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一墩兩壇南中軸

一墩兩壇南中軸

時間:2024-10-31 12:22:10

無論是坐公交車還是坐火車,路過永定門的時候,都會看到一座立着石碑的高台,它被稱為燕墩。進了永定門,東是天壇,西是先農壇,您可能會認為,在北京中軸線上的皇家建築遊覽觀光就從這左右對稱的皇家祭祀群開始,它們是中軸線上皇家建築交響的序章。若您能有機會登上燕墩,是否還會這麼想呢?

五鎮裡的燕墩

燕墩離我家不遠,遛着彎兒擡眼就能看到,它在永定門外的馬路邊上,孤零零地居高臨下,沒覺得有什麼特别之處,也就從沒有想近身認真去瞧瞧。按原貌重建了永定門後,永定門前後修建了廣場,南廣場本來就大,階台又向南伸展,鋪出幾層,到最低窪處又鋪出個小廣場。小廣場實際是條通道,連着兩側公路下的洞涵,洞涵方便路人東西向穿越,也方便遊人入永定門南廣場。若沒有涵洞下和其間的通道,步行者東西向穿越,且得繞上好長一段路呢。小廣場那片地方也是個地沉式花園,南北兩側高起的土丘上都栽着樹木花草。這個地沉式花園豐富了永定門南廣場的景觀,使它有了高低起落的趣味。從地沉式花園的丘崗上,向西南可仰望到燕墩。但看燕墩最好看的角度并不是這裡。坐公共汽車,過了永定門外跨護城河的大橋,走到快到沙子口的地方回望,蓬茂葳蕤的老樹、燕墩、永定門城樓在一條Y叉形地帶織構出的畫面讓你有立即就想下車的沖動,那是一幅長卷的絕美的人文和自然、曆史與當今融糅出的畫面,尤其在晚霞燦爛夕陽碩大丹赤的時候。Y叉是兩條單向行駛的公路形成的,永定門和南廣場把公路分成了叉,沙子口這邊是兩路漸趨合攏的地方。長卷畫面是立體的,叉形地帶提供了一個奇妙的空間,它不僅有長度,還有高低,在這個位置和角度,沒有什麼能擋住永定門城樓,橫跨其上的鐵路大橋也不能,連同老樹,都是為永定門城樓添彩,全身巍聳,讓永定門城樓盡顯被托舉在綠雲碧裹中的雄偉氣勢,背着夕陽的燕墩,則像鐵路旁的一頭護城雄獅,睥睨着逆向車流的湧彙。下車是不可能的,下了車也就失去了這個角度,它需要車高透望這片凹地,那是公路彙攏正中的位置。離開這個位置,抵近或遠離,景色就全然是另外的樣子了。1舊前門火車站夜景。

2晨練。燕墩并不在高處,它和周圍的社區和鐵路和永定門基本在同一條等高線上。它所以顯高,是它旁側叉地段的大坡,它在大坡旁那塊地的邊角。這地形地勢是自古就有的還是後來形成的,我不知道。我不是這一帶的老居民。

燕墩實名應是煙墩,就是烽火台,據說在元代就有了。不過元代時它就是個土台,和元代的城牆一樣。它是對着元大都城的麗正門的,離得有點遠,比今天的前門樓子還遠一裡多。元麗正門外是郊野是濕地,沒什麼建築,燕墩和麗正門可相互遙望。明嘉靖年建了外城,城牆被磚包砌,燕墩也砌了磚。烽火台是冷兵器時代燒狼煙通報信息用的,它不是,它是個鎮物,起保護城市安全的作用。用鎮物避邪驅災,是道家的行為,當然出于道家的理念。忽必烈和道家關系挺密切,他崇佛滅道,但對道教的正一派還算青睐有加。明代,道教就是國教了,道家的以物鎮邪說風行起來不足為怪。清代,對宗教的包容性比較強吧,一個土質的後來變為磚包的墩台,竟能代代留存下來,曆史上多少著名的台都做不到的奇迹。清代,也和乾隆的行為有關。燕墩上那座石碑,也叫石幢吧,碑體南北兩面分刻着乾隆禦書的《禦制皇都篇》和《禦制帝都篇》,滿漢文對照。碑也講究,碑上部覆蓋四角攢尖頂方形碑蓋,四脊各雕有一龍,龍昂首飛奔之态,龍身波曲騰躍。碑下部為束腰須彌座,台座四周雕花紋,共五層,有雲、龍、菩提珠、菩提葉、牛頭馬面還有佛像,四角也刻有佛像,各有一尊。束腰部分高浮雕的水神像讓人過目難望。共24尊,形神不一,皆袒胸裸足跌坐于海水之上,雕工精美,活的一般。

