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珍珠Pearl散落在東西方之間的寶貝

珍珠Pearl散落在東西方之間的寶貝

時間:2024-10-31 03:45:29

由于擁有豐富的珍珠資源,印度人、中國人、波斯人很早就發現了珍珠的美和價值,他們也是最早收集大量珍珠的人。的确,沒有一尊東方的神像,沒有一件東方的神聖物件上缺少珍珠的裝飾,那些富有詩意的創作也很少沒有珍珠作為純真和純潔的象征。不過,西方人對珍珠的狂熱也從未消失,從古至今,留下了紛繁的記錄。

鑲嵌珍珠的眼睛細密畫,英國,19世紀早期。這種細密畫在18世紀的英國末期成為時尚,契合當時整個英國社會流行的感傷主義思潮。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藏。蝴蝶結式胸針,巴黎,約1900年。白金、鑽石和天然海灣珍珠制成的傑作。由尚美公司設計。卡塔爾博物館管理局收藏。

印度細密畫,1750年。畫中可見珍珠用于女孩的各種裝飾,足見印度人對于珍珠的喜愛。

十二龍九鳳冠,明神宗定陵出土。珠明玉潤,珍珠在中國也是皇家的愛物。珍珠比于心:來自東方的古典之珠

大約在公元前500年的印度的《阿闼婆吠陀》中,已經出現用珍珠做成的護身符,并且用于魔法儀式。印度古代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诃婆羅多》中也涉及珍珠。羅摩衍那提及過一串由27顆珍珠組成的項鍊,他在一次軍事遠征中還有一件珍珠槍傍身。一則古老的印度神話提及值得敬獻給神的禮物:天空奉獻彩虹,火獻出流星,土地提供紅寶石,海洋孕育珍珠。彩虹組成神的光環,流星作為神的燈,紅寶石裝飾神的額頭,而珍珠則被神佩戴于心。在梵文文學的古典時期,大約公元1世紀前後,關于珍珠的詞彙大量出現,一般被稱為mukta(字面的意思是“純潔”),同時出現了珍珠項鍊、珍珠戒指、珍珠繩和相關的裝飾性物件,特别是在被稱為印度的莎士比亞迦梨陀娑及其繼任者的戲劇中。

與印度鄰近的斯裡蘭卡在它的大乘佛教徒以巴裡文寫成的最古老的編年史詩體《島史》一書中,留下了早期斯裡蘭卡珍珠生産和鑒别的記錄。大乘佛教徒記錄了公元前550年來自斯裡蘭卡本土的珍珠,國王Wijayo将價值兩萬盧比的珍珠和鉛螺作為禮物送給嶽父;公元前300年,又有各類品種的斯裡蘭卡珍珠作為禮物通過外交大使送給印度。

在古代中國,珍珠同樣受到重視。傳統的曆史典籍經常會提到它們,珍珠經常用于敬奉偶像,也常常作為外國使者獻給皇帝的禮物。《尚書》曾提到在公元前2300年,禹得到一顆從淮河中獲取的牡蛎珍珠。中國古代的詞典《爾雅》則說珍珠是來自西部前沿地區的珍貴寶石。在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也有很多充滿想象力的珍珠故事。一些人認為珍珠來自于龍王的腦部;一些人認為它們會在傑出的國王的管轄地域中大量出産,并可以用來當作護身符抵禦火和其他災難。更奇異的說法是,珍珠的光芒如此耀眼,即使離1000碼遠都能看到它們。刻畫在象牙上的印度神克利須那和他的愛侶米拉,他們的衣飾上飾滿珍珠。在波斯,珍珠似乎也很早就開始流行。雖然珍珠沒有出現在古代瑣羅亞斯德的典籍《波斯古經》現存的殘片,也沒有出現在公元前7世紀到公元9世紀的波斯中世紀的經典之中,這可能隻是一個意外——因為這些書的特殊性質或者是這些早期經典殘片保存得并不理想。但珍珠的身影在波斯的整個曆史上從未絕迹,而且依然保留在現存的雕塑當中。在錢币和寶石中出現的波斯皇後形象,經常佩戴着以珍珠制成的耳環。一串相當珍貴的珍珠和寶石項鍊的殘餘由J.deMorgan在波斯蘇薩古城(波斯國王過冬的地方)的一座雕刻精美的公主大理石石棺材中發現。這串項鍊可能是目前所發現的最古老的珍珠項鍊,它不會晚于公元前4世紀。

