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吳鵬TextbyWuPeng
近年以來,河北省有大批的影友緻力于研究、拍攝、制作傳統黑白攝影作品。筆者接觸、了解有限,僅知道以冀中石家莊為中心活躍着河北省黑白攝影藝術學會,屬下會員比較多;在冀東唐山和河北西北部的張家口也有許多專注于黑白膠片攝影的攝影家。河北省黑白攝影藝術學會群體拍攝、制作的“河北工業”(第一季、第二季)作品已經連續兩年在平遙攝影節上展出,其銀鹽工藝的黑白照片所呈現的專業品質深獲同道好評。在唐山,恪守傳統工藝的黑白攝影家當中有一個“鹽邦”群體,其命名有兩層含義,一則喻意戰國時唐山已經享有“魚鹽之饒”,并且迄今擁有亞洲最大的鹽場;二則取意于傳統感光材料主角“鹵化銀乳劑”的簡稱—銀鹽。看來“鹽邦”群體自己認可的名分與意象不遑多讓“道可道、名可名”了。
2014年初,“鹽邦”群體舉辦了他們的第一個傳統黑白攝影作品展—《1889百年工業攝影展》,“鹽邦”群體的攝影意象大體上是以曆史縱向的眼光觀察被淘汰或換代的工業遺存;随後不久他們又舉辦了《廣西巴馬之行攝影展》,展出他們在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巴馬長壽村拍攝的傳統黑白攝影作品,其意象是以縱橫交互的思維方式考察巴馬的人文地理。得益于張左、宋建民的介紹,筆者有機會看了他們這批作品。觀感上,張左指導制作的這些照片是高品質專業水準的。
伴随工業發展一路走來的傳統膠片攝影早有了一百七八十年的經驗積澱,不但在技術上足夠成熟,而且在攝影的文化樣貌與思維方式上也明晰了自身的特征與邊際。數字攝影的機背屏幕取景與即時回放呈現這一方式,使得數字攝影與膠片攝影在人機交互關系上有了分野。近年來數字攝影的發展無疑十分迅猛,然而,頻頻以數百萬級像素或自動對焦速度、連拍張數的提升為産品升級換代的模式也足令冷靜的攝影者感到莫名的焦躁。一般而言,事物的發生與演進也會有反向變化。幾種因素的碰撞與孕育,愛好傳統膠片攝影的影友竟然日漸增多起來。
在中國,發源于象形文字的漢字天生具有“生像”的邏輯。比如漢字六書中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不難産生圖像的聯想。所以,經過漢字、漢語的思維,像“黑、白、灰”以及“亮調、暗調”、“趾部、肩部”等對應于技術規範與工藝的術語,移到膠片攝影中就具有擺脫不掉的“生像”意味。同樣的階調,黑白膠片比較易于語言描述;數字影像不太易于語言描述,因為數字影像要用0—255的數值來對應影調,描述起來不會輕松。用漢語構建思維基礎的中國人進行膠片攝影,在看見—想到—表現—呈現于客體的過程中,從視知覺到思維生像或許可以借用佛家的話語“無分别心”來概括。
有幸看到過“鹽邦”群體拍攝巴馬長壽村的底片,裡面也有一些市場社會衆生相的圖像。例如,有許多外地人攜家帶口到巴馬住下祈求長壽,從四面八方駕車來打水等等,都是凡俗之輩在祈求沾光長壽。但這樣的令人糾結的鏡頭在他們的展覽中卻一張也沒有出現。“鹽邦”人範志學對此的解釋是,他們展覽隻想表現巴馬本來的真實與美好,以及巴馬人的質樸善良。
漢代楊雄說:“言,心聲也;書,心畫也。”對此可以這樣理解,話語言說,出于人的心聲,是思想發出的聲響;書中的文字,是心所思考的圖畫。比較于數字攝影,人們使用膠片或許會拍得少一些、慢一些,但不會忘記思考攝影的意義。也許鹽幫群體的選擇與思考正如《詩經》雲:“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彜,好是懿德。”大意是說,上天養活了懂得秉持天道、規則的人們,就該喜好如此美德。以同樣美好的道德情操看待巴馬的人民,這也是“鹽邦”群體的攝影作品的意願與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