燕墩的碑雕我沒能看到。寫此文之前我去了一趟燕墩,那兒建了座公園,遍植花草樹木,修了遊覽的通道,曲折回環,别有意趣,尤其是花壇,巧布妙構,色彩豔麗,與各種幼樹映襯着9米高上小下大的正方形墩台,給古碩的墩台平添綿厚的靓麗,墩台正中8米高的石幢又巍挺在青蔥中一般。但整個燕墩卻是被鐵栅圈圍着的,且無人看守,想找管理人員通融一下都無可能,徒望登台之門,心存遺憾而歸。不過,其上的乾隆禦制碑并不是孤物,在北海公園,在香山公園那些曾經的皇家公園都能看到,拍照留存也很方便,雕刻内容可能有别,缺憾引起的不快感是很小很小的了。至于乾隆的兩篇禦作,新建的天橋之南的兩座對稱的石幢上有刻,想拜讀,坐一站地的公交車,全解決了。

燕墩禦制石幢雕水神,不是憑空的,城市五鎮據說來自于道家五行說。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京城四個方向,南屬火,火以水神鎮之。不過,你要全部了解了京城的五鎮,隻有更多的疑問和困惑。北屬水,鎮物是大鐘寺的大鐘;西屬金,鎮物是昆明湖畔的銅牛;東屬木,鎮物是皇木廠的黃木;中屬土,鎮物是萬春亭。如何解釋其中的蹊跷懸疑?隻能認作是傳說,真正的五鎮另有其說,或五行的相生相克另有其解?

燕墩傳說曾是兩座,對今天的我們那也就是個傳說。燕墩曾是京城民間的燕京八景之一,也叫燕京小八景,分别是銀錠觀山、西便群羊(西便門外空地上的一片大白橢圓石)、東郊時雨、南囿秋風、燕社鳴秋、長安雙塔、回光返照、石幢燕墩。大多已不在了,因燕墩是保北京平安之物,才曆經風雨而不朽吧,生命力挺頑強的。

北京中軸線申遺,也包括燕墩。3穹頂的輝煌。

專家趣說天壇和天文化

天壇在中軸線的東側,占地面積很大,每一邊的牆,差不多都得走公交車站2站地,皇家祭祀建築多,古柏也多,在城内形成了一個小氣候帶,溫度比周邊至少低二三度。天壇差不多在京和來京旅遊的人都逛過,但聽專家說天壇與天壇文化,這機會并不多。天壇公園曾有個總工程師,名徐志長,退休多年了。他曾三次陪同中央領導同志義務植樹,是為前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外交大臣赫德等衆多外國政要擔任過導遊講解的學者導遊、教授。我們把先生請來講天壇,他那獨特的視角,廣博的知識,鞭辟入裡的文化解讀,貼切生動的故事穿插,平實睿智不失幽默的語言,幫我們認識了那些不知道的天壇和中國天人天神天物文化。

天壇是什麼?徐教授說,天壇是人和天對話的一種場所,對話的方式是修一個台子,預備了酒肉,預備了舞蹈、音樂,請天帝下來享用,聽一聽人的願望,給人世間點風調雨順,讓人的日子過得好一些。但與天對話的,不是什麼人都可以的,自從有了皇帝之後,隻能是天的兒子——皇帝。

天是什麼?也就是皇帝的那個爸爸!