在巴比倫的廢墟中沒有發現珍珠,也很少有證據表明古代亞述人大量使用珍珠。雖然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200年就已經将珍珠母貝用作裝飾,但從現在所能看見的古代埃及的服裝上,珍珠似乎并沒有在裝飾上起到很大的作用。項鍊、耳環和其他在墳墓中所發現的珠寶,大部分以金子為底鑲嵌有形狀的寶石,隻有很少量的珍珠成分遺留,無法證實珍珠被大量使用。事實上,很多證據都表明珍珠是在波斯人征服此地的公元前5世紀後才開始被大量使用的;而且很可能直到托勒密朝時期,女王為了強化自己在亞曆山大宮廷中的權力才開始了這項奢侈的事業。

在古代希伯來文學當中,關于珍珠有不同的說法。在《創世記》裡,有學者認為“shoham”石頭是由珍珠制成,由于在希伯來的詞語當中“onyx”的意思大約是“灰色的寶石”(如果聯系到叙利亞中的“sandu”)。但珍珠并沒有用于神龛和寺廟的裝飾。在《新約》當中,卻有很多涉及珍珠所象征的價值。《馬太福音》裡,耶稣将珍珠用于比喻那些珍貴的東西:“天國又好比一個商人尋找精美的珍珠。當他發現了一顆極其貴重的珍珠,就去賣掉他所擁有的一切,買下了那顆珍珠”“在豬面前抛灑珍珠”。在《啟示錄》當中描繪天堂的輝煌圖景時,聖約翰用珍珠做成了12座門,還有什麼比穿過用珍貴寶石所築成的城門更好的呢?

在猶太法典當中,珍珠常常被提及,且常用來比喻那些美麗或昂貴的東西,“一顆珍珠價值幾千蘇(zuzim)”“珍珠無價”,神給予亞當和夏娃的禮物“如珍珠般美麗”,嗎哪“白如珍珠”。對于它們的買賣是Ona’ah律法衆多例外之一。

早期阿拉伯人對珍珠的喜愛在《可蘭經》中就已經有所表現,特别是在描繪天堂的樣子時。築牆的石頭是珍珠和紅锆石,書上的果子是珍珠和綠寶石鑲嵌,在天堂裡的每個人都因得到一頂由珍珠、紅锆石和綠寶石組成的帳篷而歡欣雀躍,頭冠上珍珠的光芒閃爍,佩戴珍珠的美麗女子環繞周圍。羅馬金手镯,中東地區,可能是3世紀羅馬時期,手镯由純金制成,器身中部有一圈由金絲固定的海灣珍珠。雖然曆經千餘載,但手镯依舊保存得異常完好。卡塔爾博物館管理局收藏。彙集了牛奶與雪的海中寶石: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喜愛

愛好藝術的希臘人對于珍珠所象征的美好寓意的喜愛可以追溯到荷馬時期。荷馬提到朱諾時用“水滴形的珠子”暗示珍珠,“三顆閃耀的寶石在她的耳朵上閃閃發光”“她的耳環閃閃發光,水滴形的寶石放射出耀眼之光”。在古典的雕像當中,朱諾的耳朵上經常佩戴着三顆梨形的耳墜。古希臘人很有可能是從東部地區通過從事貿易的腓尼基人獲得了珍珠。公元前5世紀的波斯戰争,無疑使古希臘人獲得珍珠和其他東方産品的機會大大增加,也使這些東方物産得以流行。古希臘作家泰奧弗拉斯托斯是最早提及珍珠的,他使用的詞彙很有可能是從梵文maracata或者波斯語mirwareed演變而來。他認為珍珠是誕生于水生貝類諸如耳殼之中,通常用來做價值昂貴的項鍊。

古希臘人對于珍珠的喜愛很快就延伸到了古羅馬。古羅馬人從margarite這一希臘詞語認識了珍珠。然而,古羅馬人更常用unio一詞指代珍珠,因為普林尼認為每一顆珍珠都是獨一無二與衆不同的。曆史學家阿米阿努斯·馬爾切利努斯(330年~395年)認為一個貝殼隻誕生一顆珍珠。但是,直到米特拉達梯戰争(公元前88年~公元前63年)之後,珍珠才開始在古羅馬大量出現并流行。

