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仙市 釜溪河畔鹽運古鎮

仙市 釜溪河畔鹽運古鎮

時間:2024-10-31 11:21:55

1古鎮上碼頭,如今依然發揮客運作用。

2陳家祠堂古樹蔥郁。

3陳家祠堂議事廳。在我的旅行計劃中,無論如何,自貢是沒有被列入的。但朋友告訴我,除了恐龍化石和井鹽曆史,這裡還有一座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古鎮——仙市鎮。千百年來,大量的自貢井鹽通過這裡上成都,入川西、川北,到重慶,過川中、川東,出三峽到達湖南、湖北。這讓久居成都的我有些心動。

和四川那些頗有名氣的古鎮相比,仙市顯得寂寂無名,但對曆史的興趣還是占了上風,也許意料之外比意料之中的目的地對一個旅行者來說,更有吸引力。

釜溪河畔因鹽而興

仙市鎮距自貢市區僅10公裡,坐落在釜溪河畔,交通非常便利。這裡一直是釜溪河上有名的鹽業轉運碼頭,許多貨物都要從這裡轉運。它既是古鹽道上水陸運輸線的分合口,又是陸路運輸的重要站口。自古就是自貢“東大道下川路”運鹽的重要驿站和水碼頭,為運鹽船隻的必經之地,是自貢井鹽水運經釜溪河入沱江、進長江、溯赤水的第一個鹽碼頭,也是“東大道下川路”運鹽由水運轉陸運的一個中轉碼頭,是自貢至成都、隆昌和榮昌等地的陸路要沖。部分船運鹽到仙市即卸載上岸,再由人挑馬馱,轉運川西、成都、松潘等地。

仙市亦稱仙灘,釜溪河流經這裡時有一個長長的石灘,灣急、灘多、水淺,緻使運鹽船隻上下頗費時力,鹽船至此無法直接下行,許多鹽船在此候着過灘或停泊起載,隻能将鹽包先卸在上碼頭,由纖夫将船拉過灘區後,再将鹽包搬到下碼頭重新裝船外運,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盤灘過坳”。天然的局限,使得挑夫、鹽商、船家滞留于此,高峰時期,每晚屯留于此的船隻不下四五十艘,上街吃飯、留宿的老闆、船工以及挑夫多達一二百人。陸路上過往仙市的成群結對的挑夫和馬幫,也無不在此歇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居住群,繼而發展成為“帆槳如織”“挑夫盈途”“夜市燈火通明”的景象,承載着船工、鹽販、挑夫、商賈的艱辛與歡樂的集鎮。

到了清末太平天國運動和抗日戰争時期,淮鹽不能上運兩湖地區,隻好由川鹽濟楚,更使這裡的商旅倍增,達到了曆史上最繁榮的鼎盛時期。如今,在仙市不到兩平方公裡的範圍内保存的“四街、四棧、五廟、三碼頭”及萬家炊煙、萬家燈火,都在訴說着這裡曾經的繁榮。

古鎮的居民卻更喜歡另一個充滿奇幻色彩的傳說。相傳,玉皇大帝的私生女八仙姑生性豪放不羁,厭倦天庭奢靡,向往人間美景,一日攜牡丹仙子、荷花仙姑與獅、龍、虎、象偷下凡間。玉皇聞悉大怒,施法收回其靈魂,讓其軀體留在人間,化作人間山水。站在河對岸橋墩壩上眺望,古鎮的山形、樣貌就像一個側卧的美女。

追尋古迹靜聽曆史

走在古鎮石闆鋪成的街道上,一路都是記憶,一路都是記号。兩邊是有着明清風貌的穿鬥木結構房屋,白牆青瓦,散落在那些彎曲的羊腸小街的中間或者盡頭。沒有了城市的喧嚣,無論是街邊滄桑的老房子、回蕩着古刹鐘聲的金橋寺,還是鹽運碼頭上那被磨得光溜溜的青石闆台階、錯落有序布滿河岸山坡的廟宇,所到之處,曆史無不在這裡積澱、升華、延續,千年不變。鐵匠鋪铛铛的打鐵聲,兩旁的貨郎沿街叫賣,旋轉的理發店彩棒,冒着熱氣香噴噴的貢肘……在青山綠水環抱之中,綠林翠竹的掩映之下,古鎮靜靜地躺在“兩沖、一榜、一灘”上。4鹽運碼頭上被磨得光溜溜的青石闆台階。

