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是萬城之中最聲名顯赫的城市,但是,她也有不盡如人意之處。所以有人說,耶路撒冷是“一個爬滿蠍子的耀眼金杯”。
——穆卡達西《包括巴勒斯塔的叙利亞紀實》■耶路撒冷的景觀,選自《通向聖地之旅》,由BernhardvonBreydenbach繪制,1486年。(下圖)
耶路撒冷一直處于變化和沖突的中心,在公元1000年至1400年之間,這種劇烈的變化包括自然災害、政治浩劫、宗教沖突和逐漸流行的全球旅行。它們帶來了死亡、毀滅,又促進了重生、繁榮,這一切都為耶路撒冷提供了新鮮的養分,耶路撒冷的曆史也由此經曆了不尋常的跌宕起伏。1030年代,在一系列地震和前任統治者的破壞之後,耶路撒冷的新統治者法蒂瑪王朝的哈裡發決定與拜占庭皇帝達成協議重建聖城。然而,沒過多久,1099年歐洲的基督徒從西而至,占領了他們夢寐以求的耶路撒冷,之後的一整個世紀,為了紀念這次的血腥勝利,他們修建了恢宏的建築,制作了無數精美的藝術品。1187年,軍閥領袖阿拉丁(在位于公元1137/38-1193年)占領耶路撒冷,重新供奉伊斯蘭聖殿。1200年代晚期到1300年代,馬木留克蘇丹為耶路撒冷帶來穩定的政權,使這座城市成為精神和學術的中心。
紛紛擾擾之中,耶路撒冷成為前所未有的各種文化、信仰和語言關注的中心。既充滿沖突,又有融合,因此催生了極富美感又格外複雜的引人入勝的藝術形式。■昂巴紮克之櫃,制作于法國的裡摩日,1180~1190年。這座由閃光的金子和寶石裝點的櫃子,幾乎不用任何具體形象就能激發人們對于耶路撒冷的天堂想象。朝向應許之地
耶路撒冷的神聖依賴于三大宗教對于它的描繪。這座城市被認為最接近天堂,彌賽亞将在這裡降臨,到時人類——無論是生者還是死者,有信仰的還是異教徒,都将在這裡聚集并接受審判,最後的大戰将會發生,天堂将從中誕生。不管猶太人、基督徒還是穆斯林擁有怎樣的分歧,他們都相信耶路撒冷是神與人相遇的地方,是天堂的入口,是永恒世界在地上的門檻。
無論運用怎樣的形式,耶路撒冷的藝術總是試圖将這座城表現為一塊永恒之地,是用來招待眼睛的永遠的盛宴。這樣的藝術形式中總是攜帶着夢幻的色彩,充滿希望,卻又充溢着時間終結的不詳之感。耶路撒冷的建築最能體現這一點。
聖殿(HolyTemple)曾經是耶路撒冷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築。這是一座将約櫃包含在内的廣大的建築綜合體。在以色列王國時代,由第二代國王大衛和繼位的國王所羅門在耶路撒冷摩利亞山(聖殿山)興建第一座聖殿。故第一座聖殿又稱所羅門聖殿,聖殿長約35米,寬約10米,高約10米。聖殿落成後,随即成為敬奉上帝耶和華的場所,直到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王國摧毀耶路撒冷,聖殿被毀。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國推翻了新巴比倫王國,波斯王居魯士大帝頒旨,讓猶太人在公元前537年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公元70年,猶太人反抗羅馬帝國暴政,提多将軍率軍圍攻耶路撒冷,聖殿再次被焚毀,僅留下西邊一道圍牆。至今,聖殿再也沒有重建。