徐教授說:按照今天的解釋,92.6公裡以上是天,是航天部管的衛星、火箭、飛船走的地方,而92.6公裡以下,飛機走的地方叫空。

詩人和藝術家,有詩人藝術家的天空,古代的詩人、藝術家也是。但古人不明白,為什麼站在泰山上,雲彩會在下面飄,鳥兒會在下面飛。所以古人說的天,不是詩人說的天,而是指人力不能達到的,也不能戰勝的。古人對天的認識,分成兩派,一是天神論,說天是至高無上的神,是上面的最高權威,是皇天上帝。還有一論是天物論,巍巍乎,惟天惟大(孔子)。說天高不可攀,虛無缥缈,要尊敬天,尊敬大自然。由對天的敬畏,發展成天人文化,天理文化。天是有秩序的,人世間也應有秩序,秩序就是禮,禮文化到現在都還在影響着我們的思想和生活。徐教授舉了個例子,有一部電影,在美國放映,其中有個情節,兒媳婦自己吃的是餃子,給公爹留的是窩頭,公爹受不了,排解不開的憤怒。美國人不理解,問徐教授怎麼回事。于是引出孝順的話題。孝,是禮所涵蓋的秩序之一。兒媳婦要準備飯了,得向公爹婆母請示:今兒咱們吃什麼呀?不能說我們中午吃披薩,您二老吃不吃?在美國人看來,吃什麼不吃什麼,那是個人的自由,别人是不能幹涉的。文化差異。蓋房子、住房子,也都有禮,都有秩序。過去,老百姓的四合院,您再有錢,隻能北房三間,想多蓋,就再來一進,二進院、三進院都成,就是不能一進院裡北房超過三間。五至七間是王爺的,九間,隻有皇帝的院才能有。1北牆外看祈年殿。

2神位。

3前面就是丹陛橋。

4天壇長廊。中國的天文化、禮文化,壞處是影響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使中國的封建社會長達二千多年。好處是,它确有穩定社會的作用。

封建皇帝,借天文化,把神權君權集于一身,你不能造反,你造反就是變天。你把天反了你才能反我,你有那本事嗎?

皇帝敬天挾天以治民。

曆代王朝都有天壇。明以前天壇、地壇是分祀的。天壇是圜丘壇,地壇是方澤壇,一圓一方,天圓地方。朱元璋在南京,開始建的壇是分祀的壇。洪武十年(1377年)八月,災異時見。朱元璋覺得是把人君之父母,也就是天上的我爸我媽分開來祭的結果,他們不高興了,示警于我。因此決定把分祀改為合祭,并定下規矩,合祀天地為永制,不能更改。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在北京建的壇是遵從了祖訓的,那是一座天地合祀的壇——天地壇。