5古鎮特色美食貢肘。

6鱗次栉比、高低有緻的重重封火牆豐富了古鎮的天際線。

7江西會館局部。

8過街樓。仙市古鎮曾因“四街、四棧、五廟、三碼頭和一鯉、九碑、十土地”而聞名遠近。自明代以後,随着自流井鹽場的興旺發達,仙市成為井鹽運輸的水、陸交通要道。到了清代,這裡更是蒸蒸日上。民謠:“仙女下凡卧河邊,金銀首飾撒滿灘;玉帶長河千帆掠,綠樹翠竹舞蹁跹。虎牽象鼻鹦鹉歡,獅子回頭望牡丹;天潭河内朝鼓響,橋墩壩上會神仙。”就是對仙市古鎮環境的真實寫照。

以釜溪河為依托,古鎮沿河建有三個古碼頭,将驗關、生産生活物資起運和渡口分開。街道沿河而建,直通碼頭。

沿河修造橫街巷,即新河街;依山再造一條橫街,即半邊街;在南北走向、垂直于釜溪河,依山就勢再建二條縱街,一條是古鎮唯一純商用功能的,至今仍為主要市街的正街,直通下碼頭;另一條為新正街,直通上碼頭。在正街與半邊街間又修羊肉巷。四條主街與羊肉巷呈“正”字形布局。通過精心設計和營造,使古鎮形成了以四條街道和釜溪河為主線的依山畔河、環境宜人、功能明确、街巷縱橫有緻的水陸交通格局。

古鎮建築沿街道兩側排列,衆多的店鋪、作坊置身在五條街巷中。建築多為青磚黛瓦的木構建築,臨街面的牆多用活動的木闆條,卸下就可成為店鋪。有的建築間留有小巷,在轉折巷口建門坊,巷道空間随之不斷深入變化。四座過街樓,融交通與樓台于一體,别具特色。青石闆鋪成的街巷與飾有雕花的木質民居,老式木門,花格窗的民居、店鋪,幽深的門洞,尤顯古色古香,為古鎮增添了幾分深沉和幽靜。

這裡,随處可見青灰色翼角高翹的封火牆、黑色的屋頂天井、青磚青瓦以及磚雕木雕。數處廟宇樓台,雕梁畫棟,檐牙高翹,柱、梁、枋、槅扇、檻窗等皆為原木本色。不規則的青石闆鋪成的街巷與木闆牆、木樓、青黑色瓦屋面連成一片,随地形錯落分布。鱗次栉比、高低有緻的重重封火牆豐富了古鎮的天際線,使古鎮顯得莊重肅穆,深沉古樸。

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建于1862年的陳家祠堂。祠堂坐北朝南,為川南典型的磚木串架結構,層次分明,黛瓦磚牆,硬山高帽,塑萬鳌起角。從宅門看上去不顯氣派,但裡面卻宅院深深。廳堂三重,沒有陪弄,一律由一面大門進出,大門進去是門廳,面寬五間,緊鄰門廳的四方天井,假山疊嶂,花木蔥郁,頗具桃源意境。拾級而上,為中廳、天井及正廳,兩邊由廂房、耳房相連,天井中的木方桌、竹椅,川南民居韻味十足,顯示了鹽商大家的财富和地位。

1書法家趙樸初先生題名的“金橋寺”。

2生活在中碼頭和下碼頭之間的古鎮人不緊不慢的生活。繁華褪盡文化記憶

鹽業經濟的發展,擴大了自貢與外界的商業交往,仙市由于其重要的位置,各省客商頻繁來往于此,其時,車水馬龍,人迹熙攘,一片嘈雜,一派繁榮景象。與全國許多經濟發達的地區相似,仙市也興建同鄉會館,謂蔚然成風。以湖廣廟、南華宮、天上宮、江西廟、川主廟等建築精品構成的會館建築,形成了仙市鎮獨特的會館建築文化,成為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現象。

