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南陽二聖與百年府衙

南陽二聖與百年府衙

時間:2024-10-31 10:00:22

1千古人龍牌坊。南陽曆史名人衆多。最著名的莫過于南陽「四聖」:商聖範蠡、科聖張衡、醫聖張仲景和智聖諸葛亮。同時,南陽的文物古迹也非常豐富。位于市中心的南陽府衙距今已經七百餘年,雖飽經風雨的侵蝕和戰争的創傷,卻依然閃爍着璀璨的光芒……2山門。3野雲庵。4中院人物走廊。5陋室銘。武侯祠

丞相祠堂何處尋,卧龍崗上柏森森

南陽我去過多次,“四聖”中也拜谒過兩位。唯獨張衡博物館和南陽武侯祠未曾去過。後來得知市内還有一處七百餘年的古迹——南陽府衙,于是打算此行一并參觀。

早早來到具有“天下第一崗”之稱的卧龍崗。武侯祠就位于山崗之上。來到武侯祠,穿過門前的“千古人龍”牌坊,繞過镌刻有“漢昭烈皇帝三顧處”石牌坊,走上仙人橋,迎面便是大拜殿。殿中矗立着諸葛亮及其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的大型雕塑。大殿前側為明代碑廊,鑲嵌有嶽飛書寫的前後《出師表》石刻。祠後部分建築主要有諸葛草廬、野雲庵、古柏亭、半月台、甯遠樓等。諸葛草廬,亦稱諸葛庵,是武侯祠最主要的景觀。

走過大拜殿便是卧龍潭。卧龍潭位于山門左北側,以仙人橋為界分為上下兩潭。這裡據說是諸葛亮躬耕隴畝、洗滌乘涼之處。潭後是小虹橋,過小虹橋可以來到三顧堂。三顧堂是劉備三顧茅廬時與諸葛亮對話的紀念性建築,初建于清康熙五十一年,鹹豐年間知府顧嘉蘅重建。匾額為康熙年間知府羅景所書。三顧堂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由木架與磚牆組合,古樸素雅,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殿内有劉備、諸葛亮對話的塑像,二人分賓主而坐,書童侍立側旁,再現了備亮一番縱論天下的情景。

與三顧堂相對,卧龍潭東,一垅土崗橫卧潭東側,崗嶺林木茂密,郁郁蔥蔥,“澹甯讀書台”掩映其中。傳說諸葛亮經常在此讀書,書台為單檐歇山頂,面闊一間,進深一間,前出月台,環境幽靜,給人以淡泊甯靜之感。“書台夕照”為龍崗勝景,由此西望武侯祠,視野開闊,亭台樓殿掩映于叢林樹石潭水間。正如明陳洪谟詩贊:“半畝青松巢水鶴,一簾斜日貫晴虹。”

“澹甯”書台北側崗埠之下,是一組古樸典雅的建築——卧龍書院,也稱“諸葛書院”。諸葛亮足智多謀,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貞精神,曆代敬仰,故,建此書院以利教化。

時值三伏,酷熱難耐,但飄飄灑灑的雨絲卻從頭到腳澆了個淋漓酣暢。當一陣微風徐徐吹來時,望着層巒疊嶂的巍巍青山,忽覺一股涼意,萬千思緒……我不禁再次想起了諸葛亮,想起了《三國演義》的開篇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臨别武侯祠,忽然有旁觀了一個王朝興衰曆史的感覺。諸葛亮雖有蓋世之才,可好似天妒英才,他積勞成疾,因病早逝。正如詩言,“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南陽,是諸葛亮成長的地方;草廬,是劉備、諸葛亮君臣三顧相見的場所。它沒有色彩缤紛的雕梁畫棟,也沒有氣勢恢宏的壁畫浮雕,然而,這簡陋的草屋,卻造就了一代運籌帷幄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縱觀中國古代曆史,為将為相之人多矣,而布衣躬耕,受三顧而起,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者,當首推諸葛武侯。南陽諸葛草廬,因“三顧”聞名于世,彪炳史冊,流芳千古!武侯祠,曆盡滄桑飽經風霜,仍在默默地靜候着慕名而來的川流不息的遊客……1萬古雲霄匾額。

