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美玉堂連史紙。
自東漢蔡倫用樹皮、麻頭、破布、魚網為原料,經剉、煮、搗、抄等工序造出了“蔡候紙”後,至宋時已是“蜀人以麻,閩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海人以苔,浙人以麥稭稻稈,吳人以繭,楚人以楮造紙”,手工紙分枝散葉,盛開未央。而今,客家祖地福建汀州西南姑田鎮的美玉堂,以其獨特的“連城竹絲天然漂白工藝”與高超的“連城撈紙法”,傳承着“薄如蟬,柔如棉”的連史紙造紙技藝,2008年被列為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産。
家家制紙臨溪屋
“東南一隅,汀州連城。古之荒服,窮山僻壤。中原士人,衣冠南渡,開發客家,山居其九,田居其一。閩西山民,伐藍植竹,食山自足。地不通商,男不負販,女不蠶紡。蕉葉之遺,殖紙為業……”我曾經在《連史紙賦》裡,這樣勾勒故鄉的熱土以及熱土之上勤苦本分的鄉民。手工造紙是這一帶悠遠的民間技藝,明代《天工開物》載:“凡造竹紙,事出南方,而閩省獨專其盛。”連城境内有著名的客家莊園培田村明清古民居群和當時全國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四堡鎮,人文遺存豐厚,可謂星光熠熠,遍布閩西的“八山一水一分田”。
距縣城34公裡的姑田鎮位于連城縣東部玳瑁山腹地,中部沿溪兩岸自西向東為狹長的丘陵地帶,海拔600米以上,山嶺重疊,峰壑縱橫,溪流密布。距姑田鎮20公裡的曲溪将軍山是縣内水流三江的起源,它孕育了境内似網狀葉脈輻射四周的溪流,分彙閩江、汀江、九龍江奔騰入東海和南海。日照充足,雨量充沛,萬物茂盛,被譽為北回歸線上的綠洲和基因庫。适宜的地理環境使得這裡覆蓋着廣袤的常綠闊葉林,尤其是毛竹林、馬尾松林和闊葉林資源特别豐富,貯集量閩西地區最大,林海蔥茏,翠竹綿延。如此獨特的地理、生态環境和物産資源,為連史紙制作工藝的生産及發展提供了天然的物質條件,而明清時期雕版印刷的興起,為這一帶民間手工造紙催生了強大的市場需求。3砍嫩竹。
4整理竹絲。
5洗竹絲。據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連城縣志》記載:紙以竹穰為之……,又有連史、官邊、煙紙、夾闆等紙。這是我國最早記載“連史紙”的史料。在姑田紙鄉人的共同努力下,經過創新并改進形成了獨特的“連城竹絲天然漂白工藝制漿法”,在此基礎上又改進了撈紙工藝,利用類似安徽泾縣撈皮紙的雙人撈法,其手工撈法比泾縣法更複雜,更難學,更精細,這裡稱為“連城撈紙法”。也就是用撈宣紙的撈法撈竹紙,這使連城漂料紙成為了竹紙中的上品。連史紙問世後,一度名重藝林,為世人所珍愛,不少貴重書籍、契文、檔案、史料等多用連史紙制作。據傳乾隆皇帝曾以連史紙賜予大臣,大臣們都舍不得用,清代皇太子的《四書》、《五經》和溥儀的《膳房清冊》就是用連史紙制作的。到清朝乾嘉時期,姑田造紙達到鼎盛,400多人口的村鎮就有36個紙槽,民國時期更是增加到480多個紙槽,生意興隆,鄉民富足。那時家家有紙坊,鄉民們都“依山做竹塘,傍水築坯炊。截流建水碓,就地修紙寮。”嘉慶十七年汀州府《臨汀彙考》這段話,形象生動地為我們再現了當年手工造紙的場景:“汀地物貨,惟紙行四方……連邑有連史、官邊、貢川、花胚最為精細,文諱用之。其法先剖竹殺青,特存其缟,投入窖中漬以灰水久之乃出而暴于日久則紙潔而細,速則粗,滲俗呼竹麻是也。迨其造紙,壘石為方空高廣尋大以置鍋和堿灰而煮之以化其性,傍溪分流激石轉水為碓為舂,而搗之以爛其質置水槽中,時攪使浮乃用竹簾撈起手一推挽辄成一紙,揭簾覆按闆上折一角使分張易舉,烘渚火其籠穴地為之築堵,牆中空通火氣,揭紙于牆其幹速于日暴紙槽中,語雲:片紙非容易,措手七十二。”正可謂“家家制紙臨溪屋,水碓聲中晝掩門。”
百年不褪色,千年不變黃
