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甯波“下飯”,至為經典的莫過于三大重量級“壓飯榔頭”(很下飯的菜),分别是:泥螺、蟹醬和龍頭烤。其中,尤以泥螺的“一哥”地位,無可撼動。
泥螺,學名“吐鐵”,是典型的潮間帶底栖匍匐動物,喜生長在低潮位泥塗較軟、飼料豐富、鹹淡水交換活躍和風浪較小的灘塗。每至“浪逐桃花漲,螺生海岸腴”的農曆三月,和煦暖風吹走海邊的最後一縷春寒,在灘塗裡蟄伏了一個冬天的泥螺,開始趁着退潮的間隙爬出來吐盡泥沙。此時的泥螺初長成,肉質豐碩且無泥無菌,味道極鮮脆,乃泥螺中上品,有“桃花泥螺”的雅名。
“桃花泥螺”是螺中美味,做法多樣,可炒、可燒、可灼、可入湯……怎麼吃都是讓人愛不釋口的美味,但最傳統的還是用酒漬腌食的醉泥螺。多年前到甯波走親戚時,曾品嘗過很地道的醉泥螺,那種從舌頭滑過的絲絲鮮美,至今念來,仍時常讓人回味。
醉泥螺好吃,但加工過程卻十分複雜。做醉泥螺,最好挑選體大殼薄、腹足肥厚、體内無沙、無破殼的泥螺為原料。新撿撈的泥螺,不能用自來水清洗。自來水中含氯氣,泥螺一沾到,便會縮緊肉質,裡面的渣滓也就無法吐出了。所以,得用20%-23%濃度的鹽水來沖洗。将泥螺放進盆裡,加入鹽水,用手按一定方向迅速攪拌,使泥螺呈迷醉狀态,肌肉松弛,泥沙便被吐了出來。攪拌泥螺通常需換三遍水,直到水上不再有白色泡沫,說明泥螺已經洗淨了。吐好泥的泥螺,不能馬上下調料,得先靜置三四小時,等到泥螺把小足從殼中伸出,盡量露出螺肉時,将它們移至陶罐中,開始動手腌制。
在罐中灑一些鹽水(濃度要比先前的大),加适量茴香、桂皮、糟油和紹興黃酒,最好加些白砂糖。最後,将罐口密封,存放一周後即可食用。腌醉好的泥螺,剛打開封口,便會有一股鮮香撲鼻而來。盛出一碟,隻見那泥螺一個個的沉在淺黃色湯底,螺殼透明清亮,綠色而略黃的螺肉鼓漲出體外,仿佛一粒粒小琥珀,豐滿誘人。搛上一顆,連汁帶水含在嘴裡,一股黃酒的醇香便絲絲繞繞從舌尖盤到腦門,再沁入心尖,久久不肯散去。伴着牙齒和舌尖間的輕輕一嘬,肉與殼成功分離,再一抿,薄如蟬翼的殼内隻留下一段黑黑的沙包。
泥螺的肉質很獨特,其軟中帶硬,極富彈性,給予口腔一種别樣的快感。入喉下肚後,那種滑膩感猶在齒間,伴着絲絲充滿醇香酒氣的鮮味,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堪稱是上蒼的恩賜。時光荏苒,倏忽經年。由于近年來海灘的開發,海潮環境的變化,千餘年來天下第一的甯波野生泥螺,如今已不多見。市面上幾乎都是人工養殖的泥螺,其作用于口味的,除了調料還是調料。那曾經的美味,隻有在記憶中泛着光芒。
近日收到甯波親戚送來的兩瓶自家秘制的醉泥螺。一嘗之下,那份久違的鮮香脆嫩自不必說,咂嘴回味之際,耳畔似乎又響起那首古老的民謠:“一粒泥螺一口飯,蟹糊味道交關贊。入秋腌壇臭冬瓜,吃到臘月過年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