米特拉達梯的奢華、亞曆山大的富有,促使東方的财富大量湧入節節勝利的羅馬。從那時起,珍珠就象征着高貴,這不單是指某一珍珠裝飾物的價格高昂,更多暗示了凱旋的羅馬人後裔的奢侈。維納斯神廟的内部就用珍珠作為裝飾,富有的人衣着上也布滿珍珠裝飾,以至于普林尼嘲笑道:“光是穿上珍珠哪裡足夠,最好能走在珍珠路上。”女人們在夜晚都佩戴珍珠,以便于她們在睡夢當中都在确認自己對這些美麗寶石的占有。拜占庭式綠寶石十字項鍊吊墜,拜占庭,7世紀,整個十字架由一圈天然海灣珍珠包裹。卡塔爾博物館管理局收藏。

珠寶手镯(圖1、2),拜占庭,5世紀~7世紀。美麗的珍珠在拜占庭地區受到高度的褒獎。但也不是每個羅馬人都對這美麗的“集合了牛奶與雪的海中寶石”傾注熱情。偉大的恺撒皇帝限制珍珠隻能用于某些特定等級的婦女;古羅馬文學家馬提亞爾和提布魯斯反對珍珠的使用;文學家賀拉斯直接對使用珍珠的奢侈行為予以抨擊。對于一位名叫Gellia的女人,馬提亞爾寫道:“她身上沒有一絲神性,隻有珍珠。她每天擁抱着它們、親吻它們。把它們喚作兄弟姐妹。愛它們勝過愛自己的兩個兒子。如果哪一天這些珍珠丢失了,她一個小時也活不下去。”

當時的珍珠價格高得難以置信。羅馬曆史學家蘇維托尼烏斯曾有記錄,羅馬的将軍維特裡烏斯用她母親耳朵上的一顆珍珠就換來了整個軍隊競選的費用。普林尼的《自然史》中寫到,在公元1世紀,珍珠在所有珍貴的東西當中價值最高,埃及豔後在給安東尼所辦的慶功宴上佩戴過的兩顆珍珠,價值6千萬古羅馬币。古羅馬作家朗普裡狄斯曾經說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大使買了兩顆很大的珍珠作為禮物獻給亞曆山大·塞維魯皇帝的皇後。皇帝想要把它們賣出去,卻找不到買主,他就把它們挂在維納斯雕像的耳朵上,說:“如果皇後擁有這樣的無人能夠購買得起的珍珠,就為别的女人樹立了壞的榜樣。”

雖然古代作家熟悉珍珠,卻對漁業知之甚少,在希臘和羅馬産生了很多有關于此的有趣遐想。普林尼和朗普裡狄斯引用古希臘塞琉古一世的伊奧尼亞使節麥加斯梯尼的說法,認為珍珠貝像蜜蜂一樣是群居生活,而且由一隻體形最大年紀最老的珍珠貝所統領,這隻珍珠貝因年長具有豐富的躲避危險的知識。因而,捕珠人隻要捕獲這隻首領貝殼,其他的貝殼就會乖乖入網。東羅馬帝國的作家普羅科匹厄斯,還寫了有關珍珠貝和鲨魚之間社會關系的論文,包括珍珠成長的方法。

古代漁業的主要地區在波斯灣、斯裡蘭卡和印度海岸以及紅海。古代中國文學中的珍珠主要來自于河和池塘,越南和日本的珍珠主要來源于近海。珍珠資源被控制在漁夫的手中,其他的就是從漁夫手中獲得資源的收藏者,或者來自于戰利品和買賣。珍珠一般都被認為産自東方,在西方曆史上直到恺撒時期,才出現了入侵的羅馬人在英國收集到小顆的質量一般的珍珠的記錄。公元1世紀,普林尼聲稱在意大利和拜占庭附近的博斯普魯斯海灣發現了小顆的粉紅珍珠。