如今,“家家制紙臨溪屋”的盛況已經不再,但竹山連綿、稻田片片、溪流遍布的姑田鎮,依然在山清水秀間,承繼着先祖留下的傳統手工智慧。昔日的“金姑田”,餘下美玉堂一脈,閃爍在古老的林間谷地中。金姑田的名稱,源于明清時期,當時連城縣姑田鎮以造紙行業著稱于世,由于當時造紙大量的原料通過陽光曬幹或晾幹,在明媚陽光的照耀下,竹絲原料呈現出一片片金黃色的光芒,人們稱之“金姑田”。
連史紙随着明代後期“連城竹絲天然漂白工藝”制漿法的成熟以及區别于其他毛邊紙、玉扣紙等竹紙撈紙法不同的“連城撈紙法”的利用,從眼看、手感、入墨三個方面就能看出連城紙的紙張的質量,使連史紙成為了明清紙中珍品而聞名遐迩。連史紙紙質偏薄,吸水性強,韌性好,防蛀性好,特别是苦竹連史紙防蛀性更好,适用于篆刻拓印、制作印譜、書寫微楷、再造古籍、修複古籍檔案、印制經本及族譜等。用于印章拓邊款方面體現特有的價值,是印學領域不可缺少的材料。1曬竹絲。
2自然漂白。
3打榔根。
4剝離濕紙。
5連史紙要撈紙三下,又要保持撈到每平方米19克左右,這樣撈紙難度增大。
6經驗豐富的老師傅。連史紙是手工紙的一種。在古代,連史紙是全國五大手工紙之一。因為連城制漿法纖維的細膩和連城撈紙法緊密的纖維交織的效果,如果把連史紙放在了透光處看,是看不到紙張中的纖維的,所看到的是明顯的簾紋。小面積手感光滑如油,大面積光滑有滞(有滞是因為在磚焙上焙紙的原因),可見纖維細膩的程度,因此一直以來被人們稱為“紙中絲綢”。由于纖維細膩,連史紙存放三五年後,色澤更顯自然溫潤,存放十年以上,其品味與價值更能體現出來,這些隻有懂紙愛紙的人士才能體會得到,在驚歎連史紙優良品質的時候,是高超的生産工藝發揮光芒作用。其制作過程要求精中求精,從水質、選材、制料、撈紙、焙紙等都有一套非常嚴格的習慣要求。因此,被行家贊譽為“百年不褪色,千年不變黃”,有“民間國寶”之稱。
從青青嫩竹到柔綿雪紙
每年立夏前後就是砍嫩竹的時候,砍下後放在料池裡去浸泡,兩個月後進行洗料,去除竹皮,曬幹,再進行制料,然後經三個月自然漂白,通過陽光和雨霧慢慢變白。接下來就是碓料,使用人工通過木石的作用把竹纖維分散開來,最後是撈紙和焙紙環節。
連史紙所用原材料為毛竹、苦竹,這兩種竹子的加工過程和方式是一樣的。從砍嫩竹開始,整個工藝流程大約需要8個月時間才能完成,是一門經驗性,時效性、技巧性很強的工藝技術,也是一門耗時費工體力勞動的手工藝技術。分工協作,這個階段的工作制料戶完成。
先在竹山的山坳裡建竹塘,這是制作青絲的重要場所。在較為平坦的地方而又靠近村莊的地方建坯炊竈及浸料池、洗料池。在每個坯炊的附近開辟10畝山場,作為漂山,還要建相應的竹絲寮、石灰寮、水碓寮,主要的造紙場所叫紙寮,内可撈紙和焙紙。
紙槽戶則是更需要經驗和技術的掌握者,撈紙師傅往往是十裡挑一的佼佼者。進入撈紙流程,首先把白料送到水碓寮進行碓料,然後挑至紙寮由造紙師傅放入紙槽裡,并加入一種特殊的紙藥,即榔根汁,具體用量按師傅的習慣而定。這裡有必要專門說一說榔榆這種獨特的用料。榔榆,松料、油杉屬,落葉喬木,學名叫江南油杉。它的樹皮呈灰褐色,鱗片狀,葉及根皮可入藥,根部内皮剝落呈紅褐色,根部浸水後洗出透明膠狀液體,是傳統造紙的輔助材料——懸浮劑。閩西山區的地理環境适合榔榆樹的生長,其根系特别發達,移植也容易,生長三五年後便可輪換方向取其根條,洗淨後放入水池中,不久就會滲出透明黏滑的液體,經濾袋過濾後加入紙槽裡,每撈五六十張紙加一次紙藥。每擔連史紙用3至4斤榔榆根即可。造紙之時,用木耙把槽裡的紙漿和紙藥一同拌勻,紙槽兩側立一師一徒,徒弟叫扛尾,師徒将紙簾浸入槽内,撈取紙料搖勻後蕩去多餘的紙料,再往相反另一端紙槽裡撈取紙料,搖勻後蕩去多餘的紙料。第三下按第一下的方向往紙槽裡撈取紙料,搖勻後蕩去多餘的紙料,要是撈厚紙還要撈四下,再由師傅取下紙簾平伏在濕紙闆上,徒弟協助擺放簾架及撥動簡易算盤。如此重複操作,每撈五六十張,要加一次紙料和紙藥,耘一次槽,使被槽笪壓着的紙漿不斷與紙藥一起懸浮在紙槽裡,直到紙槽裡的紙料撈罄為止。一般情況,從早上撈到天黑可撈850張至1000張左右。當地把撈三下或撈四下的撈法稱為“三套水或四套水。”
