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土族盤繡 指尖上的彩虹

土族盤繡 指尖上的彩虹

時間:2024-10-31 10:44:40

1土族傳統圖案,李發秀盤繡作品。幾日前行走西甯,順路探訪了全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讓我驚喜的是在這隐秘的土族聚居區,發現了土族特有的手工刺繡技藝——盤繡。土族被稱為“彩虹民族”,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土族兒女,不僅能歌善舞、熱愛生活,而且服飾文化尤為引人注目。看來來往往的土族婦女,人人從頭到腳,用刺繡裝扮,身着五彩缤紛的“彩虹衣衫”,婀娜多姿,風情萬種,真不愧是名副其實的“彩虹的故鄉”。更加幸運的是,我尋訪到了編織“彩虹”的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土族盤繡傳承人李發秀。2盤繡針法。

3盤繡母女。

4迎賓。上針盤下針縫

找到李發秀的家非常順利。初見李大姐,她的一身土族傳統裝扮瞬間就驚豔了我們的雙眼,滿身豔麗的色彩,領口胸前精緻的盤繡,古樸之風撲面而來。在寬敞明亮的客廳裡,李發秀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針,熟練地遊走在黑色繡布上面,專心緻志,沉浸在自己的盤繡世界裡……

對我們的到來,李發秀大姐非常高興,她的繡品工作台上,紅、黃、綠、藍、桂紅、紫、白等七色線整齊地擺放着,幾幅将繡完的作品有石榴、五瓣梅,有太極圖,還有一些土族的傳統圖案,每一幅都呈現出迷人的彩虹色。不想打斷李大姐的工作,反而更想親眼看看她是怎樣用一針一線編織“彩虹”的。這指尖上的“彩虹”并非虛言,從李大姐的選線中就能看得出來。原來,盤繡須選用上等絲線,每種顔色色彩的搭配要根據繡品的規格、内容而定。她準備繡的一幅“太陽花”紋樣,在土族傳統中喻意為富貴長壽,為了達到鑲色和順,每種色彩要從深到淺配十多個色級的繡線。“隻有這樣才能配色協調、鮮豔奪目。”她說。

配線就已經這麼複雜了,而針法更是獨特。她專門放慢速度讓我仔細觀察針法。土族盤繡不用棚架,而是直接用雙手操作,針法是“一針兩線”,即用一根繡花針,兩條色彩相同的絲線,其中一條做盤線,另一條做縫線,做盤線的一根挂在右胸衣服上,做縫線的一根線穿在針眼上。走針時,把盤線盤在針上,用左手大拇指壓住線,用右手針縫壓。盤線要嚴密平整,縫線要端正結實。“雖然制作起來費工費時,但繡品厚實華麗、經久耐用,可以幾年甚至幾十年不褪色、不松線。”李大姐巧手銀針,低眉含情,上針盤、下針縫,不一會兒,一朵“太陽花”便美麗綻放在李大姐手下的繡布上,完成後一串串兩毫米大小的圓圈均勻地排列在一起,像無數的葡萄串展現在布料上,樸實大氣,獨具神韻。

李老師繡完一幅圖案的間隙,給我們展示了幾幅她剛完成的繡品。有姑娘的嫁衣,有小巧的挂件,還有裝了畫軸的藝術品,可謂精美絕倫,色彩豐富,圖案多樣,令人目不暇接。圖案有孔雀戲牡丹、寒雀探梅、神仙魁子等土族傳統紋樣,可以說一幅精美的土族刺繡品就是一片祝福的祥雲,帶給人的是吉祥如意、幸福安康的美好祝願。《雙龍戲珠》用藍色緞面作底料,用金線、絲線繡制雙龍、雲紋、龍珠的輪廓等主要線條,采用盤繡和平繡結合的方式繡制,縫線端莊結實,畫面精緻、色彩絢麗;《富貴太陽花》組合了富貴不斷頭、太陽花、中國結(土語稱“萬流”)等不同的圖案,由深到淺的色彩過渡自然流暢,構圖勻稱美觀,針法細膩飽滿,處處顯示着土族婦女對色彩的獨特搭配和對盤繡藝術的酷愛。

做嫁衣擺針線

李老師的家寬暢明亮,幹淨整齊,牆上挂的,床上擺的、桌上鋪的處處是李老師精心制作的土族盤繡制品,身在其中,仿佛是到了土族盤繡博物館。李老師的老伴叫趙永學,原是互助縣紀檢委的幹部,退休後在家一心陪伴李老師,喜歡美術的他,還經常給李老師設計刺繡圖案。他們的一子二女都已成年,二女兒叫趙绮,因為從小生活在民族文化深厚的家庭,耳濡目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今在互助的電視台從事民間文化的記錄與推廣工作。周末剛好來家裡看望父母,更重要的是和媽媽學學手藝,一家人共同探讨着土族盤繡的技藝,真是其樂融融,幸福無比。

今年59歲的李發秀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丹麻鎮人,做盤繡已經有大半輩子。回憶起自己學盤繡的經曆,臉上還有些羞澀的神情。原來,土族姑娘嫁得好不好,生活幸福不幸福,和自己的刺繡手藝有着密不可分在聯系,而李發秀老師的幸福生活正是源自她的心靈手巧。“我們土族姑娘針線活兒不好是嫁不出去的。”土族古老的婚俗中有“擺針線”的習俗,女子出嫁前,要把自己制作的出嫁時所穿戴的頭飾、服裝、鞋襪、飾物等在娘家展示給親戚們看,仿佛一個小小的服裝展覽會,在新婚慶典之機,還要向婆家人與參加婚禮的親戚朋友們展示,并贈送自己親手繡制的物件。所以,土族女孩子從小就跟母親或姐妹學習刺繡技藝,為的就是給自己制作嫁妝,土族女子有了自己的兒女後,又會花費十幾年的時間,把刺繡技藝悉心傳授給女兒。土族盤繡已經有一千多年的傳承曆史,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學習盤繡,一直是土族女子一生中的“必修課”。盤繡藝術伴随着土族的發展、成長,代代相傳,日趨完美,可以說,土族盤繡随着民族服飾的發展而産生,又因獨特的婚俗而得到進一步發展,在千百年的時空延續中,代代土族盤繡藝人繼承并發揚着這一藝術奇葩。