鑲嵌有珍珠和綠寶石的雙寶石戒指,拜占庭,3世紀。歐洲中世紀的珍珠熱:領受東方的影響

珍珠在古羅馬流行所帶來的影響一直延續到拜占庭帝國,這也和拜占庭在公元330年成為羅馬帝國的首都後享有大量财富和奢華有關。由于控制了亞洲和歐洲之間的貿易通道,并且受到東方品位和時尚的影響,大量的收藏品出現了;西羅馬帝國遭到劫掠的幾個世紀之中,拜占庭俨然成為藝術的中心,而珍珠成為其中廣受喜愛的裝飾物。在拉文納聖維塔教堂那幅著名的馬賽克畫中,拜占庭皇帝(483年~565年)頭戴珍珠帽,皇後頭戴一頂由三排珍珠環繞的頭飾,從頭飾上垂下的珍珠串幾乎垂到腰間。很多例子都顯示,拜占庭皇帝的裝飾很多都超越最為奢侈的羅馬皇帝。觀察錢币可以發現,從阿卡狄奧斯在位的395年直到最後整座城市被威尼斯和拉丁人攻占的1204年,這些錢币中所顯示的王冠、衣領、項鍊中,都有高質量珍珠的身影。現在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王冠——聖·斯蒂芬所使用的匈牙利王冠,鑲滿了珍珠,就是拜占庭工匠的傑作。海神和海怪造型的珍珠項鍊,尼德蘭地區,17世紀早期。巧妙利用寶石的自然形狀,配合珍貴金屬制成的項鍊,在歐洲16世紀後半葉和17世紀早期十分流行。拜占庭之外,珍珠的需求和時尚并不因羅馬帝國的衰落和羅馬在5世紀遭到劫掠而停止。寶藏堆積在那,寶石和珠寶被入侵的哥特人搶走,被西方和北方的領地中的國王所劫掠。法蘭克人在軍事上的成功使他們成為歐洲人的最高等級,在公元6世紀和7世紀,對于珠寶的大量占有使他們可以裝飾他們的宮殿和教堂。通過戰争所發展出來的品位又因猶太和叙利亞商人的貿易活動而得以維持。高盧人對于藝術品、華貴的服裝、個人的裝飾極度愛好;一些早期宮廷還試圖和東方君主的壯麗奢華的宮廷進行競争。特别是達戈貝爾特國王(628年~638年),他特别喜歡同波斯和印度的君主展開奢華較量。他的珠寶匠Eligius(588年~659年)後來成為努瓦永的大主教,是高盧人中最受歡迎的聖徒之一。在這位愛好藝術的大主教的教導下,古代的教堂收到了許多神龛、祭壇布、聖骨匣,這些聖物之上都鑲嵌有珍珠和寶石。事實上,幾個世紀以來,遵循着Eligius的喜好,那些最珍貴的珠寶都收集在教堂之内。

查理曼大帝(768年~814年)尤其對用珠寶裝飾徽章、祭壇布和聖骨匣感興趣;而王公貴族則競相将最珍貴的禮物送給教堂,用最珍稀的珠寶來裝飾聖物。在當時,珍珠的藝術性用途還在于裝飾書寫本的彌賽亞經書和編年史。藝術家經常會用一生的時間完成一部手抄本,這些手抄本位列教堂那些最珍貴的藏書,它們通常飾以金子、珍珠和彩色石頭。富有的教堂一般都藏有幾冊這樣的書籍。

查理曼死後,帝國内部的傾軋、分離、分割使之碎裂成歐洲各國,商業廢止、人民受到壓制,藝術陷入困境。公元9世紀,諾曼底人劫掠位于昂古萊姆、圖爾、奧爾良、魯昂和巴黎的宮殿和教堂,毀壞并帶走了大量财富。對于藝術來說,10世紀和11世紀堪稱藝術的黑暗時代,即便如此,西歐的教堂也收到了大量來自于忏悔者和戰戰兢兢的信徒所捐贈的寶石。心中充滿對上帝的神聖之愛的人,将他們的珠寶放到祭壇上,以期能交換到天堂的允諾。珍珠所代表的信仰虔誠為宗教儀式增光添彩,祭壇、雕像和神聖的畫像,教士的法衣和聖骨匣上都充滿了它們的身影。飛翔的丘比特式吊墜項鍊,德國,16世紀晚期,傑出的文藝複興時期的項鍊,采用琺琅彩金工藝并配以天然海灣珍珠制成。吊墜表現了丘比特正在張弓射箭的形象。卡塔爾博物館管理局收藏。