“越是神聖的東西,就越殘破。”聖殿的再次被毀,使它從精神上具有一種無與倫比的悲劇力量,這種力量強烈地投入猶太人的心中。在廢墟之上,本地和來自遠方的猶太人舉行宗教儀式,學者們分析它的每一個特征,藝術家則盡量去想象它所曾有的輝煌。中世紀時,猶太朝聖者更是蜂擁至耶路撒冷。他們哀悼聖殿的被毀,祈禱聖殿終有一天再重建。他們的祈禱大部分不是在城内,而是圍繞在城牆的周圍。他們在城市的入口處開辟了一條環路,以東部的曾經作為聖殿的古代入口“仁慈之門”為終點。在那裡,他們将自己的名字和祈禱刻入石牆。然後,他們爬上橄榄山,在這裡,據說在世界末日的那天耶和華會再次降臨,這個位于城市東部的地方也是遠眺聖殿最好的地點。橄榄山還是當地猶太社團舉行宗教慶典的地方,他們聚集起來唱聖歌,紀念他們的恩人,為家人和朋友祈禱。
■大天使伊斯拉菲爾,他們負責在最後的審判日吹起号角。(右圖)
■亞倫點亮燭台,選自《雷根斯堡妥拉》《(RegensburgPentateuch》),1300年。對于中世紀的猶太人來說,被毀的聖殿在希伯來聖經的故事圖畫中得以紀念。圖畫中祭司亞倫跨過書頁去點亮聖殿中巨大的有七個分枝的聖燈。
對于基督徒來說,聖墓教堂(HolySepulchre)是他們來到耶路撒冷的最終目的地。這所教堂,東正教徒稱它為“複活教堂”,被認為是耶稣釘在十字架上、從十字架上下來被埋葬,最終從死亡中複活的地方。它在11世紀時幾乎被毀滅,1048年由拜占庭的皇帝修複,在那之後它就在12世紀的歐洲得以快速地重建和複興。這座教堂充滿了來自不同地方的祈禱者:希臘人、拉丁人、亞美尼亞人、叙利亞人、格魯吉亞人、科普特人、吉茲人。在中世紀的雕塑和室内馬賽克裝飾畫中,我們都能看到這些攜帶聖像祈禱的避難者形象。與那些内斂的旅行者不同,基督朝聖者用各種熱烈的形式表達出對這個空間的喜愛和崇敬——用繩子丈量它的尺寸,閱讀刻寫在上面的經文,親吻它的道路,甚至在石牆上雕刻小的十字架。
在能遠眺耶路撒冷的大廣場的西南角挺立着圓頂清真寺(TheDomeoftheRock),687年到691年,由第9任哈裡發阿布杜勒·馬裡克建造。它造型獨特、體量宏偉。在它之内有一塊巨大的石頭,據說這裡是亞伯拉罕獻祭的地方,是所羅門聖殿中的神龛所在地,同時也是先知穆罕默德夜行登霄,和天使加百列一起,到天堂見到真主的地方。它呈八角形,上面鑲滿奇珍異寶。它之上所鑲嵌的馬賽克,描繪了花朵和樹葉在花園中盛放的樣子,被認為比任何一座建築上所描繪的都美麗。它的門是用柚木做的,它的欄杆是大理石,它的地毯以絲綢織成,它的蠟燭用的是龍涎香。■猶太婚禮戒指,14世紀上半葉。婚戒上部的迷你建築模型象征着已經被毀的耶路撒冷的聖殿,下部是一雙緊扣在一起的雙手,象征婚約的締結。
■耶稣進入耶路撒冷,彩色玻璃,15世紀。
■波斯人聖·阿納斯塔西奧斯的聖骨匣,969年~970年。這座匣子的造型與耶路撒冷包含耶稣埋葬遺迹的聖墓圓頂大理石建築十分類似。
在圓頂清真寺不遠處是阿克薩清真寺(AqsaMosque)——這座城市中最偉大的清真寺。清真寺内部,一列雕有字母的大理石廊柱引導人們來到一個巨大的敏拜爾。相傳,這座清真寺由阿拉伯古代先知易蔔拉欣始建,後由先知蘇萊曼續建完成。它的大規模修建是在公元709年,公元780年毀于地震,後幾經翻修,現保存的大部分建築為公元10世紀阿拔斯王朝第19任哈裡發嘎希勒時代所遺留。一個本土的耶路撒冷人在15世紀自豪地宣稱:“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座清真寺放牧過如此多的羔羊。”
