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尋茶之路

尋茶之路

時間:2024-10-31 11:22:55

川貴尋茶之旅,是一條“非主流”的旅行線路。因為好的茶葉,就像是名貴藥材,從來都不會生在尋常路邊。它是懸崖藥,地獄花,隻有不斷至所未至的尋訪才能識得。

茶這一片神奇的樹葉做藥引,我們在崇山峻嶺中穿行。

蒙頂禅茶

1風景秀麗的雅安茶山。雅安,是“最美的景觀大道”318國道出成都之後穿過的第一座城市。雅安有三雅:雅魚、雅雨和雅女。而我們來到雅安,卻是因為三雅之外的雅茶。

隻為雅茶而來

車出雅安市名山縣高速收費站,菜叔10年前有過一面之緣的朋友全哥早已在路口等待。全哥指了指公路上方那座雲蒸霧繞的山說,那就是目的地——蒙頂。

晚上在臨近山頂的“知青茶場”客棧住下。叫“知青茶場”,是因為上世紀60年代,來蒙頂山“上山下鄉”的知青在此恢複了蒙頂山中斷多年的種茶傳統。客棧主人的父親,就是當年的老知青。蒙頂山的知青茶場開起來,老知青也在這此結婚生子紮根。幾十年過去,中斷的蒙頂山茶傳統得以延續,知青卻已經老去,知青茶場也已不在了,這家“知青茶場”客棧,以另一種形式在延續。

我們住在“知青茶場”的二樓,推開窗戶往下看,一片青翠的茶園中有一位頭頂草帽的老人正哼着歌兒采着茶,他便是“知青茶場”的老主人。從窗戶往上看,我們已經在雲層之上,原本高聳入雲的蒙頂山已經成為了小土丘。

清晨,我們選擇了一條名為“天梯”的山間小道上山。“天梯”1400多級台階沖霄而上,兩邊高大的松樹如列隊的士兵。我們行走在天梯之上,就像在走朝聖天路,又像首長在檢閱士兵。在“天梯”走到一半時,太陽一掙脫雲層就挂在半上腰,視線穿過“天梯”兩邊的松樹,發現在樹林與雲霧中隐藏的大片高山茶園。

2茶山上盛開的栀子花。

3永興寺的禅茶。

4剛采摘的春茶。茶園頂上有直通山頂的纜車在穿梭,茶樹間歇有早起的茶農采茶鋤草,蚊蟲在茶樹上試圖品嘗芽尖朝露,蜘蛛早已在八卦陣靜候……

1蒙頂山上的茶園采用的都是物理驅蟲法,不施農藥。

2隐在蒙頂山深處的千佛寺。

3蒙頂山永興寺。

4永興寺的香火一直很旺盛。

5被青苔覆蓋的永興寺内石雕。

6永興寺内的水缸上精美雕刻。龍虎不言茶說話

沒到山頂已經日出,但絲毫不影響我們繼續登頂。因為登山路上不斷有新的發現在抽絲剝蠶繭般解開“蒙頂茶之謎”。

差不多登頂時,路前方出現一家氣派的寺廟。十來棵合抱粗的銀杏環繞,金碧輝煌的寺廟在巨大的銀杏樹下顯得小鳥依人。我們進入寺廟試圖找和尚談茶論道,但銀杏樹下隻見茶桌不見僧,寺廟也并未供奉佛像隻供奉了一個白胡子農夫。走進仔細一瞧才恍然大悟,農夫名為吳理真,是史料記載中那個第一個将野生茶樹人工栽培,影響茶葉發展軌迹,奠定了蒙頂山在茶山中的超然地位的人,因而被稱為“茶神”供奉在寺廟中。而這寺廟名為“天蓋寺”,便是僧人們負責品茶鑒茶的地方。

“要弄清蒙頂山茶,就不能不說蒙頂山的僧!”我想起了前一天我們尋訪過的一位名叫楊天烔的茶人說過的話。楊天烔先生是上世紀50年代西南農業大學的高材生,畢業後被分配到蒙頂山,成為恢複蒙頂山茶葉生産的知青。楊天烔退休後一直緻力于蒙項山茶文化研究,編撰了一本名為《蒙頂山茶事通覽》的茶書。《蒙頂山茶事通覽》記載了流傳在蒙頂山僧與茶的故事:蒙頂山向來就有僧人制茶的傳統,而且蒙頂山各寺廟在唐宋時期就形成了各寺廟分工協作制茶的傳統。蒙頂山鼎盛時期山中有30多處寺廟,有的負責采茶,有的負責制茶,而有的負責鑒茶……

