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非洲鏡像——當代中國攝影家在非洲

非洲鏡像——當代中國攝影家在非洲

時間:2024-10-31 07:35:38

火烈鳥,肯尼亞,2012年。王新妹攝九月北京,秋色宜人、天朗氣清,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勝利召開。在國際形勢深刻複雜變化的背景下,中非領導人再次聚首,共商中非友好合作大計,規劃新時代中非合作藍圖。中國與非洲雖遠隔重洋,但友好交往卻源遠流長。早在漢朝“絲綢之路”開辟後,中非商貿往來就不曾間斷;明代中非開始政治互訪,著名航海家鄭和幾次率領船隊,代表大明王朝訪問了現今索馬裡和肯尼亞一帶的東非港口。好幾個非洲國家也曾先後派使者到中國訪問。晚清民國,特别是新中國以來,中國全力支持非洲各國人民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獨立的正義鬥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更加積極關注和支持非洲和平與發展問題,支持非洲國家成立非洲聯盟和實施“非洲發展新夥伴計劃”;中國人民在并不富裕的情況下,努力幫助非洲國家興建工廠、農場、水利、能源、交通、電信和文教衛生等各類經濟和社會基礎設施,被非洲人民譽為“自由之路”的坦贊鐵路(1970-1976年)和中國政府免費援建的非盟總部大廈(2008-2011年)是中國最大的援非工程。自1963年向阿爾及利亞派出第一支醫療隊以來,中國已向非洲43個國家派遣了醫務工作者。長期以來,中國政府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派駐援非工作團隊,幫助非洲國家建設了800個成套項目,其範圍涉及農場、工廠、醫院、學校、電站、政府辦公大樓、體育場、鐵路等基礎設施。同時,非洲國家與中國在國際事務上密切合作。在恢複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支持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和申辦奧運會等重大問題上,非洲絕大多數國家都給予中國有力的支持。然而,在一些人眼裡,中國大力發展與非洲的關系,就是延續歐洲列強往日掠奪侵略非洲的道路,還被冠以“新殖民主義”的稱号。但是,現在的非洲已不是往日積貧積弱的非洲,中非關系的發展不是強力掠奪,也不是同情施舍,而是雙方出于共同發展的需要。新中國70年來與非洲交往的曆史說明:“中非是全天候的好朋友,是真誠合作的好夥伴,是情同手足的好兄弟”。新時期,随着習近平主席多次訪問非洲,稱贊非洲是“希望的大陸”;主張“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推動進一步深化中非政治互信、發展互助、理念互鑒,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

在中非世代友好、當代合作共赢的時代背景下,攝影作為當代非洲社會、政治、經濟、藝術和文化的表征性媒介和支配性媒介,是我們在新時期認知和研究非洲,摒棄西方傳統與當代非洲觀念中的狹隘見解(非洲悲觀主義、非洲地域主義、黑非洲),尋求在更高水平上實現中非合作共赢、共同發展的重要工具和關鍵參考。一方面,我們借助非洲攝影家認知了解非洲人的非洲;借助歐美攝影家了解西方人眼中“他者”的非洲;另一方面,中國攝影家走進非洲。他們多數是自費前往的,也有官方組織的攝影采風和展覽活動,主要聚焦當代非洲的自然地理、人文生态和社會變遷。行走非洲大地,用鏡頭記錄和表征非洲,并開展人類學田野,考古學調查,以及其他人文調研和交流活動。

