒開,持海碗,右手快速抓擱進了羊肉、羊雜,又抄勺巡城一一點了精鹽、味精、五香粉、胡椒粉等等調料,移身竈前,将碗中物件滑進炒瓢,拿勺輕揚幾下,翻過幾滾,打除油沫,碗底放蔥花,加進羊油熬制的辣子塊,盛進羊肉湯,撒上一撮香菜末,一碗地道的虢國羊肉湯眨眼即成。經單竈回火,精心燴制,羊骨湯湯色乳白,醇濃鮮香,羊肉質地鮮嫩,軟爛而香,蔥花提味,鹹淡适中,紅油辣子、翠綠香菜相映搶眼,水汽蒸騰,肉香穿堂。
美食的世衍,遠古和當今如出一轍,本阜和異地總有雷同。穿越曆史的羁絆,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湯與每位食客身影相随,朝朝暮暮。
老子說:道常無名。虢國的先人率先嘗試了羊肉湯的做法,透過那滿滿的一晚碗濃濃的湯,牛奶一般的乳白,零星翡翠的香菜在湯中浮動,伴随着微微的熱氣上升遊曳,用筷子攪動,除了羊肉外,還有羊骨、羊血、黑木耳、黃花菜、粉條、海帶等附餌,既鮮香爽口,又醇厚無膻。
虢國是西周時期的一個小國,位于今天的三門峽市,後來被晉所滅。雖然虢國滅亡喻訓千載,但虢國羊肉湯卻衍傳至今,每每看到那絡繹不絕的愛湯者,似乎從這肉骨的煎熬中,讀明白了“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