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書,地處姑蘇城西穹隆山麓,素為山清水秀之地。相傳是紀念西漢名臣朱買臣賣薪讀書,而得此一口書香之名。然真正讓蘇州人記得藏書的,并非僅僅是那裡悠久的曆史文化和衆多的風景名勝,更主要的是因為當地一碗散發着吳中家味的羊湯。
蘇州地處溫潤水鄉,但由于濕度大,一到北風呼嘯的季節,着實凍得人夠嗆。某個深秋夜晚,正當我于昏黃的路燈下,一路走,一路瑟瑟發抖間,忽于路口處聞得陣陣羊肉香。遂駐步尋望,發現前方不遠處有一家門面不大的羊肉鋪。走近一看,店家沒挂招牌,隻在牆上歪歪扭扭地寫着“藏書羊肉”四字。
藏書羊肉,聞名江南久矣。其始創于明代,有白煨、紅燒之分,還有帶皮的羊糕制法,但最有名的要屬羊湯。藏書羊湯,原料須選兩歲以下齒齡,不老不嫩的散放小山羊。較之綿羊,山羊脂肪更少,肉質更緊,也更符合蘇州人的口味。烹制時,藏書羊肉也有自己的獨門秘笈——一個特制木桶。這種用木桶烹制羊肉、羊湯的獨特工藝,已曆經數個世紀,至今被頑強地保存下來。它也成了顧客判斷藏書羊肉正宗與否的關鍵。
徑直推門而入,但見霧氣缭繞的店堂裡,熱氣人聲正旺。再看小店陳設,局促簡陋,典型的“螺蛳殼裡做道場”。門口桌台上擺了個玻璃罩,裡面各個部位的熟羊肉如羊頭、羊腸、羊肝、羊肚等一應俱全。邊上,則是藏書羊肉店的标志性物事——深色杉木桶,醒目地坐在大号鐵鍋上,裡面裝着滿桶熱氣騰騰的羊湯,誘惑着饑腸辘辘的夜歸客。
等待時間不長,我便候到了位子,落座後便點了碗羊湯。隻見老闆利落地抓起一把切成薄片的碎羊肉放在碗裡,而後移開桶蓋,用大銅勺舀起一勺沸騰的白湯,高高舉起,沖入碗内,略燙一下後滗掉,再舀起一勺羊湯注入碗中,再滗,如此三次後,店内已飄滿了肉香,繞梁不去……
當一碗香氣四溢,熬得既濃又白的羊湯端至面前時,我那被凍得冰涼的臉頰,頓時已暖了一半。自己動手,于桌上擺放的小缸裡舀幾勺辣醬,再從青口扁瓷碗内挖些許食鹽,最後抓上一把切得細細的蒜葉。白湯綴上點點紅綠,愈發的秀色可餐。
先俯身小嘬一口。湯是老湯,濃稠似乳,緩緩吸入,口感極厚,卻無膻味。此時,你便會明白“鮮、美”二字為何都離不開個“羊”了。于是乎,既不執筷,也不用勺,隻以兩手捧碗,一口接着一口,有滋有味地喝開了。那滾燙的羊湯一落肚,唇齒留香間,濃濃的暖意即刻傳遍全身,真有種身心俱悅的感受。
細膩靈秀的藏書羊湯,年年都在落葉蕭蕭的秋天如期而至,季節性強得就如一茬茬莊稼。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内,整個蘇州城都将被它香飄十裡的香味所浸潤。一旦這味淡了,春天也就要來了。
閱賞欄目繪圖鄒春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