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德,原名喬治·海德姆,日内瓦醫科大學醫學博士。1933年,剛剛獲得博士學位的馬海德為了考察中國正在流行的東方熱帶病來到上海。馬海德原本計劃在中國停留十八個月,但心懷正義的他看到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以及中華民國政府的腐敗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後,毅然決然地留了下來。由于心向進步思想,馬海德結識了宋慶齡和在上海的外國進步人士史沫特萊、艾黎等人,并在他們的影響下開始閱讀馬克思主義,并最終投身于革命中。
1936年春末,宋慶齡推薦斯諾和馬海德前往陝北實地考察中國共産黨領導的蘇區情況。在一個多月中,他巡視了陝北各地衛生醫療單位,掌握了大量材料,并完成一份十分詳細的調查報告,提出了改進蘇區醫療事業的建議。對馬海德十分欣賞的毛澤東任命他為革命軍事委員會的衛生顧問。1937年2月,馬海德加入中國共産黨。為了更好地融入陝甘甯邊區,馬海德很快學會了中國的普通話和陝北的方言。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已經完全融入中國的他正式有了自己的中文名字—馬海德。
抗戰爆發後,馬海德開始主持延安國際和平醫院工作,先後接待了白求恩、柯棣華、巴蘇華、米勒等外國醫生,協助他們前往各抗日根據地開展醫療救護工作。1946年,作為中國共産黨代表團醫療顧問,馬海德參加了在北平成立的由中國共産黨、中國國民黨和美國三方代表組成的軍事調處執行部,并作為中國解放區救濟總會醫療顧問,與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和美國紅十字會的人員進行接觸,積極争取他們對解放區的援助。
新中國成立後,馬海德正式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成為首批入籍的外國人士。他繼續投身于中國的醫療事業,協助組建中央皮膚性病研究所,緻力并取得世界範圍内的成果,并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顧問,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屆和第七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
2009年,“洋大夫”馬海德被授予感動中國人物,億萬中國人通過電視屏幕知曉了這位為中國醫療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洋大夫。
在中國的半個多世紀裡,馬海德創下了多項“第一”和“唯一”:他是第一個加入中國共産黨的美國人,是第一個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的外國人,也是第一個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同時更是唯一參加過紅軍、八路軍、解放軍的外國人,唯一經曆過土地革命、抗日戰争、解放戰争和社會主義建設這四個中國革命曆史時期的外國人。
1980年,馬海德大夫在北京阜外醫院看X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