每一個人都驚歎這些清真寺的美麗,即便他不是穆斯林。15世紀,一位叫做Stella的猶太女人說道:它們的石頭如來自真正的天堂,光輝而純潔。基督徒則想方設法将它們整合進自己的聖地名單中,他們視圓頂清真寺為上帝的聖殿,視阿克薩清真寺為所羅門王的聖殿。
除了這些各自不同的聖所,來自不同宗教的朝聖者們在将耶路撒冷作為最終目的地的時候,也會在聖地的其他地方駐足。一些旅行者的目的地會重疊,比如都會去拜訪希伯來長老墓。其他則各不相同:基督徒會去福音書中描繪過的地方,比如耶稣的誕生被最先告知的地方拿撒勒,還有耶稣誕生的地方伯利恒;猶太人朝聖者會去受人尊敬的祖先的墓地——這是聖城中曆史上沒有記載的無名紀念碑;在聖城的穆斯林朝聖者可能還會同時去麥加。
遙遠的牽引:慷慨的捐助
城市隻要變得神聖,藝術之花便會綻放。對于耶路撒冷來說,意味着聖所建立起來了,人們裝飾它,潤色它,贊助人捐助它,朝聖者在筆記中稱頌它。
良善的行為、慈善捐助和祈禱是耶路撒冷所有宗教的基本原則,當這些原則體現在這座城市身上時散發出了特殊的光芒。猶太人教育祈禱者要向着耶路撒冷的方向,穆斯林的經文聲稱在聖城做一件好事頂得上在别處做一千件。
耶路撒冷從它的特殊地位上獲益良多。捐助人從不同方面對這座城市傾其所有,從宏偉的建築到裝飾内部空間的珍貴藝術作品,一直到捐款支持慈善活動。人們不需要住在這座城裡,就能感覺到這座城市的牽引。耶路撒冷街道上的許多房屋可能是來自遙遠地區的捐建,它的教堂、清真寺、猶太教會堂、學校和圖書館更是擁有大量從未踏足這座城市的捐助者的贈予。
■耶路撒冷聖墓大教堂内部的亞美尼亞儀式。
■叙利亞文的經文,制作于伊拉克,1216年~1220年。經文中的插圖描繪男人和女人、年輕人和老人、不同頭發和膚色的人都聚集在耶路撒冷的門前等待耶稣騎着驢駒的到來。
■阿拉伯語的四福音書,制作于耶路撒冷,1335年。匆匆一瞥之下,我們會以為這是一部《可蘭經》,其實這是基督教的經典《四福音書》,由耶路撒冷說阿拉伯語的基督徒繪制。
■穹頂造型的盒子,制作于叙利亞,13~14世紀晚期。此種造型的盒子是對于伊斯蘭世界圓頂建築的模仿。從信仰的角度看,耶路撒冷建築的圓頂指示着神聖的顯現,暗示着對信仰的高度凝聚的關注力。(上圖)
■瓷燈,來自叙利亞,13世紀早期。這個圓頂造型的燈結合了尖頂拱門和玫瑰窗戶,整合了伊斯蘭和基督教建築的特點,讓人回想起騎士們為阿薩科清真寺所增加的附屬建築部分。(下圖)當然,那些最著名的贊助人仍然是城市的統治者——皇帝、國王、哈裡發、蘇丹、皇後和公主,但是慈善文化本身就鼓勵了範圍更為廣泛的捐贈者,甚至是最底層的人都在尋求機會解囊。因此,這座城市的興旺并不隻是仰賴貴婦和商人的慷慨,還有學者、朝聖者和衆多宗教團體的永久相助。
耶路撒冷藝術的冷酷一面:聖戰的鼓動
耶路撒冷的神聖概念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來自聖戰的意識形态。從11世紀到14世紀,這座城市被受人尊敬而博學的人當作一種誘惑、一種借口、一個戰利品或一種靈感來鼓勵人們從事以上帝為名反對異教徒的戰争。