2關公與張飛。

3徐庶薦賢。

4門額。

5卧龍潭。

6大門。

7小巷。

8南陽府衙大院。

南陽府衙

保存完整的府級官署衙門

從武侯祠出來一路向東來到鴻德步行街,可以看到繁華的步行街上,有一處古老的建築。它坐落在現代化高樓之間顯得十分引人注目,這就是南陽府衙。

來到南陽府衙,偶遇門前一位白須飄垂的老者,正在講述他從他爺爺那裡聽來的民國時府衙的盛景:那時的府衙大院很像是一座城堡,站在府衙高處俯瞰,青色的屋脊如水浪一樣相連、數不勝數;走進院子,重漆彩繪的廊柱、屋檐光芒四射,耀人眼目;執刀肅立守護的軍士們令人望而生畏;巨大的升堂鼓讓人頓生怯意;曲折回環的院落通道使人如入迷宮……也許是神的保佑,南陽知府衙門在抗日戰争中未遭根本性破壞,主體建築都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執行燒光政策的日軍當年攻陷南陽城後,也未敢縱火焚燒。

老人的講述讓我對這百年的知府衙門有了初步的了解。進入府衙大門後,迎面看到的是一塊巨大的照壁,照壁後東側的召父坊和西側的杜母坊已經毀掉。沿府衙中軸線上的甬道前行是儀門。古時候,此門平時不啟,隻逢府治喜慶大典、皇帝臨幸、宣讀诏旨或舉行重大祭祀禮儀時,才鳴禮炮開啟。繼續往前走來到府衙大堂,這裡是當年知府開讀诏旨、接見官吏、舉行隆重儀式的地方。當年堂中設公案,上置文房四寶,兩側陳列“肅靜”“回避”牌及鑼、鼓儀仗等。看到這些陳設,耳邊就會回響起極具威懾力的“威武”之聲。我對于古代衙門的印象,基本上都來自影視劇,這回實地見識一下,的确大開眼界。曆朝曆代的官衙,似乎都少不了“明鏡高懸”這塊匾;大堂正中屏風繪有山水朝陽圖——山正、水清、日明,象征清正廉明,與上懸匾額“明鏡高懸”異曲同工,意即告訴百姓本知府辦案廉明、公正……所有這些,無非衙署設施的套路,究竟有多少名副其實,隻有老天知道。出了大堂後門是寅恭門。寅恭門是單檐硬山頂建築,寅恭表示恭敬之意。

進寅恭門繼續前行是二堂,又稱“思補堂”。思,考慮;補,補助。思補堂,有深思熟慮助其不足之意,是府衙長官處理公務的地方。由二堂再前行,即是内宅大門,也叫暖閣。此門因旁邊建了一座現代居民樓房而損壞嚴重,隻剩下了中間一小部分。不過僅從這剩下的朱漆剝落的部分看去,也仍然覺得别緻優雅,可以想象當年十分華麗的程度。由此門入内,可見當年知府眷屬所住的左偏院。右側過去有一個花亭,過花亭穿再過已廢棄的内宅大門前行,便是三堂。三堂舊稱退廳,是知府大人處理内務的地方。三堂與知府眷屬住的房子全有走廊相連。該堂當年的花格木前牆如今被更換成了磚牆,并安上了玻璃窗戶,讓整個府衙煥然一新。在三堂門口,高高懸挂着一條木魚——東漢南陽太守羊續“懸魚拒賄”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當時,衙門送禮之風很盛,羊續對此極為反感。出任南陽太守後,他決心狠刹此風。郡丞給羊續送來一條南陽特産的白河鯉魚。羊續拒收,推讓再三,郡丞執意要太守收下,扭頭就走。郡丞走後,羊續将這條大鯉魚挂在堂外内宅門的大梁之上,經風吹日曬,成為魚幹。後來,這位郡丞又送來一條更大的白河鯉魚。羊續把他拉到内宅門外,指着大梁上懸挂的魚幹說:“你上次送的魚還挂着,已經成了魚幹,請你一起都拿回去吧!”郡丞甚感羞愧,隻好悄悄地把魚取走。

南陽知府衙門布局嚴謹、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是秦始皇設置郡縣制以來,留下的一座完整的郡級實物标本。現存建築就是一曆史檔案館。它既是南陽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又具有較高的曆史、文化、科學研究和建築藝術的價值。1燕思堂。

2府衙後廳。

3渾天儀模型和《東京賦》。張衡博物館

精儀揭天地科聖著千秋

從南陽府衙出來,乘車前往市郊石橋鎮去參觀張衡博物館。這裡是我國東漢科學家張衡的出生地和長眠地。也許是距市區較遠的原因,參觀張衡博物館的時候遊客并不是很多。

博物館門前雄渾的漢阙和樸拙的仿漢建築顯得端莊大方。步入景區大門,中軸甬道兩側翁仲、石獸對立,右邊花園裡安放着渾天儀模型,基座石碑上刻有張衡的《東京賦》;左邊花園裡安放着地動儀模型,基座石碑上刻有張衡的《西京賦》;東西碑廊,分别刻有“舉世矚目的中國科學家”和“影響世界的外國科學家”的畫像和簡介。甬道的北端享堂上,兩副楹聯高度評價張衡對世界的影響,分别為“胸懷宇宙君先覺世猶未覺,步涉星河世未登君已先登”;“渾天地動驚寰宇,名賦妙詞譽九州”。