為何最重要的鑒茶職責交給天蓋寺僧來完成?因為這裡不僅供奉有“茶神”吳理真,更因為天蓋寺後一汪清泉與幾株禦茶樹:走過天蓋寺後蜿蜒的石徑,路邊突然出現一眼口徑約30公分的古井,井名“甘露”,欲沖甘露井水泡茶,但走進古井卻被鎮住了——古井上壓了一龍紋井蓋,蒙頂山山民說這古井通靈,隻要掀開井蓋就會引來大雨,因而古井長期用龍紋井蓋封印。

甘露井水有龍紋封印不可飲,繼續前行。行不過百步,眼前出現一個小小的山間盆地,磚石砌起高大的圍牆圈養着幾株看似營養不良的古茶樹,别看這幾株古茶樹其貌不揚,卻是進貢皇帝的“禦茶樹”。欲進禦茶園采禦茶,剛要翻身進圍牆就被一雙直勾勾的眼睛盯上——一隻吊睛白額大蟲正欲把我撲倒。當然,這大蟲隻是石老虎。但就像甘露井上的龍紋井蓋護住甘露井水一般,石虎不言,但某種意義卻真正地守護了這片茶園。7千年古寺永興寺。如果甘露井上沒龍紋井蓋,禦茶園沒有石虎守衛,那每天洶湧的人群上山,甘露泉還不得被吸得底朝天,禦茶園還不被連根拔起?石龍不能生雲,石虎不能生風,但卻勾起了茶人對自然的敬畏,見證蒙頂山茶葉風雲。

悠長的石徑遠上蒙山巅,石徑兩旁皆茶園。石徑開辟了多少年,茶園存在了多少載沒有人知曉。以前,寺廟的和尚們聽着鐘起挑着水走過這石徑,累了就随便采一片茶葉咀嚼回甘解困。

8蒙頂山上的牌樓。

9永興寺。

10雲遊僧阿聰師父。11永興寺内景。掃來竹葉煮茶葉

菜叔似乎對蒙頂山的寺廟情有獨鐘,比出家人還虔誠,一路開車加步行又把我們引入了一處名為“永興寺”的佛家叢林。與我們在其他地方見到的香火鼎盛的寺廟截然不同,蒙頂山的寺廟似乎要把“佛門清靜地”幾個字進行到底。

永興寺始建于西晉初年,雖然幾經興廢,如今隻剩下幾位僧人,但不改千年古刹風範。幾株枝繁葉茂的銀杏随風一搖擺,飄下的的葉片墜落到寫有“五峰禅林”四個大字的牌坊上後最終鋪在寺門口,隻一個照面古刹禅意立馬撲面而來。菜叔說到這裡隻為了尋找一位法号為“普照”的師父,她是這寺廟的二師父,據說種得一手好茶。

普照有着陽光普照的笑容,她手指了指頭頂上的第三重大殿,又指了指一間幽暗的禅房對我們說:“你們先去拜拜觀音菩薩,我去打水泡茶!”我們拜完觀音時,普照師父正拎着開水瓶從夥房走出。夥房門口寫了兩聯禅機滿滿的對聯:掃來竹葉煮茶葉,劈碎松針煮菜根。在哪兒心有所屬,哪兒就是心安之處。我們向普照師父求證永興寺制茶的曆史,希望能管中窺豹發現蒙頂山禅茶端倪。普照師父笑而不答,隻招呼我們喝茶去。永興寺制茶可能有很久的傳統,但是這傳統似乎沒有延續。她10歲就在此出家,做茶二十多年,但基本上都是自學成才。每年2月到5月,她會制作一些茶葉來招待遠道而來的客人。

1永興寺的二師傅是一位制茶高手。

2蒙頂山的種茶人家。

3在山裡采茶的人大部分都是老人。

4尋茶路上遇到采粽葉的老人,主動要求拍張照。

5王淑珍奶奶,今年96歲,一個人生活大山裡,家裡的制茶工具還很齊全,隻是老人已經沒有力氣做茶了。

6菜叔和雲遊僧阿聰師父讨論茶經。

7老人家每年都要自制幾斤茶葉自己喝。

8知青茶場裡的老知青,每年在春夏兩季都會自己采茶制茶。

9蒙頂山上巨型茶壺茶杯。

出世入世茶與僧

從蒙頂山驅車而下,我們偏離主幹道,隻為尋找一座名為千佛寺的禅院。菜叔是個茶葉偏執狂,聽聞蒙頂山各寺廟各司其職,讓蒙頂山禅茶生生不息,就決心探尋禅茶之秘。一路走幾十米停一次車,問一次山民,終于看到了千佛寺的指示牌。