在教皇和騎士各自心中的聖經祖先的護佑之下,來自歐洲的騎士宣稱他們對耶路撒冷擁有正當的所有權。第一次東征結束于1099年,以殘忍的屠殺城市中的居民為代價,他們中有穆斯林、猶太人,還有基督徒。12世紀中期,軍閥領袖努爾丁(死于1174年)以“聖戰”之名,聯合了城中的穆斯林社團反對騎士,打着“根除不信教者”的口号,占領耶路撒冷。
■聖母和使徒,制作于拿撒勒,1170年代。描繪一位戴皇冠的聖母帶領一位帶光環的使徒穿過地獄的堕落。藝術經常服務于此類理念,在那些靓麗的珠寶和閃閃發光的金子之上,微妙地激發出宗教暴力。藝術家們描繪發生在聖城的沖突,塑造戰鬥者的英雄形象,卻對毀壞當中的血腥隻字不提。在此,藝術成為意識形态的共謀者。它鼓勵了那些猶豫不決的人,強化了他們對于殘酷的必要性的意識和戰争的英勇行為的熱切渴望。■耶路撒冷的阿克薩清真寺(前)和圓頂清真寺(後)。
■d'Aluye家族的騎士,法國,1248年~1267年。橫跨三個代際,d'Aluye家族的男人已經在耶路撒冷紮下根來,他們的使命是感化歐洲的基督徒,并贖回他們的靈魂。(上圖)
■騎士第一次東征占領耶路撒冷的情景,14世紀早期。(左圖)
争論帶來學術的繁榮
耶路撒冷經常被認為是三種宗教的聖地,這種老生常談常忽視了它在宗教上的複雜性。實際上,沒有一種宗教處于絕對中心的地位,即使是同一宗教也會因内部派别的不同而發生争論和對抗。但也正是如此,耶路撒冷的藝術和文化得以從這些不同的争論所帶來的獨特視野和競争中汲取營養。比如,在猶太人中間,卡拉派(Karaites)和拉比派(Rabbanites)就因宗教律法發生争論;什葉派和遜尼派穆斯林在不同時期此消彼長;教義上的細微差别和對于忠誠的不同理解誕生出令人眼花缭亂的基督教教派,耶路撒冷也因此建築了不同的教堂。
如果有一樣東西能将耶路撒冷不同的宗教團體聯系起來,那可能就是對書寫世界的崇敬。耶路撒冷人可以被理解為“書之人”。這些在聖城書寫的、來自聖城或者被帶到聖城的書籍擁有各種令人驚異的語言和風格。
對于書籍的珍視和學問的增長是相輔相成的。數量衆多的伊斯蘭學校、猶太學校和修道院讓這座城市成了大學城,來來往往的學生和教師一直維持在穩定的數量上。
貿易和旅行的動脈
從意大利直至印度的廣闊地域,湧來持有不同信仰的宗教朝聖者、冒險家和商人,他們聚集在耶路撒冷,為這座城市帶來了經濟上的繁榮。
很多見證者都留下了關于耶路撒冷街道喧嘩的記錄。在耶稣聖墓堂附近,金匠的作坊與賣雞的小販相鄰;擁有不同宗教信仰、說着不同語言的店主的商店挨在一起;旅行者聚集在耶路撒冷令人印象深刻的市場和各種各樣的貨物周圍;在著名的三角市場(triplesuq),香料商人、蔬菜小販和絲綢、棉布商各據一地。
對于基督徒來說,一趟耶路撒冷之旅總會伴随相關的紀念品。它們通常是宗教物品,如彩繪的雕像、裝有聖迹的彩釉玻璃瓶,或者隻是當地出産的與神聖遺迹有關的物件。不管是世俗的物件還是聖迹的留存,朝聖者們都為自己家裡的朋友和親人帶去了數不清的禮物。這些物件很多來自于城中的市場,從中分辨擁有者的身份是困難的,留下的隻是民族的或者宗教的痕迹。這些物品,既見證了狡猾的商人為擴大市場所做的努力,同時也反映了富裕的顧客所具有的相似的品味,無論他們來自什麼樣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