一、自然地理奇觀

從自然地理角度,非洲大陸地域面積世界第二,擁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和地理風貌,同時完好地保留了生物多樣性,但一直不為人所知曉。直到有一天,亨利·莫頓·史丹利(HenryMortonStanley)、戴維·列維斯通(DavidLivingstone)等探險者們在一次偉大而難忘的旅行中發現了“黑非洲”(BlackContinent)。它的自然環境對比鮮明:這裡有世界上最大、最貧瘠的撒哈拉沙漠和卡拉哈裡沙漠,也有無邊的湖泊和雨林。雨林遍布了世界上最神奇的流域,這其中包括神秘而又鮮為人知的剛果河。1890年,年輕的英國著名小說家約瑟夫·康拉德(JosephConrad)就是沿着這條神奇的剛果河溯流而上,并以此為素材創作了《黑暗之心》。如果說康拉德的精神之旅為世人提供了非洲浪漫想象的傳奇文本,那麼,今天絕大多數中國人則借助于影視圖像等攝影影像認知非洲,剛剛富裕起來的中國人更癡迷于非洲大陸壯麗的風光、成群的野生動物、一望無際的地平線和熱帶草原上滿是星鬥的夜空。

新世紀開始,就不斷有中國攝影家和攝影團隊到訪非洲。東非地區特别是肯尼亞,因是非洲野生動物遷徙必經的艱險之地而成為他們的首選。2002年開始,曾任《中國攝影》雜志編輯部主任的吳常雲同很多攝影朋友組團造訪肯尼亞,拍攝野生動物,成功地抓住了非洲動物生存中難得的瞬間。照片精彩紛呈,令人過目難忘,從而使人向往非洲大陸的原始野性和自然奇觀。1

同年,許益民随中國攝影家代表團赴肯尼亞野生動物保護區進行攝影考察活動。他拍攝的納庫魯湖火烈鳥安營、角馬遷徙等野生動物活動,喚醒了民衆保護野生動物的生命良知2。因為商業的成功,“好攝之徒”羅紅得以有能力第一個航拍非洲壯闊的自然景觀,并在聯合國總部舉辦影展。2003年,他去了肯尼亞的納庫魯湖國家公園,驚歎于翔集在納庫魯湖上的百萬隻粉紅色火烈鳥。從此,他癡魔般的趟趟奔赴非洲,曆盡艱辛,向那兒的永恒主題—美麗自然和野生動物按動快門:乞力馬紮羅雪山下漫遊的象群,塞倫蓋蒂原野上洪流般的角馬,馬拉河裡的河馬和鳄魚,優雅穿行于馬薩伊馬拉稀樹草原上的長頸鹿,奔跑于濕地間的野牛群,徜徉在荒野中的犀牛、斑馬、羚羊,遮天蔽日的鳥群,等等,這些自然生命活動現象都轉化成散發着非洲洪荒大野魅力的攝影佳作。實業家北京市政協委員劉志成業餘酷愛攝影,2006-2008年間,他多次遠赴肯尼亞、納米比亞、博茨瓦納、津巴布韋等非洲國家,用手中的相機記錄這片神秘的土地。3在攝影家黃可華的鏡頭裡,非洲安谧祥和,水草豐美,是人類、動物、植物共同命運的家園,表達了他對非洲大地的美好祝福與祈願。我們從他出版的攝影集《印象非洲》(山東美術出版社2010年版)可以看出他不滿足于簡單地再現“眼中世界”,而是執着地呈現、表現出了藝術家的“心中世界”。夏富祥眷戀野生動物,他曾8次赴非洲拍攝,跟它們結下深深的情緣。攝影創作中他以天生睿智感悟到野生動物是可用眼神溝通情感的朋友,可用行為判斷善惡的生靈,大自然的靈性成為他攝影創作的源泉。《大美非洲》攝影作品集帶我們走進浩瀚的東非草原,揭開安博賽曆與馬塞瑪拉野生動物園神秘夢幻的面紗,一幅幅自然生态的影像記錄了生靈們奔馳狂野,定格了千百種野性的形态,讓人們走出物俗的藩籬與困擾,強烈地感受身臨博大草原上狂野的震撼。

