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首款上市銷售的中畫幅無反相機,大家關心的無非就是下面幾個問題:操控和使用體驗怎麼樣?畫質究竟怎麼樣,能否完美超越135全畫幅的諸多機型?轉接135全畫幅鏡頭是否有實用價值?
不過很遺憾,由于我們借用樣機的時間隻有短短三天,對于操控和轉接無法做出全面的回答,僅就這幾天的點滴體驗來談談。
操控和體驗方面:整機的操作邏輯和富士APS-C微單是比較相似的(更傾向于X-T20,因為加入了觸摸屏),但使用EVF的時候無法用觸摸屏來選擇焦點。不過好在有對焦點選擇撥杆,選擇對焦點依然非常方便;整機握持感類似于135畫幅單反,無論是重量還是體積,但由于電池倉一反常态的設置在了機身左邊,機身右邊整個就是一空手柄,初一上手會感覺配重失衡;建議搭配UHS-IISD卡,用UHS-ISD的時候寫入真的慢。好在寫入的時候并不耽誤做其他的事情;屏幕精細度很好,色彩也很毒;相比之下EVF感覺不如X-T2的好,稍有遺憾。
135全畫幅鏡頭轉接像場測試:由于時間緊迫就試了下面這幾個頭:
蔡司Otus55mmf/1.4—完美無黑邊;
尼康50mmf/1.8G—有大暗角;
佳能85mmf/1.2L—有暗角;
尼康14-24/2.8—超過20mm焦距有暗角,20mm以内焦距有黑圈;
适馬24mmf/1.4ART—有黑圈;
佳能24/3.5移軸—完美;
尼康60/2.8微距—近距離對焦有大暗角。
對于GFX50S的畫質,這是收到樣機之後的重點測試内容。既然問的是畫質,我們就先抛開使用體驗、樣片效果、直出色彩之類雜七雜八的東西,就單純的說畫質。對于一台相機的畫質來說,關鍵點無非就是老三樣:解析力、高感光度表現、寬容度。既然是中畫幅,我們還是采取類似之前測試飛思IQ3100MP的模式,針對這三項直接去跟135全畫幅中每項的單項第一去比,所以實際上這個測試包括三部分:
1、解析力測試—GFX50S+富士63mmf/2.8VSEOS5DsR+Otus55mmf/1.4
2、寬容度測試—GFX50SVS尼康D810
3、高ISO畫質測試—GFX50SVS尼康D5。考慮到D5像素實在是太低,另外加入GFX50SVS索尼A7R2的測試。
GF63mmF2.8RWR,63mm,f/2.8,1/267秒,ISO800Gyeonlee攝解析力測試
我們把兩台相機的鏡頭光圈都設為f/5.6(這個數值基本上就是最佳光圈了,不會差太遠),測量中心部位的MTF50解析力,結果如下:
不知道是因為富士這個鏡頭的中心素質不如蔡司Otus,還是因為GFX50S沒去低通,抑或兩者都有之,同樣5000萬像素的情況下實際解析力是落後于5DSR的。雖然落後的幅度不大,隻有2.8%,但基本上看不出來,可以認定二者的極限解析力屬同一水平。對于實景台實拍片的查看也是如此,基本看不出有什麼差距:
不過雖然解析力基本相同,但是畢竟GFX50S帶着低通,二者還是有一個小小的區别:5DSR這套系統的奈奎斯特頻率是5677.4LW/PH,GFX50S這套的是6175.9LW/PH。知道奈奎斯特頻率物理意義的同學應該都明白這意味着什麼—在解析力近似的前提下,GFX50S+63/2.8相比5DSR+Otus55有着更少的摩爾紋和僞色彩。實際上在上圖中紙币花紋的細節部分,這個已經有了一定的體現。所以在解析力測試之後我們有這麼個結論—極限解析力方面,GFX50S基本相當于一台更不容易出現摩爾紋的5DSR。
寬容度測試
首先來看一下這台機器的長曝/短曝動态範圍,這是個在相同的其他條件下可以定性判斷寬容度的指标。
從這兩張動态範圍對比圖來看,GFX50S的傳感器真正原生ISO隻到1600(不過這也不怪富士,飛思的後背也是這麼個情況,包括IQ3100MP也是隻到3200,怪也隻怪索尼半導體太雞賊);不過現在的新架構傳感器通過數字增益實現高ISO,如果處理得好,本身也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問題,這裡就忽略1600後面的數值好了。
下面是真正有參考意義的寬容度測試,鑒于選用這個級别機器的人對畫質的要求應該是比較高的,我們直接來看40dB參考信噪比,兩台機器的基準ISO(D810:64,GFX50S:100)下的暗部有效像素測試.可能跟很多人想得不一樣的是,相比于最強135寬容度,44×33(或者叫645殘幅)的寬容度并沒有什麼提升,基本還在同一水平。其實原因也很簡單,44×33相比36×24,提升的面積是68%,但是ISO的差距—100和64,對應的總能量值是100/64=56.25%,其實相差無幾。再加上相比來說D810的底噪低,獲得這個基本一樣的成績并不意外。所以在寬容度測試之後我們有這麼個結論—大光比風光攝影方面,GFX50S基本相當于一台5000萬像素的D810。