壇建在哪?要建在南郊。《禮記》有“兆于南郊,就陽位也。”古文中的郊字,是上為交,下為火。交字的下半拉,不是一撇一捺的交叉,而是并列的,很明顯,那是打了彎兒的兩條腿,也就是說,是一個人被架在火上。被火燒之人叫犧牲。火燒人是祭祀儀式,郊是祭祀的意思。郊的最初形式很殘酷,拿人捆綁了當祭品。郊不能在城裡,也不能太遠,離城十裡為郊。壇,在十裡處,九裡處都不成,壇一建就建到郊外去了,祀天上老爸的地方一定要比天子住的地方大得多,這也是禮。天壇就比紫禁城大四倍。選距離一般是五裡或七裡。五、七都是單數也都是陽數。這是周代就有的說法。單數為陽,雙數為偶為陰。是陽數還不成,得是南方,南為陽。這還不行,南為陽,但當道而立設壇,進出國門遇壇左右繞行,不方便也不雅觀,還要偏一點。偏到哪,偏多少呢?“九天方位”說幫了大忙,天宮分九野,正南炎天,西南朱天,東南為陽天。陽天最好,是就陽之位,又不阻礙城市交通的發展。因此,天地壇的位置定在了正陽門東南五裡處。天地壇大祀殿和正陽門的連線與南北中軸線形成的夾角是30度。5投射在回音壁上的長影。天地合祭的天地壇到嘉靖九年(1530年)給改了,永制永不下去了,是因為嘉靖的親爸爸不是皇帝,為給親爸爸謀一個享的位置,這位皇帝又恢複了洪武初期所行的天地分祀制。他也有理論依據,張嵩幫他找的,典制上大享殿都供皇帝的親爸,沒說親爸必須當過皇帝的。由此诏令撤大祀殿,仿明堂建大享殿,舉行大享禮,天地壇分祀,天壇是天壇,地壇是地壇。天壇内增建了圜丘壇,首創了祈谷禮。嘉靖的親老爸自此也有了睿宗的名号,加封的,但大享禮卻未舉行。清乾隆時又對天壇做了大手術,全面形成了一條軸線,三道壇牆、五組建築、七星鎮石、九座壇門的天壇鼎盛格局。徐先生和當年英國撒切爾夫人訪華以解決香港回歸中國問題時的随行外交大臣赫德有過一段頗有意思的故事。在天壇,兩輪舌戰,赫德未占上峰,赫德承認以2:0敗北。在圜丘壇,他又出難題,說你們說的天圓地方,我們西方是不承認的。徐教授說,您是哲學家,從哲學的角度理解方與圓,不會有什麼不同吧。圓以度計,一周天360度。圓是動的,方是靜的,穩的。您家的房子是方的吧?按平方英尺算面積,西方發明的鉛筆,開始是圓的,撂桌上,老往下滾,後來改成了六棱形才穩住了。在祈年殿,聽說殿總高32米,赫德說,這不高嘛!有我們教堂高嗎?羅馬教堂你去過嗎?徐教授說去過,我上了四百多階台階,又坐了一層電梯,算着有100多米。赫德說,你還真數過,你很認真。我也認真。你們盧溝橋的獅子我就數過,是數不清。教堂為什麼那麼高哇?徐教授說你們的教堂從裡到外的設計也是想和天發生聯系。赫德說:他高,你們這矮呀。徐教授說,您知道我們這有多高嗎?赫德說,你不是說了嘛,32米。徐教授說:折合成古代我們的尺子,它是九丈九尺九寸九分九,它是吉祥數的總好,再高,它就矮了。赫德樂了,你這一說,我明白了,它是上帝的BP機号(那年世界上隻流行BP機)。

徐教授說:您說得太好了,希望您同意我們今後就用您的這個說法,别追究我們知識産權。

徐教授說,中國有以九為天,以陽數為天,以偶數為地以方為地的習俗。看壇,基台、殿宇,壇台,有一層有三層,雙重檐的宰牲亭,那是地面用的建築。天圓地方,體現了事物的一種内在規律。徐教授舉了好多例子,其中有一個是服務員服務技能大賽時徐教授指導一個服務員的例子,他讓他練商品包紮,告訴他圓瓶子怎麼捆。那個服務員得了大獎,問徐教授怎麼知道會考這個。徐教授說,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所有要包紮的商品,不是圓就是方。1内壇随牆門。

2先農神殿,濃蔭與廣場共輝。

先農壇,穿越滄桑的祭壇神韻永定門内的中軸線西側,隔着近年修的一條公路就是先農壇,初建時叫山川壇,明嘉靖年在山川壇内又建了先農壇,清代統稱為先農壇了。

2005年,在先農壇北壇區地下出土了一塊高達六七米的乾隆禦題石碑,從碑文上可知這位曾活躍在當今熒屏上的滿清皇帝在比較了全國各個适宜做國都的城市之後,鄭重地指出,最适宜做國都的還是北京。不知為什麼這樣一座禦題碑會出現在先農壇。此壇是明代的北京最早出現的祭壇之一。永樂皇帝決定把國都從南京遷到北京,在元大都的底子上重建了北京城的同時也就建了這座以祭祀先農諸神、太歲諸神和舉行耕耤禮的先農壇,它東與天壇相對。