眼前一曲羊腸小路,茂盛的竹林伸出手臂遮蔽了小路上方的空間,讓這通往千佛寺的路似乎成為了一條綠色的時空隧道。石道的另一頭果然别有洞天:幽徑入禅林,進寺不收票,吃齋居士不要錢。有芭蕉出牆,有古樹參天。主持名為玄靜,18歲來此出家。千佛寺讓人感覺有遺世獨立的感覺,為什麼感覺這寺廟和别處不一樣,我們也說不出來,隻能向玄靜師父請教。他指了指大雄寶殿裡的佛像,又指了指正對着大雄寶殿的韋馱殿說:“這大雄寶殿的佛,莊嚴肅穆的樣子,和其他的寺廟不一樣吧?這韋馱殿的格局,其他寺廟很少見吧?”這時我們開始仔細觀察大雄寶殿中的佛,佛雖然慈眉善目,但眉目間有種威嚴和神采。韋馱殿雖然供奉着佛像,但整個殿堂的造型就完全是一個和大雄寶殿相對的戲台。

向玄靜師父求證各寺廟分工合作制茶之事,他說:“解放後有一段時間,蒙頂山曾經一個僧人都沒有了,蒙頂山禅茶的曆史?誰知道。是和尚做的茶就叫禅茶嗎?心中有禅,吃禅茶何需來寺廟?”

峨眉高山茶峨眉高山茶

我們抵達四川峨眉縣,不為登蜀山代表峨眉山,隻為尋川茶隐者峨眉茶。

10雲霧缭繞如同仙境的茶山。尋茶遠上白雲巅

車出名山縣後,一路沿着青衣江邊的峭壁,在318國道上蜿蜒。我們沒有預約茶農,隻看到有茶園散落在懸崖上,就讓車輛偏離318國道,沿着河邊更狹窄陡峭的鄉間小道上山。

車頭一拐,拐出了柳暗花明。上方,一條鐵索橋飛架南北,我們扶着鐵索橋走過木質的橋面;腳底,湍急的河水撞擊青色的巨石,河水的轟鳴聲與快門聲交相輝映。向老鄉打聽哪兒有茶園,老鄉揮一揮手指向雲霧缭繞的山頂,那兒有大片的高山茶。

11一小框茶青就是一個茶農一下午的勞動所得。茶山遠上白雲間,我們沿着河邊的盤山公路開了幾分鐘,鄉村小路便到了盡頭。路盡頭是一個古樸的村莊,村裡似乎平時很少有外人拜訪。當我們車停在路口時,很多村民都來圍觀。向村民打聽才得知,這兒是思經鄉大河村,村裡家家戶戶都種茶。

村民們帶我們到家裡的茶園。這裡的茶葉都不成規模,茶樹星星點點散落在竹林與玉米地間。村裡有三四十戶人家,每家有三四畝茶園。因為不成規模,所以村裡沒有自己的炒制作坊。每到采茶的季節,就會有名山縣的茶葉販子來收鮮葉。茶葉販子把鮮葉價格壓得很低,村裡茶葉雖然是主要的經濟來源,但每家每戶靠賣鮮葉,一年也隻有3000元左右收成。這年茶葉販子不知什麼原因沒來收茶葉,村民們隻能把鮮葉送到幾公裡外的思經鄉茶葉加工廠。

村民們純樸熱情,邀我們到家裡品茶吃飯。茶水進口,甘醇和菜香撲面而來。“這水是山泉水燒的,這茶是我家做飯的鍋炒的!”老伯一句話點明了茶水甘醇和茶香撲面的秘密。

擴張的茶與萎縮的家

從大河村出來,車從河谷沿着懸崖間的公路盤旋了一個多小時,我們來到魚泉鄉青元村,一處海拔1400多米高的高山茶場上。在這兒我們找到一位做茶做出規模的茶農小張。

小張的茶園是由一處梯田改建而來。青元村種茶的曆史,要從2002年說起。那時,國家實行了退耕還林政策。有泥石流風險的梯田不允許再種莊稼了,因為茶園也可算到林地的範疇,于是村裡就有人開始把梯田改成茶園。