高感光度測試
還是先看一下與D5的平場有效像素對比,對比的ISO範圍是100-12800。根據選擇這種機器的人對畫質的要求,參考值同樣定在40dB。
雖然說APS-C高感賽全幅這種事有點扯淡,但是全幅高感賽中幅(CMOS)這種事卻是的的确确發生了……GFX50S的高感實際可用值和D5基本是一樣的。IMX161這個傳感器是2013年的東西,跟2016年的新底(還是專為高ISO優化的新底)比起來略顯力有不逮也是正常的。但是考慮到兩者像素差距足有1:2.5,實際上可比性并不大。我們再來看看GFX50SVSA7R2,畢竟是DxO上高感第一,不拿它來對比,感覺會讓人不信服。
GF32-64mmF4RLMWR,32mm,f/16,1/60秒,ISO100王永輝攝
GF63mmF2.8RWR,63mm,f/2.8,1/690秒,ISO125Gyeonlee攝
GFX50S跟A7R2的高感相比平均有個大概20%的優勢,也比不上它們的面積比(68%)差異大。所以在高感測試之後我們有這麼個結論—僅就相機的高感畫質而言,GFX50S基本相當于一台5000萬像素的D5。為什麼這裡說的是僅就相機的高感畫質?因為實際上系統的弱光攝影能力并不取決于相機的ISO表現,更多的取決于另一個參數—系統的等效光圈。
比如下面這組對比,都縮圖到同樣的像素數比弱光,實際拍攝使用的方法是,設定自動ISO、最低快門速度阈值為1/60s,各自鏡頭光圈全開進行拍攝APS-C與中畫幅的表現相差無幾。
GF63mmF2.8RWR,63mm,f/2.8,1/250秒,ISO800Gyeonlee攝
實際上不光弱光能力,虛化效果也是類似的。畢竟都換算成135全畫幅,44×33的63/2.8等效于135全畫幅的49/2.18,APS-C的35/1.4等效于135全畫幅的52.5/2.1,基本上就是同一個規格。從左圖中還可以看到,GFX50S由于大于1600的ISO全靠數字增益,傳感器的本底噪聲被一齊放大産生了一點點暗部偏紅的問題。而X-T2就沒有此種情況。注意看焦外的光斑,基本是一樣大的。
所以,我們給出的關于虛化和弱光性能對比的結論是:雖然中畫幅無反的底子大,但如果你是奔着底大能給你帶來更好的弱光夜拍性能和虛化能力的話,你是會失望的……還是再重複那個結論,如果你需要弱光性能和虛化能力,請購買135全畫幅。
最後一個很多人關心的問題:富士在中畫幅這塊有沒有繼續虛标ISO的惡習?轉接同一支Otus55,以D800和D800的DxOMeasurementISO作為參考值,計算GFX50S的真實ISO。
說起來差得不多了,尤其是低ISO。而且終于有了真正的原生ISO100了,可喜可賀。就是這每兩檔之間感光能力差異不是嚴格的一倍又是個什麼情況?應該是後期還有相關的數字調校。不過還是重申那個觀點,ISO真實值并不影響你拍照,就算它标10000,實際隻有100,也不影響(除非你外接測光表或者多機M檔一起用,從不參考測光系統給出的曝光),所以,這部分看看就好,沒必要大做文章。
GF32-64mmF4RLMWR,54.6mm,f/11,1/450秒,ISO100王永輝攝
GF120mmF4RLMOISWR,120mm,f/6.4,1/1250秒,ISO500王永輝攝
小結
富士GFX50S在畫質方面雖然沒有全面吊打135全畫幅諸機,但是它做到了同時具備D5的高感、5DSR的解析力和D810的寬容度。
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其實性價比很高—畢竟D5(40000元)+5DSR(16000元)+D810(15000元)的價格,都足夠買個GFX50S的套機了,而且比這三台機器綁一塊兒要便攜,更何況就算你有三台全幅,你也沒法一起使用,更别說把它們的優點糅合到一起了。
但是弱勢也是非常明顯的—中畫幅系統目前的鏡頭組件還是以高解析、低規格的套路為主,短時間内135全畫幅在等效光圈上的優勢無法撼動。目前情況如此,如果你對這兩塊有需求,還是應該考慮135全畫幅的機器。不過也不是完全無解,如果你不需要自動功能,轉接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案—很多135畫幅的大光定鏡頭,像場湊合給GFX50S用也是沒問題的,比如85/1.2LII(轉接之後等效66.3/0.93),Otus55(等效42.9/1.09)等等。如果以後哪家廠商會做佳能的自動轉接環(單反頭裡就佳能用了很長時間的全電子卡口)的話,可以說是又一次實現了虛化與弱光極限的躍進,而且似乎聽說已經有人在開發了,還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