想進先農壇壇區,隻有到北壇門。北壇門内的古建群密集。作為公園的大門,開在太歲殿院側。我無法形容從小門進入太歲殿院落時的那種感覺,緊簇而雄宏的建築空間到這裡一下子變得豁然敞亮起來,好大好大的一個院落,大到莊嚴的主殿和配殿無論怎樣雄偉都難以顯出氣勢,它們像是被推向天地的邊際。其實,正是這四周的建築成就了這座院落空間的博大宏偉感覺,太歲殿和倒座的拜殿都是面闊七間,單檐歇山頂,因此顯得很長、很寬闊,尤其是太歲殿,沒有石欄杆的三出六階石基台謙遜地烘托着它那莊嚴肅穆的平直身架,讓它像橫亘着的巨人。庑殿更長,面闊十一間。長而又不求宏偉不求奢華隻求尊貴的四圍建築,圍出的庭院就格外地顯出氣勢,讓人不能不歎喟。太歲殿是供奉祭祀太歲神的。據說,太歲神是木星,是值年之神。每年十二個月,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每個季節三個将神,按月輪流當值主事,東西兩庑殿各六位,共十二位,成龍配套,像人間一樣有完備的組織領導系統。太歲殿是先農壇建築群裡的單體建築之最。設在此處的北京古建博物館共占三個殿,分三個展廳,由拜殿開始,設有緒論、城市、宮殿、壇廟、宗教、民居、陵墓、園林八個部分,有實物有照片有圖表有文字說明。也許有人忽略古建博物館的作用。但當我們面對以往任何一個時代、一種類型、一種風格的單體建築因無法深入地解讀和欣賞而苦惱的時候,是不是就想起了設在這裡的古建博物館?它是一個系統,一個在曆史和文明鍊環上展示、解說文化精彩的入門指南,它打開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縱橫有序地了解認識相關知識的各個層面,把我們引領到曆史文明的聚光點上,在各個時期各個門類建築藝術大觀園的門口,一窺門内燦爛的藝術光華。在先農壇裡開設這座古建博物館,想想是十分有趣的,它是在務虛,先農壇的古建群才是内容豐富内涵深刻的實體建築标本,至少是明清兩代的祭祀文化建築标本,該有的它差不多都有了,既誕生于明清兩朝的不同時期,深印着歲月的履痕,又很經典。先農壇在與天壇對稱的位置上,但面積并不相等,隻有天壇面積的一半,這還得說是原來。同樣天圓地方的先農壇,其外壇在民國時就已改作他用,有的地兒成了菜市場、街道,有的地兒成了體育場館,成了學校,隻有外壇牆堅定地固守着,把曆史的風煙緊緊鎖在壇牆裡。好在内壇内的建築都在,而且大都保存得比較完整。先農神壇在内壇的西北,是一座磚石結構的方形平台,1.5米高,長寬各15米,四面出八級台階,與天壇圜丘壇的祭壇不成比例,也無法與地壇的祭壇比,卻因小而在建築群和古樹中别有韻味兒。先農神殿在壇正北,封建帝王時代供奉着先農牌位,正殿兩側是神庫、神廚,紅牆圍起的院子,院門有牌樓,進院門東西各一座井亭,那井亭設計得頗有學問,空間感覺與衆不同。先農壇的沿革史、變遷史、老照片在東側殿裡有陳列,當你看到先農壇變為公園之初,皇帝的觀耕台上出現了一座供遊客歇息觀景娛樂的亭子時不知有何感想。3天神壇神龛。