浙江是攝影大省,經濟繁榮,美麗山村是培育攝影家的沃土,知名攝影家吳品禾、王新妹、蘇夏、陳俊傑等都曾遠赴非洲拍攝過野生動物和自然風光。海口市政府新聞辦蔣聚榮是借助公務拍攝非洲。2008年,他應邀和于雲天等8位攝影家深入到津巴布韋、贊比亞、博茨瓦納三國的城市和鄉村、國家公園以及文化遺迹進行攝影采風,并與當地藝術機構進行溝通和交流,增進中非攝影藝術的相互了解、加強中非人民間心靈溝通、鞏固發展中非友誼。2009年《走近非洲》攝影展在海口舉辦,展出涉及非洲都市與村莊、風景與人像、鳥類動物等作品145幅。唐三石利用遊學的機會考察非洲(肯尼亞和納米比亞的部分地區),出版攝影集《非洲!非洲》。唐的鏡頭對準了非洲壯美的自然景色、野性的動物,還有原始的土著部落和貧窮的難民窟。“80後”攝影師蔣曉維去非洲是因為CCTV-6和《國家地理》雜志。他用嶄新的視角拍攝出非洲不同的文明、不同的經濟社會、不同的風光,并希望嘗試一些新的領域。4

以上,筆者隻是在有限的資訊中爬梳出一些近20年來到訪非洲、拍攝自然地理和野生動物知名的當代中國攝影家。誠然,這些拍攝者僅是為數衆多赴非攝影家的一個縮影,随着中國經濟的持續向好,中非交流的深入展開,前往非洲拍攝自然景觀的攝影家還會越來越多。他們在去非洲感受自然界的鬼斧神工、野生動物的原始習性的同時,用鏡頭捕捉了那些壯美的永恒和珍貴的瞬間,把它們帶到中國,或是制作成相冊,或是放大張貼在居民的客廳裡,或是制作成巨幅燈箱、廣告牌懸挂在城市公共空間中,作為壯美自然與野性動物的視覺表達和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藝術表征。埃塞俄比亞之旅,2012年。黃凱攝10年“血腥鑽石”戰争過後,塞拉利昂的孩子們對外界充滿了好奇。梁子攝二、人文與社會紀實

不論是從曆史角度談論非洲社會,還是從政治地理角度談論不同國别區域,非洲大陸都是一個反差分明的世界:有些國家飽受貧窮、戰争、種族沖突和饑荒的摧殘,甚至還處在原始部落社會;有些國家則具有現代化的都市、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等同于歐洲的生活水平。

20世紀90年代末和新世紀初,陸續有中國攝影家抵達非洲,拍攝古老大陸的人文社會風貌。較早一批前往非洲拍攝的攝影師有柏雨果、梁子等。原西安電影制片廠攝影師柏雨果是較早前往非洲的攝影師之一。1996年起,柏雨果獨闖非洲三個月,他跨越了交通、語言、飲食起居等方面的障礙,把非洲部落風情濃縮在膠片中帶了回來。2000年,自由攝影師梁子抵達了非洲南部小國萊索托王國的首都馬塞盧。此後近10年間,她又接二連三地去了西非的塞拉利昂、東非的厄立特裡亞、中非的喀麥隆和中東非的布隆迪,5次深入非洲腹地。在遊客罕至的非洲原始部落,梁子和當地人吃住在一起,潛入他們的生活中。因此,比起風景攝影師,她的鏡頭記錄和捕捉到了神秘的非洲大陸人文生态更為原始的一面。她的作品集《我的原始部落》呈現的也絕非獵奇之旅,而是全然客觀地為讀者展現一個非洲異域的生活景觀。而對于非洲部落的離奇習俗,梁子也不知疲倦地探尋背後的文化心理。

馬鞍山市攝影家王武,2010年開始非洲攝影項目,曆時4年出版《天真的攝影家》作品集,3次踏入埃塞俄比亞,遊蕩于溝壑、荒原、叢林;混迹于部落、集市、教堂,以中國人的視角平靜觀看,忠實記錄。上海攝影家黃凱有着非凡的數碼後期能力,也有着厚重的相關從業經曆。因為王武的作品觸動,奔赴埃塞俄比亞拍攝原始部落(Karo)。他拍攝的唇盤族(Mursi)族人,該族部落婦女穿着原始服裝,在身上抹上色彩,嘴上裝着據說是為防劫色而作僞裝的大圓盤。

