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地人中和通
生命與自然是統一的時空動變過程。《素問·寶命全形論》中載:“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與天地不僅發生于共同的自然本原,而且遵循着共同的空時法則。“天人和通”之道貫穿了中華文化達數千年之久,因而也成為養生之道的自然原理與生命原理。“天人和通”就是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與和諧交通。人與自然之所以和諧交通、動靜相随,其根本原因就在人與自然共處于相同的空時動變之中。自然的變化必然伴随人的變化,自然變化的空時節律必然也是生命變化的空時節律。
人與自然的中和通是自然之道,也是生命之道。順應這一原理是養生的基本原則,違背這一原理是患病的根本原因。《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述“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等,就是順應自然、生氣通天的過程。虛無清靜,志意内守,專一精神,和調内外,合開天氣,通達神明等,已全面揭示了調攝生命活動,實現天地人與神氣形中和通的養生之道。
(二)中和通與清靜
生命動變在于通,順宇宙大化流行之性而通,應陰陽四時五行之序而通。由于生氣通天,所以專一精神、合開天氣而通達于神明。由于内外相通,所以運身開竅、往來出入而調理神機。
生命動變在于中。相傳當年廣成子對黃帝講了攝生之道後,又特别強調說:“多知為敗,貴在守一。”而老子對道的理解卻更加精辟,他說:“多聞數窮,不若守中。”中即是空,守中就是守空。神氣形和通守于一,清靜虛空則守于中。中一之道,通天徹地。極左而右,極右而左;極上而下,極下而上;極陰必陽,極陽必陰。離一失中,則不和不通;天地不通,則遺害無窮。
生命動變在于和。自然與生命共處于反正、虛實、合開、圓方的和諧有序之中。得其和乃正,失其和為邪。失和則有病,得和則無病。“養生莫若知本”“治病必求于本”其本即在于生命過程之中和通。
實現生命動變的中和通在于靜。道動而體健,德藏而用靜。天行健,自強而不息。天用靜,藏德而不止。道乃本,德為用。本不能弱,用不可過。用靜則無窮,太過則難久。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道德本用,有無相生,清靜中和為利,太過不及為害。
(三)神氣形中和通
應用生命動變中和通的原理,就會在人與自然中和通的同時,實現人自己神氣形的中和通。經絡髒腑、營衛氣血則随之和諧交通。養形當須益氣,益氣必先保精,保精貴在凝神。老子主張守中實内,意在虛靜中空,藏而不洩,守而勿耗。也就是通過上述原理和方法,達到凝神、保精、益氣、養形的目的。養生以神調為上,氣調為中,兼以形調。神氣是生命過程的生化之本,而形是生命過程的生化之宇。
中國人從來就非常重視“和神導氣之道”,始終不渝地追求那神氣形的中通與和諧。中和諧調不二,才能相反相生。和能生神,和能生氣,和能生形。生命運動的和諧就是健康,生命運動的失和就是疾病。陰陽和調是攝生的重要原則,調和陰陽是祛邪的根本大法。中和通是自然及生命過程的最佳态勢,也是中國乃至東方文化的傳統精神。
二、養生之自我修煉
(一)清靜調神
《神仙傳》記載彭祖“延年益壽之道”中即有:“愛養精神,服氣煉形。”《老子》之“至虛極,守靜笃”;《莊子》之“忘我之境,是謂天成”;《黃帝内經》之“恬淡虛無,真氣存之”……道家之修命養性,佛家之止觀定慧,皆在于清靜調神。調神之法在于松靜虛空,其中景況,非身臨其境絕難領悟一二。調神的最高境域在于以精化氣,以氣化神,以神歸虛,以虛歸空。
(二)吐納調氣
《莊子》之“吹呴呼吸,吐故納新”;《黃帝内經》之“呼吸精氣,獨立守神”,皆吐納調息之法。吐納有自然呼吸法、自然腹式呼吸法、深呼吸法、反自然呼吸法、頓挫呼吸法、分次呼吸法、意達式呼吸法,以及六字訣、四字訣呼吸法和胎息法等。曆代有《千金方》調氣法,《諸病源候論》引氣法,《養生膚語》祛病四法,《醫方集解》調息法,《養生頌》數息法,《修齡要旨》十六字訣法等。
清代汪昂《勿藥元诠》調息法:“調息之法,不拘時候,随便而坐,平直其身,縱任其體,不倚不曲,解衣緩帶,務令周适;口中舌攪數遍,微微呵出濁氣,鼻中微微納之,或三五遍,或二三遍,有津咽下,叩齒數通,舌舐上腭,唇齒相着,兩目垂簾,令胧胧然;漸次調息,不喘不粗,或數吸出,或數息入,以一至十,以十至百,攝心在數,勿令散亂;如心息相依,雜念不生,則止勿數,任其自然,坐久愈妙。若欲起身,須徐徐手足,勿得遽起。能勤行之,靜中光景,種種奇特,直可明心悟道,不但養身全生而已也。”
簡易入靜調息法:坐卧站皆可。全身自然放松,雙手重疊置臍下小腹處,側卧時一手置枕上,一手置胯上;頭平正,側卧時微前傾;雙目輕合、閉口,舌舐上腭,有唾咽下。排除雜念,意守丹田。自然腹式呼吸,均勻細長,似入小腹,純乎自然,勿助勿忘。早晚各一次,每次15~30分鐘。或随時靜坐、靜卧、靜立皆宜。
(三)導引調形
導引者,“導氣令和,引體令柔”。調形以調氣,調氣以調神。調息引氣,以意引氣。如宋代意氣導引,沿任督二脈行小周天。其法:端坐凳上,兩腿自然分開,與肩等寬,腳尖微向裡對,手指交叉,掌心向上,置臍下丹田處,二目平視,眼睑下垂,留一線之光,閉口,舌舐上腭,全身放松,精神集中。調整呼吸,勻細深長,意會腹中,聚氣成球,默運氣球,沿任督脈行。每晨一次,每次十幾分鐘。靜意輕守,會意氣聚,任其緩行,不可強求。
運形導引如“老子導引四十二勢”“赤松子導引十八勢”“婆羅門導引法十二勢”“天竺導引法十八勢”。華佗曾論“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頸鸱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而創“五禽戲”。梁代陶弘景《養性延命錄》有“導引經七勢”,明代李中梓《壽世青編》有“導引十六勢”,近代有“十二段錦”“八段錦”“易筋經”。
《外台秘要》中有治病的導引法。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倡宣導法治病。如治老年白發:“坐地直兩腳,以兩手指腳胫,以頭頂至地十二通,調身脊無患害,緻精氣潤澤,發根長美者,令青黑柔濡滑澤,發粗不白。”又如治齒病:“琢齒三十六下”“朝朝琢齒,齒不齲”“雞鳴時常叩齒三十六下,長行之,齒不蠹蟲,令人齒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