聖·凱瑟琳塑像,法國,15世紀早期。聖·凱瑟琳是基督教聖人和殉道者,珍珠以純潔之意塑造聖者堅貞的形象。與此同時,小顆的富有光澤的珍珠在蘇格蘭、愛爾蘭、法國、多瑙河等地被發現。在英國,在那些被恺撒所占領的地方,也發現了不少珍珠。古代錢币顯示,在英國國王阿爾弗雷德大帝早期樣式簡單的皇冠上,珍珠是主要的裝飾物。淡水珍珠的品質自然無法與東方的海洋珍珠相媲美,但是由于較容易獲得,因而在宗教裝飾中更為常用,這也成為8世紀到11世紀所使用的主要珍珠。早期較為珍貴的淡水珍珠是現鑲嵌在英國皇室加冕聖匙上的四顆,它們來自于12世紀。

從古代直到羅馬帝國崩潰,珍珠一般都用于裝飾,8世紀之後,就像其他寶石一樣,珍珠發展出了新的用途。在歐洲,從9世紀到14世紀,珍珠很少被自然史所關注,除了醫藥和魔法領域。受到阿拉伯的強烈影響,醫藥實踐開始關注各種古怪的治療方法,其中寶石尤其是珍珠扮演了重要角色,并相信它對身體會産生強烈的影響。因此,珍珠的需求量大增,幾乎在每個藥方當中都不可或缺。考慮到成本,小顆的種子珍珠最常使用,如果人們能夠負擔得起,大顆珍珠自然效果更好。雖然産自東方的醫藥珍珠不少,但大部分還是來源于歐洲北部和不列颠群島的河流。法國版本的《馬可·波羅遊記》中的一幅細密畫,描繪了東方的國王購買珍珠的情景。

埃及複古風格寶石項鍊,英國,1865年。這條以珍珠和綠寶石裝飾的埃及複古風格的項鍊,是19世紀中期英國崇尚異域風情的品味的産物。在東方,羅馬權力在東方衰退之後,印度和波斯的統治者通過他們對于漁業的控制,再一次積累了大量的珍珠。所有早期到這些地區的旅行者都驚訝于這些美麗的造物在服飾上的展示。Renaudot’stwoMohammedans的手稿的作者在9世紀到印度和中國旅行,曾寫道:“印度的國王十分喜愛裝飾自己,珍珠是他們最喜歡的,它們的價值超過其他的珠寶,超越那些最珍貴的寶物。宮廷的貴族、官員和首領,都穿着用珍珠裝飾衣領的衣服。”比薩的魯斯蒂謙在熱那亞監獄寫就的《馬可·波羅傳》記載了第一個進入中國的歐洲人的曆險。書中寫到馬拉巴爾皇帝的頸上挂着一條由104顆大型珍珠和寶石組成的項鍊,在念誦玫瑰經時使用。他的腳镯和腳指頭上的戒指,密集地鑲嵌有珍珠,價值連城。國王要求所有珍珠隻能為他所用,因此他珍藏的數量簡直不可想象。後來的旅行者一再描寫了東方對于珍珠的狂熱。文學中充滿了對珍珠的贊譽,從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一書中你可以看到,航海家辛巴達的珍珠之旅、令人驚奇的珠寶櫃、用來裝飾美麗黑眼睛女人的超級項鍊。

這些見聞,随着12世紀和13世紀,從東方返回的騎士和騎士制度的建立,促使歐洲人熱衷于将珍珠作為個人裝飾。比如,跟随塞浦路斯國王的Chaucer的騎士,返回家中帶來了大量珍珠、金子和寶石。到了13世紀和14世紀,珍珠在整個歐洲已經成為十分流行的個人裝飾:不僅被大量佩戴,而且無論男女的衣服上都少不了它,幾乎在每一個重要的場合都會出現——結婚典禮、馬術比賽、登基典禮和戰争的慶典。

在14世紀和15世紀,最為珍愛珍珠的非勃艮第公爵家族莫屬,其中的一些寶石至今還保留在奧地利、西班牙和意大利。公爵勇士查理在1473年參加dietoftreves,在5000勇猛騎兵的護衛下,他穿戴着一身鑲嵌珍珠的金色禮服,這些珍珠大約價值20萬金子弗羅林。據說1475年,在喬治·巴伐利亞公爵和波蘭國王卡其米日三世的女兒海德葳·雅蓋隆在的結婚典禮上,幾乎使用了“整個海洋的珍珠”:公爵戴着價值5萬弗羅林的珍珠皇冠,其中一顆用于袍子搭扣的珍珠就價值6000弗羅林。安茹王朝的成員也是珍珠的愛好者。當然英國的統治者也不例外,理查二世(1366年~1400年),作為當時最著名的花花公子就對珍珠珍愛有加。