建築精美雄偉的南華宮,又名廣東籍鹽業同鄉會館,建于清鹹豐末年(1862年),位于上碼頭與下碼頭之間,建築坐北向南,巧妙地根據地形,依山而建,從山門到大殿序進漸高,起伏開合,層次分明。青石鋪成的庭院,廳房、耳房、廂房、門庭相互呼應,自成一體。會館構架為傳統木結構,雕飾極為精緻華麗,梁、枋、檁雕刻和彩繪各種人物造型、飛禽走獸、花草蟲魚,線條流暢,栩栩如生。書法家趙樸初先生題名的“金橋寺”,一條小街穿寺而過,令人分不清是街市,還是佛寺,使得寺廟有了極罕見的生活氣息。尤為珍貴的是戲樓上的“千年黃荊樹”所築的梁架為南華宮的曆史價值重重地加上了一個砝碼。3陳家祠堂内景。

4飾有雕花的木質民居,老式木門,花格窗,為古鎮增添了幾分幽靜。雄秀的天上宮(又名天後宮),是福建籍鹽商的同鄉會館,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50年),位于半邊街南三分之一處,平面成長方形,由山門、戲樓、大殿、廊樓、東西廂房和耳房組成,四周用廊樓相連,兩側廊樓下的過街門洞與半邊街相通。在建築、雕塑、繪畫等藝術門類上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整個建築造型别緻,鳌角淩空,戲樓樓沿上的木雕镂刻精細,線條流暢,曆史人物、民風民俗、神化傳說、戲劇故事等形象而生動。

古鎮不僅以山水秀美聞名,也以名人輩出著稱。清末辭官隐居的大儒名仕羅金聲、宋時湛,威震成渝的傳奇武林高手“羅跛三爺”,太平天國時期“李蘭義軍”部将頭領李千斤,以及創辦四川近代史上第一張《渝報》和《蜀學報》的愛國人士、國學大師宋育仁等都出生在仙市。

悠久的曆史,豐富的文化内涵,高門大宅和名人趣事,民間傳說,構成了仙市一幅絢麗多彩的曆史風情畫卷。由于沒有進行過商業宣傳,仙市古街上很少有外來遊客,我們的到來倒成了當地人眼中的一道風景,他們總要放下手中的活計回頭看一看我們。古鎮上的主人依舊保持着不緊不慢的生活,那敞開的店鋪極少有生意,店主人也不管這些,他們沉浸在漫長悠遠的時光裡聊天、品茗、發呆,打發着富裕的時光。據說清嘉慶大儒名仕羅金聲和宋育仁之叔父宋時湛等為避亂世,辭官隐居于此,将仙女住過的地方劈成六間石屋,改名“馀洞”,意為要在此度過下半生的餘閑時光。如今青石古街依舊,但随着現代交通的巨大變遷和古中心的轉移,這裡也恢複了它的甯靜,讓我們在發幽思之際盡享難得的靜谧。

如今,仙市依舊保存着典型的四川鄉村味道,打鐵、彈棉、紡線、捕魚等各類傳統精湛手工技藝和傳統的節日龍燈、花轎迎親、鐘馗廟會、街頭茶館、川劇玩友、長竿旱煙等民俗民風傳承完整。如果遇上趕集,人們紛紛通過陸路、水路趕到仙市鎮,販賣家禽、手工品,購買生産生活必需品;有的來就醫、學習生産技能;有的來“擺龍門陣”,吟詩唱曲……當然了,這裡自然少不了美食,辣得要命的“火爆兔肚”、美味的“富順豆花”和香噴噴的“仙市闆鴨”,都是讓人流連忘返的最好理由。

TIPS

交通:乘車可從新南門車站、北門車站、五桂橋車站前往仙市,自駕由成都沿成自泸高速轉成泸高速抵達仙市古鎮。

美食:火爆兔肚、富順豆花、貢肘。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