小張的茶園是4年前建的,因為村裡外出務工人員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地荒廢,于是他就承包了幾百畝來種茶。山上的生态環境好,小張的茶園很快就通過了有機茶生态認證。“茶的質量不是問題,問題是沒有采茶的人!年輕人絕大多數都外出務工了,沒有出去的也基本上都下山住縣城了。我平時也住在縣城,隻有采茶時,我才會回村。”小張開着車載着我們在他的茶園巡視,攝影師想拍攝“高山采茶歸”的場景,尋遍全村的茶園,總算在一處臨河的懸崖邊發現一位采茶的老奶奶,老人正是他母親。

1高山茶茶園。

2小小一片茶葉,對茶農來說就是最珍貴的寶貝。

3剛沖開的新茶。

4大山裡的茶農,很多還要靠種地才能生活。

5路遇茶山,菜叔和茶農讨教種茶的問題。

6黑茶制作比較粗狂。生活茶葉瓜果間

車輛在河谷間的竹林裡穿梭,鄉村公路很窄,窄得地圖上都沒有标記。我們要去的是一座名為黑苞山的山峰,據說山頂有一個制茶的村莊,住着一個名叫周春文的制茶手藝人。

越往黑苞山上走,我們越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錯了路。本來在山谷裡,還有零星的茶園,但越往黑苞山上開,茶園越來越少。最後連一株茶樹也沒有了,滿山遍野都是桃樹和李子樹。

開始時,進黑苞山隻有一條路。但每走過幾百米遠,前方就有一個岔路口。最終,我們就像一隻小螞蟻,淹沒在數不清的桃樹樹枝裡。前方出現一個扛鋤頭走過的老農,菜叔連忙下車詢問。聽到“周春文”三個字,老農把手往上黑苞山更深處一指。我們就這樣走走停停再問問,終于在天黑時迷失在黑苞山裡。這時,找不找得到茶藝人周春文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找到住店的地兒。

村裡最高大上的房子還真的是客棧,更巧的是這兒就是周春文家。但周春文并不在這裡,此時他正在山頂的茶葉作坊制茶。

在山頂一處三合院中,我們見到了黑苞山茶藝人周春文,他一手夾着霸氣的自卷煙,一隻手正在給送茶青的茶農們過秤,一隻花狗正圍着他搖尾巴。看到有客人來,周春文停止工作,坐在竹椅上和來訪者閑聊。

黑苞山自古以來就有做茶的傳統,但是近幾年茶葉不景氣,黑苞山的村民越來越多地開始把茶園改成果園。周春文一家是黑苞山為數不多的幾家專注于制茶的。不但自家的茶園沒有減少,還收購茶民們的茶青做成了自己的品牌,成為遠近聞名的茶葉家族企業。自己負責普通的傳統黑茶的生産,這是黑苞山的世代傳承特色。兒子管技術研發高端茶葉,開始出“芽丁玉竹”“峨眉紫筍”“千年白芽”等好幾種全新茶葉産品;女兒負責銷售,已經在成都開了茶葉專賣店,在北京和上海也開了加盟店……

黑苞山的茶葉,已經從自發形成的精放茶葉生産,走向集約品牌化時代。

黔茶是茶葉中冉冉上升的新星。

黔茶起落會有期黔茶起落會有期

7金花村的茶場。

8茶農采茶。因茶而盛新農村

找茶是一項艱苦的工作。魏師兄驅車把我們帶到湄潭近郊湄江鎮一個名為金花村的地方。一進村口,我們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村口的茶山上,幾百把五顔六色的雨傘懸浮在綠色的茶樹上,遠遠看去就像是一條騎在茶山上的彩虹。

金花村的确是一個很“妖”的村莊:這裡的民宅每一棟都是五顔六色的,牆壁都由紅黃藍綠等幾種色塊拼接而成。彩色的房子星星點點散布在綠色的茶山之上,如同巨大的肥皂泡漂浮在海洋之上,又像彩繪的天空之城穿行在天際之中。

一對純樸的村民邀我們至農家小院,按照當地待客的禮儀,端出了本地獨有的老鷹茶、苦丁茶和手工綠茶組合而成的“三丁茶”。三丁茶初入嘴時略帶苦澀,但越飲越甘。如今,金花村雖然是以茶葉而聞名的村莊,但其實靠茶葉的收入隻是很小一部分,更多的是靠新發展起來的農家樂。

因茶而衰老茶場

到湄潭的第二天,我們就往連綿的群山中進發,去尋找老湄潭茶人眼中的“老湄潭”——湄潭茶廠舊址“囤子岩”。

車輛在寬闊的柏油路上一拐彎,拐進了一條山間小路。山間茂盛的植被和凹凸不平的石子路,讓尋茶之路尋出了達喀爾汽車拉力賽的感覺。原來深山中的老茶場已經廢棄太久,早已經開始封山育林變成了老林場。1已經改成博物館的湄潭實驗茶廠。