7-8揭紙也是個技術活。接下來是焙紙環節。由焙紙工将撈好的濕紙層放上木闆和榨杆,扣好篾納利用杠杆原理榨出水分,直到适合為止。然後裁去邊角,用清水将紙層淋透,卷起右邊紙角,一張一張地剝離下來,又依次一張一張用松毛刷刷在紙焙壁上,濕紙幹後就一張張收起來,如此循環操作。一天從早到晚可以把所有撈的紙焙完。再将紙放在紙桌上進行撿紙,選去破壞,裁去邊角,每100張折成一刀,蓋上字号、商标、品名、等級印章,用竹簍包裝出貨。
送檢的美玉堂牌連史紙,耐老化白度(絕對值)下降為3.3%(國家宣紙标準值是5%),PH值7.5—8.5之間屬堿性纖維(其他竹紙如毛邊紙、玉扣紙的PH值是5—6之間),非常适合用于古籍、圖書、史料的長期保存,與國内的手工紙相比,稱連史紙為“千年壽紙”當之無愧。
美玉堂及連史紙傳承保護
自從明代崇祯二年(1629年)利用天然漂白的工藝以後,出現了漂料紙,又利用了連城撈紙法,出現連史紙而被姑田各村紙槽戶所生産。上世紀80年代,要找幾代或者十幾代連續生産并一直被傳承的還可以找到許多,但能保持并把連史紙工藝傳承至今的在姑田鎮隻有美玉堂一家,并且是沒有間斷地傳承了十一代。其中第八代傳承人即鄧林昌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他潛心研制連史紙,經過一番努力後,制出了高品質的連史紙,非常暢銷,并于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創立了“美玉堂”紙号。第十代傳承人鄧炎章青年時期經營紙業,上世紀80年代所制連史紙受到北京榮寶齋、上海朵雲軒的青睐。第十一代傳承人鄧金坤,自幼與紙有不解之緣,1998年開始經營姑田手工紙廠。2000年後所制連史紙被杭州西泠印社、上海西泠印社收藏,并出口日本、韓國及海外華人社區。2009年恢複了傳統連史紙生産,所産連史紙被國家圖書館及中國印學博物館收藏。2011年美玉堂成為杭州西泠印社合作基地,現在還在積極探索連史紙保護和發展空間,怎麼讓連史紙更好傳承下去是主要理想和目标,做連史紙不僅僅是賺錢那麼簡單了,并希望社會各界共同參與進來保護好文化遺産。
随着社會的發展,手工紙生産難以滿足現代社會物質需求的支出,在經濟利益的軀使下,一般人不願幹此手工藝活,作為經營者找不到工人,生産量減少,無利可圖,大多隻好放棄手工紙經營,現有的經營者也是在艱難地維持生産,使最具特色的連史紙傳統工藝難以為繼,面臨瀕危狀況。由于手工紙生産技術難度大,學藝周期長,既難學又難做到精細,特别是撈紙、焙紙工序,年輕人多不願學,現有藝人均年事已高,傳承人已經不到20人。連城連史紙制作技術瀕危滅絕,亟待搶救保護,要是等到消失後再來保護那就非常困難了。
造成連史紙瀕危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會方面的原因,有自然條件的原因,有傳承人的因素。最主要的是社會對手工連史紙的要求在逐步萎縮。過去,連史紙是民衆日常使用紙張中的一種,印刷書籍,書寫契文都用它,如今是信息化社會,所以尋找連史紙生存空間,把連史紙手工技藝傳承下去成為一大難題。作為中國手工造紙技術尤其是竹紙制作技術的傑出代表,連史紙制作技術見證了手工紙生産發展至高峰時期的曆史,是中國手工造紙文化的典型代表,因此我們有必要去保護它,使其生存發展下去。可以從工藝技術、生産制作的場所,包括竹山、料塘、坯炊、水碓、漂山、造紙焙紙廠房、設備工具等,以及撈紙、焙紙手藝人、社會與政策方面來保護連史紙這一文化遺産。
TIPS
古代紙張的類别,有麻紙、宣紙、棉紙、竹紙等,各個類别又因産地、材質及用途的不同而衍生諸多品種。比如以苎麻和大麻制造的麻紙就分為白黃麻紙和麻沙紙等等。連城連史紙産地主要分布在姑田鎮、曲溪鄉、賴源鄉等地。姑田鎮的遊大龍習俗起源于明朝萬曆年間,每年元宵節,當地村民家家門前點松明、放鞭炮迎接巨龍。連史紙屬于吸水性纖維,書寫方面适用于走筆較慢的書寫方式,如:楷書、隸書,适合畫蘭花、竹子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