總體上,當代中國攝影家在非洲拍攝人文社會紀實照片,主要呈現如下幾個特征:(1)非洲部族的原始野性、黑人人種學特征、獨特而又野蠻落後的奇異習俗吸引着中國人,而這些曾經在影視小說中的情節如今被獵奇的攝影家鏡頭現場所抓拍。(2)生活在熱帶地區的黑人大多衣不蔽體,尤其黑人女性的裸露身體成為攝影愛好者們尋找裸露的身體和滿足色情想象的方便之途。(3)不能排除少數剛剛富裕起來的國人,通過拍攝窮困的非洲黑人,炫耀存在的優越感和内心固存的種族優勢。誠然,如果要從援助非洲發展、促進中非交流與合作共赢方面的視角來看,中國攝影家們在非洲的攝影還缺少人類學的田野工作,缺少考古學的調查,缺少語言學的溝通,缺少幫助非洲走向民主富強的有效方略,甚至還缺乏真誠平等的視角。

三、官方組織的非洲攝影活動

除了自費前往的中國攝影家,官方也多次組織赴非拍攝交流和展覽活動。

(一)中國知名攝影師赴非洲的拍攝活動。由文化部外聯局委托中國藝術攝影學會于2008年12月組派9位中國知名攝影家分4組赴埃塞俄比亞、盧旺達、塞内加爾、馬裡、貝甯、坦桑尼亞、馬拉維、加蓬、埃及9個非洲國家進行采風創作。這些攝影家有:《人民日報》李舸、新華社于志新、《中國日報》王文瀾、《中國青年報》賀延光、《北京晚報》張風、《中國之翼》李衛、中國藝術攝影學會劉雷和索亞倫,以及中央電視台裴斐。本次采風活動拍攝了一大批反映到訪非洲國家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觀、人文風情、曆史遺迹、社會發展及中非友好等多個方面的優秀作品。2009年,這些攝影家的作品在馬裡國家博物館舉辦《朋友·夥伴·兄弟—中國攝影家眼中的馬裡》攝影展。

(二)迎奧運:非洲攝影及展覽。在2008北京奧運即将到來之際,佳友在線攝影網、北京國際版權交易中心集結了于雲天、姜平、黃慶軍、劉志成、王小鵬、賈建兵、李瑾、付振義、張桦、甘彥國、劉雲志、肖吉地等12位攝影家深入南非、肯尼亞、贊比亞、津巴布韋、博茨瓦納、納米比亞等地拍攝,展出作品近100幅,通過他們的作品近距離接觸非洲,感受親切友好的非洲人民情懷,增進中非相互了解,促進中非友好關系。

(三)新華社非洲攝影培訓班。為擴大中國在非洲地區的傳播力,從2006年起,新華社先後在津巴布韋和肯尼亞多次舉辦新華社非洲攝影培訓班,為當地媒體攝影記者、政府官員講授攝影技術,培訓攝影人才,尤其是挖掘新聞攝影和服務新華社的攝影人才。培訓重點介紹新華社圖片發稿要求,以及新華社海外攝影雇員發展等情況。5

(四)非洲文化聚焦—河南與非洲友好交流攝影展。由文化部外聯局、河南省文化廳舉辦的“2012非洲文化聚焦—河南與非洲友好交流攝影展”在鄭州開幕。該展覽共展出攝影圖片400餘幅,時間跨度長、覆蓋範圍廣,全面回顧了改革開放以來河南與非洲友好交流的發展曆程和取得的豐碩成果,傳達了中非人民互助互愛的真摯友誼。河南省曾多次派遣衛生、教育、科技、商務、文化代表團遠赴非洲,開展醫療保健、工程建設、科技培訓、經貿合作、文藝展演等交流,足迹遍及非洲各地。河南的歌舞、雜技、少林功夫、民俗藝術等特色文化也走進非洲,獲得了高度認可。這次攝影展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河南援非、對非合作交流工作的一次總結和再出發。“非洲文化聚焦”是中非共同打造的文化交流品牌,從2010年起,逢雙年在中國舉辦“非洲文化聚焦”,逢單年在非洲舉辦“中國文化聚焦”,目前已成為中非間有規模、有深度、有影響的交流合作品牌項目。