8歲開始,李發秀随母親學習盤繡,14歲學會了土族盤繡的多種針法和基本構圖,18歲就親自制作完成了自己的嫁妝。李發秀的老伴兒趙永學還清楚記得倆人結婚時的情景:“當時,相親時不見面,是看嫁衣擺針線,她的嫁妝特别多,在院子裡搭了一根杆子,上面挂得滿滿當當,有衣服、配飾、鞋襪,都特别好看。”因為繡功棒,老趙坦言當時就動了心,雖然婚前隻在領結婚證按手印時,見過李發秀的一個手指頭,但他已認定這個姑娘勤勞樸實、心靈手巧。老趙滿眼愛意地看着妻子,開着有趣的玩笑:“果然是這樣,考驗了快40年,沒有看錯!”1盛裝的土族姑娘。

2《金龍戲珠》。

3《太陽花》。

出深閨見彩虹

在李發秀腦海深處,永遠銘刻着她1995年出席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時,參加“中國傳統工藝技術女能手操作表演”活動時的場景。那時候,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産和民間傳統文化認識還不深,省裡、縣裡選拔土族盤繡藝人參加時,好多人都覺得耽誤農活不想去,李發秀雖然繡技突出,但從來沒有出過門,也有畏難情緒,還是在縣裡工作的老伴趙永學有先見,在他的動員下李發秀老師到北京參加了盛會。沒想到的是,當李發秀帶去的色彩豔麗的土族盤繡品出現在展台上時,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觀衆,他們在展台前駐足,發出了聲聲贊美。正是這一次活動,為“深閨”中的土族盤繡創造了走向世界舞台的機會,當時有一位叫凱洛的加拿大女士對李發秀的繡品很感興趣,當場定制了李發秀的繡品。第二年(1996年)凱洛女士又來到中國,專程遠赴青海拜訪了李發秀,為即将到來的聖誕節購買了多件繡品。李發秀通過與這位外國友人的交流,意識到盤繡繡品不僅是土族人民的摯愛,也深受世界人民的喜愛,這激發了她弘揚和傳承土族盤繡的熱情。

從此,李發秀對自己所傳承的這份手藝有了更深層的認識,她愈發癡迷于此,做的繡品不僅數量多,而且構圖、用色等方面都有了更長足的進步。2006年,土族盤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7年,李發秀被确定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土族盤繡”傳承人,這位普通的土族婦女覺得肩上的擔子更重了。李發秀意識到,土族盤繡若想走向世界,就必須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同時由于社會的發展,年輕人已經不願意再坐下來做盤繡,盤繡人才青黃不接,也需要通過創新做出好的産品,讓市場認可,年輕人才願意從事制作,這門手藝才不會失傳了。

李發秀嘗試從各個角度對土族盤繡進行創新,在繡法上融合其他技藝。她繡過一幅生肖圖,上下各有兩朵盤繡雲彩圖,十二個動物則選用了最為常用的平繡,是盤繡和其他刺繡方法完美結合的代表。在圖案設計上,在保持傳統花草鳥禽圖案的基礎上,融入時代元素和标志性事件。2008年,她有幸參加了北京奧運會祥雲小屋裡的民間藝術品“中國故事”展覽活動,2009年,她的盤繡作品在“錦繡中華”中國織繡精品大展中獲金獎,為土族盤繡帶來了新鮮氣息。在品類開拓上,除常用的服飾外,開發了香包、荷包、挂件等實用性的種類,同時将盤繡的底料從傳統的黑棉布換成織錦緞,使盤繡更加美觀。在銷售渠道上,除了顧客上門、電話定制,李發秀還在兒子的幫助下,開設了專門銷售土族盤繡的淘寶網店。在傳承發展上,當地文化部門支持李發秀在村子裡定期開設培訓班,主要培訓對象鎖定在30歲至40歲的婦女,讓她們在這裡得到進一步的技藝深造。幾年來,李發秀已培訓了1500人次,依靠這門傳統的手藝,土族婦女不僅在農閑時節有事可做,還可以增加一定收入。

在李發秀看來,土族盤繡已經融入了自己的生命,再也無法割舍。保護和傳承盤繡文化是她一生要去做的事情。“現在年紀大了,眼睛不太好。但隻要看得見,就會一直繡下去。”李發秀相信,這項深植于傳統的技藝終究會于風雨後見彩虹,永遠為古老而美麗的“彩虹部落”增光添彩!4衣領上的盤繡。

5盤繡半成品。

6七彩絲線。

7土族故土園。TIPS

交通:互助縣距西甯45公裡,自駕車走蘭西高速一個小時之内就能到。自由行可從西甯汽車站乘坐到互助縣的公交車專線或長途汽車到達。盤繡婦女集中在互助縣東溝鄉大莊村、丹麻鎮。在縣城土族故土園彩虹部落也有服飾表演、盤繡展示。

住宿:互助縣城住宿條件很好,各種檔次賓館都有。

特産:土族盤繡、互助青稞酒、牦牛肉、冬蟲夏草。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