2茶廠内的路标。

3已經83歲的湄潭茶廠老茶人林大爺。

4湄潭實驗茶廠老廠房制茶工具。

5湄潭實驗茶廠。魏師兄“刷臉”後,守林員開門放行。我們一邊沿着幾十年前鋪好的石子路上山,山林寂靜無聲,車輪跌入坑碾過石子的聲響都清晰可見。在盤山公路上峰回路轉半小時後,眼前豁然開朗。抵達山頂,頭山上的雲層似乎觸手可及,湄潭縣匍匐在山腳的山谷。

我們順着菜叔的視線,發現前方的山頭上一排灰瓦白牆的老房子孤零零地立在滿目蔥翠的茶園間。“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這完全是陶淵明田園詩中呈現的景象,但又感覺缺了“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颠”的生活氣息。

走近那片老房子才發現問題所在:每個房間都上了一把鎖,但鎖上已鏽迹斑斑;每個窗戶都用膠布糊好,但膠布已經破洞百出。透過那些破洞,依稀可見回想起當初生活的場景:有的房間排列着巨型的炒鍋,那是當年茶場用來炒茶的場所;有的房間立着木質的高低床,那是茶葉工人的宿舍……

此處海拔有1250米,高山上氣候說變就變。為了躲避突如其來的雨,我們跑進一座廢棄的炒茶車間。車間年久失修,朝山谷一面的牆已經倒塌。車間左右各有炒鍋五六口,雖然這些炒鍋有的被風雨腐蝕,已經完全脫落,但十幾口炒鍋一字排開,依舊能感受到這高山茶場昔日的輝煌。但手工炒茶作坊變殘垣,預示着機械化已避無可避。

老葉新茶輪回中

這囤子岩茶場,隻是當時的湄潭茶場的一家分場。一家分場的廢墟就有這麼大的氣魄,那當時的湄潭茶場該有怎樣的氣象?

下山後,我們來到湄潭茶場制茶工廠舊址,這裡是湄潭中央實驗茶場舊址所在地,如今已被開辟為湄潭茶葉博物館。83歲的湄潭茶老茶人林大爺泡上一杯新制的湄潭翠芽開始口述老湄潭茶場的曆史:1952年,湄潭實驗茶場開始建廠,我成了實驗廠的第一批員工,從那以後,與茶為伍的生活就持續了60年。别看現在這茶場不生産茶了,但在當年這可是整個湄潭縣效益最好的單位。鼎盛時,廠裡有2000多工人。當時的茶葉可是戰略物資,都是統購統銷用來掙外彙的。我們每天加班加點,茶葉生産出來,就被搶空了。不像現在有60萬畝,正是因為茶場越來越多,湄潭茶廠生産的茶也開始市場化。走市場我們跟不上,茶廠也就衰敗了。

同樣是茶人,從林大爺到菜叔,我看到舊葉與新茶的輪回。

6湄潭茶廠舊址。

7采摘茶青。

8油炸茶葉小吃。

9湄潭當地的特色茶“三丁茶”,是用綠茶、老鷹茶、苦丁茶三種茶泡在一起,特别的清涼解暑。

10湄潭茶山。TIPS

四川雅安蒙頂山

景點:天蓋寺、皇茶園、永興寺、盤龍亭、天梯古道、茶史博物館。

交通:成都新南門、高升橋、城北客運中心等每日有班車到蒙頂山所在的名山縣,經成雅高速路到蒙頂山僅1小時車程。由名山縣城直達蒙頂,有班車前往,還有“摩的”等其他交通工具可選,交通十分便捷。

住宿:蒙頂山上建有景區賓館,條件較好,但價格相對也高。此外,景區附近分布有許多農家樂,其中不乏裝修高檔者,入住條件優越,價格也較為實惠,可在網上提前預訂。

門票:标準價:60元(旺季4-10月),淡季為45元,兒童身高1.1米以下免票,70歲以上老人、軍官憑證免票;兒童身高1.1—1.4米半票,60-70歲老年人、殘疾人、學生須憑證購買半票。

貴州遵義湄潭七彩部落

景點:茶園茶山、如幻如夢的七彩民居、拉膜論壇會場、千年紅豆杉、招财塔、植物迷宮。

交通:位于湄潭縣城東北部,距縣城10公裡,可駕車前往或搭乘大巴。

住宿:可居住在湄潭縣城,另外景區也有許多農家樂,可在網上提前預訂。

門票:成人20元/人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