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本是一座城市最原初也最刻骨的印記。而慈溪的山水,仿佛柳三變和蘇東坡穿越之後合填的一阕長調,铿锵之韻有之,婉約之姿亦有之。曲調流轉,平仄起伏,草木山丘、湖海河澤皆成了慈溪一地的“地标”,讓人觸景生情,魂牽夢萦。
這裡是山的天下。四周皆是山,層巒疊嶂,綿延起伏,像是一場接一場的夢,在我們眼前跳躍,在我們心中奔跑。這些山雖不是名山大川,卻叫人歎為觀止。如達蓬山,山上的“秦渡港”和岱山東沙角的“海天一覽亭”被史學家稱作是“我國唯一保留下來的徐福東渡的曆史遺迹”;五磊山,素來有“小桃園”之譽,山上的五磊講寺是浙東第一古寺;栲栳山,相傳曾有仙人在此居住,也稱“仙居山”……此間的山不獨有名,還有味道。山裡出産一味水果,冠絕天下,北宋年間著名的吃貨學士蘇東坡嘗過一次之後,逢人便說閩廣荔枝、西涼葡萄皆不如它好吃,這味水果便是楊梅。在慈溪的農村,楊梅種植蔚然成風,你若從山邊經過,前山後山,楊梅樹随處可見。
這裡亦是水的世界。慈溪境内的大小河流長達5400餘公裡,因着“小橋流水人家”的布局,城中橋多,因而又有“橋城”的别稱。水之典型者甚衆,以湖泊為例:東南至美,湖間白杜,雲霞與蒹葭相對,漣漪與晚鐘共舞,叫人流連忘返。還有那個為慈溪掙得“唐宋瓷都”之名的上林湖,方圓數十公裡的湖區内,分布着約200處古窯遺址,把慈溪打造成為“海上絲路”的重鎮。細思量,慈溪的得名與發展亦同水有關。昔日的慈溪,“治南有溪”,東漢年間,孝子董黯“汲水奉母”,為後人留下了母慈子孝的故事,遂名“慈溪”。人之勤勉處,滄海可成桑田。有文獻可考,慈溪的圍海造田史迄今已逾千年。
山水之美,因人而彰。“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那個敢把腳擱在皇帝肚子上睡覺的嚴子陵便是從慈溪走出去的。其後兩千年間,慈溪一地人才輩出,才子風流,更增山水靈氣。有意思的是,此間走出去的人,無論到哪裡都保留着故鄉的風骨,如黃震,直言敢谏,先後因為觸怒度宗和郡守遭到免職,卻不移本心;而外面的人到了此間,也被鄉風所染,鐵骨铮铮,令人動容,如廣東來的知縣霍與瑕,當年鄢懋卿巡視行部鹽事,獨有霍與瑕嘉興通判海瑞不谄媚,遭到彈劾。
有山有水的慈溪,适合晴天來,也适合雨天來。天晴時,你可以站在杭州灣、海黃山邊上,眺望遠方,賦詩斷章,人的胸懷或許比海還遼闊;下雨時,在“風景賽姑蘇”的鳴鶴古鎮覓一個亭子,在“淡妝濃抹總相宜”的上林湖中租一艘客船,或者撐着傘在黛瓦粉牆、溪水潺潺的方家河頭幽深的石闆路上自在徜徉,可得無限詩意。
這樣的慈溪,靈動如人的一颦一笑,處處風景,處處生機。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磚一瓦,有回味無窮的江南古意,亦有故紙堆中的淡淡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