享堂後邊就是張衡墓園。墓園前兩處明、清石碑加蓋了碑樓,碑樓後一道月亮門通向張衡墓,其墓碑上書“漢尚書張公墓”。在靜穆莊嚴的氛圍中,我從右至左緩緩繞墓一周,以表達對先賢張衡崇敬的心情。張衡的墓園在後世的《水經注》等文獻中有記載:“凡來宛(南陽)的遊客文人無不策馬驅車,到此訪古尋幽,憑吊拜谒。”唐朝的駱賓王路過張衡墓,曾寫下“日落豐碑暗,風來古木吟”的句子,可見當時張衡墓園古木參天,頗具規模。但與相距不遠的卧龍崗諸葛廬的千秋盛名相比,在張衡墓園留下紀念性文字的古人極為有限。千餘年歲月中,雖然也有一些地方上的有識之士,多次對張衡墓進行修葺,但風雨滄桑,兵燹匪亂,使這座墓園日漸荒蕪。到民國年間,張衡墓雜草叢生,荊棘遍地,唯有一丘荒冢和兩通苔藓覆蓋、字迹模糊的石碑,甚是蕭瑟寂寥。祭奠完張衡,再回到前面的展廳,看着博物館内對張衡的介紹,讓我對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張衡16歲就開始了遊學生涯,随後在洛陽以“旁聽生”的身份“觀太學”,時間長達6年。在太學“旁聽”的第二年,張衡寫下了《七辯》。離開太學時,他已經“通五經,貫六藝”,成為一個博學的青年才俊。23歲的張衡接受了南陽郡太守鮑德之請,離開太學,擔任南陽主簿。在主簿任上,張衡協助鮑德,促進了南陽經濟、文化的繁榮。工作之餘,張衡開始創作《二京賦》,他“精思傅會,十年乃成”。這兩篇漢賦内容豐富,詞藻典麗,議論縱橫,一朝寫就,天下争誦,為張衡赢得了巨大的名望。

“夫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也。”這句千古名言并不是李世民的原創,而是張衡在《東京賦》中寫下的。正當張衡聲名如日中天的時候,他卻突然“轉身”,迷上了楊雄的《太玄經》。于是,他放棄本職工作,擱下文學創作,在南陽老家閉門不出,精心鑽研。“緻思于天文、陰陽、曆算”。大約3年後,他已經頗有成就。漢安帝派“公車”來到西鄂縣,征召張衡前去京城洛陽。數年後,他被提拔為太史令。在太史令的工作崗位上,張衡很快表現出非凡的科學創造才能。

經過長期不懈地研究,張衡制成震古爍今的地動儀。這是世界上第一台觀測地震的儀器。如今博物館内還有地動儀的複制品,它由青銅制造而成,形狀像個大酒壇,直徑八尺,上有隆起的銅蓋,通體裝飾篆文和山、龜、鳥、獸等精美圖案。如果某一方向發生地震,地動儀就會感受震波,那個方向的龍就吐出銅丸,落入蟾蜍嘴中。據史書記載,張衡的地動儀頗為靈敏。公元138年的一天,洛陽城内誰也沒有感到地震的時候,一條面向西北的龍頭卻忽然吐出銅丸。當時沒有人相信他,數日之後,傳來隴西地震的消息,大家才相信了張衡。

如今,在享堂台階下邊有一個“兩星一山”的模型和一段文字介紹:1970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張衡山”;1977年将太陽系中編号為“1802”的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2003年,将太陽系中編号為“9092”的小行星命名為“南陽星”。這些命名都具有國際性和永久性,是崇高的國際榮譽。難怪南陽民間有句“戲言”:張衡的影響,在國際比在中國大,在中國比在河南大,在河南比在南陽大。

張衡身處宦海數十年,幾乎一直擔任太史令等技術職務。“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張衡因長期沒有升官而被人嘲諷。面對不無嘲諷的勸告,張衡顯得很超脫:“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他不慕當世,平淡從容,從無急功近利的狂熱。能如此超越,或許正是因為他的心思和目光隻專注于奧妙的玄理和廣闊的自然。正如他自己所說:“苟縱心于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如今,能夠像張衡這樣超脫的,能有幾人?這正是我們要向張衡學習的地方,也是我們拜谒張衡墓的最大收獲。4張衡博物館大門。

5享堂。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