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2017年01月23日06版)2016年12月26日,《文明》雜志收到一封來自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的熱情洋溢的賀信,這是國際奧委會給這本中國雜志發來的第二十八封官方信函。《文明》自2001年創刊以來,15年間得到3次國際奧委會全球授權,向世界獨家發布奧林匹克專題。跻身國際高端傳播平台,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世界自然基金會、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和60多個國家的駐華使館共同認可的合作夥伴。
這本帶有民間色彩的雜志在奧運文化、文明交流等領域持續精耕深作,“不媚、不急、不妄、不偏”,從北京走向世界,主動參與國際傳播體系并發揮出“中國影響”,為融彙中西話語體系,講好中國故事,使中國聲音從邊緣走向舞台中央,提供了一個典型樣本。
厚積:用中國語言講世界故事
緣起2004年,正值奧林匹克聖火首次全球傳遞,《文明》策劃并制作了一期特刊,這本特刊在雅典奧運會開幕時由中國代表團送到國際奧委會手中,其對奧林匹克文化的全新诠釋得到羅格和薩馬蘭奇的一緻贊歎。
經國際奧委會全球獨家授權,《文明》相繼推出《奧林匹克與中國》《奧林匹克與文化》等10本奧運系列珍藏特刊。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羅格代表國際奧委會将其作為第一套“奧林匹克文化讀本”,贈送給參會所有成員。羅格稱贊,“這不僅是北京奧運會為中國人民留下的财富,更是全世界人民的财富。”
2008年,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衆多媒體機構申請首發顧拜旦的《奧林匹克宣言》手稿和内容,其中也包括他的家鄉法國。《文明》再次脫穎而出,獲得獨家授權,用中法英3種文字向全球首發。這是120年來,唯一獲得國際奧委會授權,代表官方傳播展示其文化的刊物。《文明》雜志社社長婁曉琪博士說:“中國人以中法英3種文字向世界首發重要文獻,其立足點正是中國文化對世界的诠釋、解讀與傳播。”
2012年至2016年,《文明》兩輪重磅推出的“《奧林匹克宣言》——美麗的奧林匹克文化長卷Ⅰ、Ⅱ”及國際奧委會授權的一系列活動,借奧林匹克載體,連接所有奧運會舉辦城市,融彙東西,産生廣泛的國際影響。現任奧委會主席巴赫就任後簽署的第一份文件,就盛贊《文明》“所開創的傳播新模式是奧林匹克曆史上的創舉。”
同奧林匹克傳播一樣,《文明》專業主義的追求使其于精微處求廣大,形成深厚積澱。早在2004年、2007年,他們兩次深入探尋海上絲綢之路,《沉沒的絲綢之路——破譯失落的海洋文明之謎》沿途探尋鄭和船隊軌迹,并以《21世紀絲綢之路再發現》《植物在絲綢之路上穿行》等為主題,策劃“全球文明對話”。中國目光所及,是帶給世界的一筆筆精神财富。
融彙:從北京到世界,拓展發聲平台與空間
《文明》的成功成為一個備受矚目的國際傳播現象。原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評價:“《文明》非常注重從社會文明變遷和文化發展的角度去闡釋世界,人文内涵很厚重,揭示問題很深刻。”
2015年,由《文明》推出的《中華文明的瑰寶——中國世界遺産》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70周年大會唯一指定的文化讀本。200個國家約2000名代表,這個世界最高文化會議70年來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以一個國家為主題的文化讀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闡述了選擇《文明》的理由:《文明》内容豐富、易于閱讀和傳播,很好展示了中國保護世界遺産的成果,以及中國在與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所形成的輝煌文明成就。同時,為各國傳播本國世界遺産提供了重要參照模式。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李頻認為:“《文明》能夠把國内國際政治傳播和文化發展相結合,不斷拓展國際傳播的空間,是專業積累、融彙能力的延伸與升華。”
2016年《文明》特别策劃推出《中美人文交流》特刊,成為第七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全體會議唯一讀本,開創兩國交流對話傳播的新範式。這期特刊引人入勝,人文視角尤其易于國外受衆理解。策劃從1784年美國“中國皇後号”商船起航赴華開局,全景回放兩國關系232年曆程,盡現兩國人民友好情誼,成為中美人文交流機制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次總括。其中,第一部分“中國夢與美國夢:新型大國關系——習近平與中美交往”引領了與會嘉賓的對話主題。
15年緻力全球高端文化傳播,10餘國首腦,20多個國際機構及城市政要,60餘國大使都曾為《文明》撰稿或緻信緻函。《文明》已成為深受國際認可的中國文化傳播平台。
薄發:為融通中外話語體系構建提供啟示
《文明》積多年傳播經驗,在國際傳播領域異軍突起,赢得衆多國際平台尊敬,為構建融通中外話語體系提供了有益借鑒和啟示。
啟示一:内功決勝,優質内容的高地始終是核心競争力。《文明》提出“四不”方針,申明辦刊立場,即“不媚、不急、不妄、不偏”。
這是《文明》辦刊過程中始終堅持的原則:不媚于時俗,不急于求成,不搞話語霸權,不片面下斷語。中國的國際傳播可以從這個原則中吸收養分,明确定位。
《文明》團隊的選題執行,注重結合專家和專業機構。北京大學教授樂黛雲認為,中國國家話語權構建,同樣需要選擇一些專門機構,挖掘整理适合融入世界的文化内容,避免零散和低水平徘徊,内容先有優質生産,才有強勢輸出。
啟示二:文化自信,中華文化價值獨具,中國發展備受矚目,文化“走出去”應有使遠人來之的實力和定力。
婁曉琪說:“中國本就站在世界曆史文化的高地,我們隻需輕輕擦拭,就會看到金光燦燦的文明成果。從某種意義上講,《文明》不是打造出來的,是中華文化千百年的積澱孕育了它。”
今天中國有了實質性的國際影響力。正因如此,世界各國一直緊盯中國的變化。《文明》的發展,正是乘勢而起。中國參與國際話語體系,依靠的是民族複興的上升曲線,當有實力、有定力。
啟示三:借力打力,必須尊重規律,善于借勢當今的國際傳播格局,解構西方話語範式,重構新的話語體系。
多名專家認為,《文明》創造的奧林匹克傳播案例,是運用中國方式講述世界語言。北京體育大學教授任海認為,奧林匹克源于西方,《文明》卻從中樹立了中國的國際形象,借力打力,産生了巨大的中國影響力。
複旦大學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張維為認為,基于西方話語體系的“解讀中國”并不能使西方真正理解中國。文化崛起,當善于解構和重構。中國責無旁貸,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