15世紀,大量的珍珠為上層階級和時尚人士所使用。在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三世的妻子瑪格麗特一幅1483年的肖像畫中,瑪格麗特戴着一條極為美麗的珍珠項鍊,她的名字可能就來自于此。她所戴的頭飾是至今所能見到的當時最美麗的珍珠裝飾品。寵溺妻子又熱愛奢華的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1491年~1547年)從他吝啬的父親亨利七世那裡繼承了大量财富,從而得以裝飾他的宮廷。在他治下,天主教教堂的強奪為充實皇家的寶庫貢獻了很多珍珠;從那時起,珍珠就成為英格蘭貴族女性的主要裝飾品。亨利的妻子們的畫像上就經常能看到這些珍寶,之後幾代王朝的宮廷女性肖像也都以珍珠作為主要裝飾。美迪奇家族的凱瑟琳和法國國王亨利在婚禮儀式上,凱瑟琳所佩戴的首飾幾乎隻有珍珠項鍊。16世紀時,凱瑟琳和英格蘭的伊麗莎白女王是當時整個歐洲對珍珠最為鐘愛有加的兩位女性。美洲珍珠的發現與歐洲宮廷珍珠熱的持續

在美洲,珍珠一樣得到高度的重視。墨西哥和秘魯那些具有高度文明的土著居民認為它們具有無可置疑的魔法作用。墨西哥的蒙特蘇馬宮殿鑲嵌有珍珠和綠寶石,阿茲克特國王則占有價值無法估量的珍珠。在Ohio山谷所發現的高等級墳墓中出現大量珍珠證明,土著居民很早就已經發現珍珠。在美洲,古代和現代一樣,珍珠都是用作金子和寺廟的裝飾,男人和女人都可以使用。

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美洲與歐洲大陸展開貿易,珍珠交換所帶來的财富養肥了西班牙的貿易者。土著居民在委内瑞拉海岸,之後又在巴拿馬、墨西哥的太平洋海岸掌握了豐富的漁業資源,當黃金國的這些探索者回到西班牙時帶來了大量的收藏——“它們的獲得對于每個人來說都太輕而易舉了。”很多年以來,由于出産珍珠,美洲在西班牙塞維利亞、加的斯和歐洲的一些港口頗負盛名。直到墨西哥和秘魯發現礦山之前,珍珠的價值超越了其他所有出口産品的總和。據統計,一直到1530年,珍珠每年平均帶來超過80萬piastre的收入。

美洲大發現之後兩百年,歐洲宮廷在個人裝飾上使用珍珠的數量前所未有,而且大大超越其他寶石的數量。貴族和富人在自己的衣服上大量使用。這不僅在古典文獻和曆史記錄中有所記載,而且在繪畫和雕塑上都有體現;哈布斯堡王朝的瓦盧瓦家族、美的奇家族、波吉亞家族、都铎家族和斯圖爾家族的肖像畫中,都展示了大量的珍珠的使用,而其他寶石卻很少見。威爾士公主在1863年嫁給威爾士王子時的畫像。公主身上的所有裝飾都以珍珠為主。

羅斯伯裡夫人的珍珠王冠,英國,1878年。這是已知珍珠王冠中最非凡的。由六個連珠形排列的鈕扣形天然珍珠、老礦式切磨鑽石,以及七個可拆卸的漸變水滴狀的天然珍珠和鑽石組成。這頂華麗的王冠還可以變換成一條項鍊。王冠上的珍珠來自于太平洋的珍珠牡蛎(大珠母貝)。卡塔爾博物館管理局收藏。哈布斯堡家族可能是當時歐洲珠寶最大的收藏者。這個家族不但為神聖羅馬帝國提供了多位統治者,也是奧地利、西班牙最高統治者的來源:通過MariaTheressa的下嫁,持續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者直到1806年廢止,并由此統治奧地利和匈牙利。這個顯赫家族幾個世紀前所收藏的一些精良的珍珠珠寶現在保存了下來。其中最著名的一件是查理五世的皮帶扣,還有魯道夫二世在1602年訂制的奧地利皇冠。

