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攝影師之思

攝影師之思

時間:2024-10-31 07:40:12

這是一幅賞心悅目且可圈可點的照片,充滿溫情與懷舊感。但這并不是我要談論的。這幅照片照片背後的故事比照片本身更加有趣。

幾年前,我應邀作為評審參加一個藝術攝影比賽的評選活動,在那次評選中我浏覽了大約3000張照片,并最終提名吉米·威廉姆斯的一件拍攝爵士樂演奏者的作品為獲獎作品。說實話,在那之前我對他毫無了解,盡管那時他已經是商業攝影圈中頗有名望的攝影師了。但這次評獎還不是故事的重點,在那之後,我饒有興緻地去翻看他的個人網站,在他的作品集中,我又發現了這個《托斯卡納》系列,與我之前見到的他的獲獎作品截然不同,這個系列精緻而甜蜜,卻也别有一番精彩。我立刻決定請他把這系列作品發表在《照片》(LensWork)雜志上。

至此,我們看到這位攝影師的可貴之處,他不囿于在一個領域獲得的既有成就,積極參與不同類型的攝影競賽,在獲獎之後,又不止步于已經成功獲得認可的風格樣式,反而選擇突破,嘗試可以為他赢得新觀衆的不同風格類型。我欣賞這種不斷生産、不斷創造的攝影師,他渴求更多的觀衆,而我們所有的觀衆亦是他的創造的受益者。聖地亞哥:兩個世界的聖人攝影:瓊·梅耶(©JoanMyers)攝影即瞬間,瓊·梅耶的這件作品是這句話的完美注腳。讓我們想象一下,這個瞬間裡的任何一個細節發生變化的話,會怎樣?如果這隻貓那時沒有打算趴下,或者根本沒有出現在那兒;如果老人坐着的那把椅子投下的陰影角度不同,或者沒有剛好留在房子的陰影之外;如果坐着的老奶奶沒有恰巧看向我們,如果她對面的兩把空椅子上是她的朋友們正在與她聊天;如果這條街上還有其他行人;如果遠處的那條狗沒有剛好出現在那個位置上;如果那一刻的光線沒有這麼銳利。如果一切以上的“如果”發生,或許攝影師還是能夠拍到好照片,但絕不會是這“這張”照片。很少有評論人會說“一幅照片的價值就僅僅在于這個瞬間”,但是我認為,捕捉瞬間本身就是攝影的核心價值。

這張照片還有一個值得玩味之處,乍看之下,這好像是一幅老照片,拍攝的是距今頗有一段距離的曆史場景。然而,當你注意到畫面左下的水泥攪拌器和右側正要駛入道路的汽車,才恍然發覺,這是一個當下時代中的瞬間。這又一次證明了攝影的魅力所在,捕捉住瞬間的倏忽一刻,反而需要我們長時間的觀看與欣賞才能夠釋放出其魅力、揭示出其價值。古巴:公墓攝影:蘇珊·S·班克(©SusanS.Bank)一位醫生和他的病人,裸露着闆材的牆面,一頭驢,一張床,一個床頭闆還有其上擺放着的幾捆不明物體。等等……一頭驢?

我無數次地觀看和揣摩這件作品,但仍然難以參透攝影師要表達的意圖,但是,這正是這幅作品對我有着巨大吸引力的原因之一。我猜想:或許這是一幅關于“瞬間”的作品?又或者醫生和病人的兩雙手呼應的姿态具有某種象征性而可以成為觀者破題的關鍵?又或者果真是這頭驢子,它的眼神中透露出對病人的一絲悲憫?或是醫生的目光與這頭驢子的目光産生了交彙?如一層層地剝洋蔥般,我不斷向這幅照片提問題。

攝影往往被視為反映真實的媒介:鏡頭朝向現實世界,膠片是現實的承載物,真實的細節從而得到保存。所以,當一幅攝影作品在我們眼前和腦中畫出問号時,其背後的關鍵作用者就不再是照相機,而是攝影師了。這也是為什麼相較于那些提供答案的照片,我更偏愛這些提供問題的照片。同樣,作為觀者,向照片提問亦是最重要的觀看和欣賞方法。從我開始學習攝影的那天起,一些問題就始終萦繞在我的腦海。為什麼愛德華·韋斯頓(EdwardWeston)選擇拍攝青椒?為什麼拍攝了30個青椒?為什麼選擇了這一些青椒?

當一幅照片将所有的答案都和盤托出的時候,觀者将不會駐足于前,凝視并思索,但當照片中的問題太多的時候,又會讓觀者迷失無措。在這幅作品中,蘇珊·S·班克成功的在提供問題和提供解決問題的線索中找到了微妙的平衡點。時間碎片攝影:瑞傑(©Ryuijie)這又是一幅不那麼容易讀懂的作品,你或許認為這是一片樹葉,或者是一隻蝙蝠,還有可能是某種海洋生物?對我而言,它代表的則是飛翔。

這件作品屬于一個名為《時間碎片》的系列,坦白講,我很喜歡這個題目,但确實不太明白這件作品和這個題目之間的關系。這是藝術作品與觀衆之間存在的一種有趣關系:即觀衆不一定總能領會到攝影師的創作意圖。在看到作品的那一瞬間,作為觀者的我就已經被深深吸引了,并在我腦海中将這件作品與飛翔聯系起來,但是,如果瑞傑說他的創作與飛翔沒有一丁點關系,我也完全不會感到訝異和失落。誤讀與錯位,是創作者與觀看者之間的宿命。作為一個攝影評論人,我的職責所在是盡可能地揣摩與解讀攝影師的創作意圖,但是作為攝影師,也要具備自己的作品會随時被賦予新含義的覺悟。這也提示攝影師,如果你想要給觀衆一個開放的想象空間,那麼盡可以給作品冠以語言含混的标題,但是,如果你希望給觀衆留下一個進入作品的路标,那麼審慎地編寫作品标題和作品陳述也是一項重要的工作。曼陀羅花攝影:大衛·J·布克班德(©DavidJ.Bookbinder)我們生活在Photoshop時代,對于那些PS出來的雙邊對稱、漂浮的石頭和樹木,早就感到厭倦了。在看到大衛·J·布克班德這件對稱的漂浮花朵作品時,我們很容易就把它也視為那種作品,我們會忽視在這件作品的背後是一個長達2500年的傳說—古代文明中的曼陀羅花。

以曼陀羅花為題材的繪畫往往被用于冥想,象征着生命的輪回,布克班德本人是冥想的實踐者,他熟悉且了解曼陀羅花的文化寓意。他意圖借助Photoshop這種可以創造出“真實”的現代技術,利用拼接真實花朵局部的手段,把古老傳說和繪畫中的曼陀羅花複原為具有生命感的“真實”花朵,讓“古老重煥生機”。是的,利用新技術的一種好方式就是向曆史學習,借用傳統的視覺、文化資源,融合新的技術與舊的美學。技術是工具,工具如果不服務于藝術創作的目的,就僅僅是工具。

我還視布克班德的曼陀羅花為一個隐喻,它恰如我們的思維和思維的過程,從微處起始,不斷疊加、覆蓋,并力圖組織起這些思想的碎片,最終成型。布克班德的曼陀羅創作已經持續了七年,在七年中,他不斷嘗試用不同手法和形式去探索這個迷人的圖案。這也給其他攝影師以啟示:去找到一個富有空間和潛力的母題—比如,可塑性。

責任編輯/楊夢嬌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