4躬耕台的台階。

5院門的牌樓。

6太歲拜殿。除了神農壇,在太歲殿南還有神祗壇。壇在坐北朝南的一個四周圍牆圍起的大院子裡,壇為兩座,東是天神壇,西是地衹壇。這是明嘉靖時期的作品。兩壇同高,面積卻不一樣,天神壇比地衹壇小了近一半,都有圍牆,圍牆上都夾三座棂星門,并立石龛。天神壇的石龛在北面,白色,雕流雲、海水江涯紋,為風、雨、雷、電四天神。地祗壇石龛在南面,五座,青白色,三座刻山形,為五嶽、五鎮、五山神;兩座刻水紋,為四海、四讀神。壇東壇西還各有石龛,東為京畿山川神,西為天下山川神,有地方,有全國,照顧得很周到。天壇有齋宮,先農壇也有,那是皇帝祭祀時待的地方。齋宮被乾隆改成了慶成宮,祀禮畢,皇帝請随行的大臣們在這裡吃水果。

皇帝出風頭,沒有比在先農壇當片刻的農民更典型的了。晚清以前,我國已是至少有二千多年農耕史的農業國家,封建帝王對農耕的重視,一是體現在以隆重的典儀祭祀先農、祭祀保障農業的山川、太歲、風雨雷電諸神上;二是要以親耕農田來體現。都說皇帝的一畝三分地兒,這一畝三分地兒就在先農壇。有點可惜,明朝十四帝、清朝十帝誰坐莊歸誰扶犁垂範天下的一畝三分地兒早就變成了體育場,但皇帝和三公九卿的觀耕台還在,有此台就不難找到皇帝的一畝三分地。現在我們看到的觀耕台是清乾隆時期的,他把以前木結構台改為方磚砌面,台周飾黃琉璃瓦并環繞四周起了漢白玉石護欄。台呈方形,東、南、西三面出階,各面八級。走上台,站在台上想象着皇帝親手扶犁铧揮鞭子耕地的樣子總覺得思維空間不夠,那耕地不僅是力氣活兒還是技術活兒,普天下最養尊處優者莫過于皇帝了,是不是他們太難為自己了?而且他們不能像真農民那樣短衣襟小打扮,怎麼方便利索怎麼來。觀耕台北面不遠就是單翹單昂五彩鬥拱額枋和玺彩畫的具服殿,皇帝要在那裡更衣,換下祭祀的禮服穿上日常的龍袍率文武百官來到這裡。日常服,但那是龍袍呀!皇帝要在一畝三分地兒上三推三返的,不是一比劃擺個造型就得。皇帝三推三返之後,認認真真地表率過了,再親手把犁把鞭把牛交給三公,擺駕觀耕台觀耕。三公呢,是五推五返,五推五返之後交給九卿,上觀耕台與皇帝同觀。九卿是九推九返。這是一套嚴密、隆重的儀禮,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省略也不能馬虎的。地也不能多耕也不能少耕,整個耕耤活動是上了典章,成了制度的,它叫耕田禮。胸無大志吃飽了混天黑的皇帝找借口逃避,再逃避,制不能廢,他要遣官代勞。皇帝親耕,要曉喻天下,勸農重農桑。清乾隆朝時,有人怕皇帝親耕曬着,要搭大彩棚遮出蔭涼,乾隆皇帝大為惱怒,發出指示說:吉亥耕田,重在勸農。我的老百姓雨下犁田,日下耕耘,穿的衣服不像個樣子,被曬被淋都苦苦受着。而我們則設棚懸彩,片刻費用頂得上數十戶農家的田産,這怎麼得了!乾隆他爹雍正,比他更看重耕田禮,說出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的道理,定下制度,順天府尹、宜省督撫及所屬府、州、縣衙,都要備立農壇耕田。了解這些,是否我們還是有點感動的?1古建的韻律。

2仙人。

3脊獸。

4琉璃裝飾的觀耕台牆。

5天橋八大怪之相聲創始人窮不怕。

6常傻子。

7沈三。

8賽活驢。

9拉洋片的大金牙。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