(五)《非洲:你看我,我看你!》攝影展。2011年5月,主旨為後殖民時代的非洲攝影及其對非洲國家和海外非洲人産生全球化影響的《非洲:你看我,我看你!》攝影展在北京、拉各斯等世界各地巡展,在展示非洲攝影曆史的同時,再次刷新了人們對非洲社會的認識。展覽有助于中國與非洲交流關系的不斷深化,在中國人民與非洲人民的經濟交往迅速升溫的21世紀,同步提升中非彼此之間的文化認知。

以上,官方組織的非洲攝影采風和展覽活動旨在通過鏡頭和影展直面非洲,增進中非之間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擴大中非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為推進中非政治互信、發展互助、理念互鑒的外交策略提供鏡觀和解釋。這位女子遠遠地眺望喀布爾城。梁子攝

結語

總結上述自然地理奇觀、人文社會紀實以及官方組織的攝影采風和展覽活動三個部分的攝影實踐。盡管中國攝影家們被非洲壯麗的自然景觀和奇異而原始的人文社會生态所吸引,不遠萬裡遠赴非洲,用鏡頭記錄非洲,深入部族村落了解非洲,增進了國人對非洲的了解和認知,然而,僅從這幾個方面來看,民間和官方的這種人文與社會攝影考察活動基本還處在中非交往合作的初級階段,還不能與中國政府所倡導的“好朋友、好夥伴、好兄弟”和“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國政相契合、外交相匹配。随着中非關系深入發展、經貿往來日益密切,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因務工經商、旅遊觀瞻、教育合作、公務往來等需要走進非洲;反之,非洲人也進入中國。廣州“小北路”和義烏“商貿城”是非洲人在中國務工經商典型的聚居區和集散地;在中國的中心城市和發達地區的高校中不乏非洲商旅和留學生。實際上,當前中非政治互信的增強和經貿合作的發展已經愈加暴露中非人文交流和民間互動的短闆。習主席在2017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化用《韓非子·說林上》,提出并強調“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一些學者也指出,當前,中非關系中硬實力(經濟和貿易關系)和軟實力(文化和價值觀的吸引力)未實現同步發展的現實,西方輿論對中非關系的負面報道和指責凸顯出中非關系中軟實力建設的緊迫性與必要性(賀文萍、張忠祥、劉渝梅)。中國攝影家的民間訪問和官方組織攝影采風和展覽活動,從一個較為直觀的影像真實方面豐富和補充中非關系中軟實力的短闆。如果我們站在中非發展的長遠角度看,人文交流和民間互動是中非政治互信、經貿合作的基礎和潤滑劑,三位一體,才能共同推動中非合作共赢,實現共同發展的美好未來。

作者系浙江财經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現代主義視阈下的攝影藝術批評理論研究,17BF110)成果”之一。

責任編輯/陽麗君

注釋:

1吳常雲.東非攝影之旅[M].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2006.

22004年《中國攝影家》第9期刊登墨林的專題文章對許益民非洲野生動物攝影進行記叙。墨林.非洲莽原上的生靈,中國攝影家[J].2004(9):6.

3遲玉潔等.劉志成委員“鳥瞰非洲”攝影作品在市政協展出,北京觀察[J].2008(10).

4蔣曉維.非洲給人的感覺就是很“烈”,中國攝影家[J].2009(9):14-16.

5桂濤.一圖勝千言:加強中國在非洲的攝影報道,對外傳播[J].2011(6).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