那個時代對珍珠最為珍愛的兩名女性分别是美迪奇家族的凱瑟琳(1515年~1589年)和英格蘭的伊麗莎白女王(1533年~1603年)。隻要看一下她們的肖像畫,幾乎沒有一幅當中沒有珍珠作為裝飾。其他的女性也不甘落後,比如瑪麗·斯圖爾特、瑪麗·美迪奇和漢麗埃塔·瑪麗。不但是女性,男性國王也大量穿戴珍珠。

在歐洲南部富裕和繁榮的那些城市,珍珠也一樣受到熱捧。由于曾經掠奪過拜占庭皇帝,珍珠和其他珍寶在威尼斯極為豐富,通過與東方之間快速發展的貿易又得以增長。在海洋城市,諸如熱那亞和比薩,寶石十分流行;同樣,在佛羅倫薩,寶石被稱為“美人”。教皇亞曆山大六世在自己的女兒盧克雷齊亞的婚禮上,将雙手伸入一個盒子捧出一把珍珠,說:“這些都是給你的,我的女兒。我希望在整個意大利,你是擁有最漂亮數量最多的珍珠的公主。”

雖然王公貴族對珍珠表示了青睐,但并非人人享有佩戴的權力。法國、英國、德國和其他國家的基本法都在不同的時間對于珍珠的過度使用作出了限制。

鑽石與珍珠之間的競争

可能是受到三十年戰争的影響,更為樸素的時尚在17世紀後期占據主流。與此同時,切割和打磨技術的改進極大地增加了鑽石和其他寶石的美麗和流行性,這也扭轉了對于珍珠的需求。同時,時尚仿造業的低成本也降低了海産寶石的等級和時尚度。18世紀,珍珠相對稀少,美洲的珍珠資源已經枯竭,同時斯裡蘭卡和紅海的漁業也不再成為支柱,主要的供應來自于波斯灣,少部分來自于歐洲和中國的河流。結果,珍珠盡管仍被鑒賞家所嘉獎,但已不是珠寶貿易者購買清單中價格最昂貴的對象。法屬玻裡尼西亞的一個珍珠農場正在培育綠色珍珠。19世紀中期以前人們通常隻喜歡白色和黃色珍珠,在南太平洋的一些島嶼發現墨珍珠和綠色珍珠之後,這些暗色珍珠才在法國尤金妮皇後的贊許下變得流行。

盡管如此,從古代開始,印度和波斯的王公貴族才是斯裡蘭卡和波斯灣珍珠的主要需求者,西方世界最大的收藏者都不能與那些統治者相比。一些印度貴族用幾千顆珍珠裝飾自己。

1727年,巴西的鑽石資源被發現,幾年之後,鑽石就以每年14萬克拉的增長速度投放市場。在那時,上層婦女并不認為鑽石的價值如珍珠那麼高。随着英國在1796年占領斯裡蘭卡,該國的漁業再次在三十年的潦倒之後重獲生機。但是由于資源的耗盡,珍珠産量很快就降低了,且極不穩定。

大約在1845年,來自土阿莫土群島和南太平洋其他島嶼的珍珠出現在市場上,珍珠工業在墨西哥海岸再次複興。這些珍珠以豐富的色彩而出名,特别是暗影珍珠、黑珍珠或者墨綠珍珠。在以白珍珠和黃珍珠為主的時尚潮流中,這些黑珍珠在市場上的地位直到十年之後才受到認可——它們在法國的尤金妮皇後的贊許下得到了流行。對于這位皇後來說,珍珠在19世紀的時尚當中處于非常高的等級,它屬于隻有皇家才能佩戴的寶石,在她的肖像畫中,珍珠也是她最為耀眼的裝飾。

1865年,澳大利亞海岸發現珍珠資源,圍繞珍珠母發展出漁業,大量的白色珍珠被發現。開始時,主要是在淺灘發現珍珠,随着潛水技術在1880年代的引進有所改觀。潛水技術不僅使澳大利亞海岸的漁業範圍擴大,還促進了墨西哥、馬來群島以及南太平洋幾個島嶼漁業的發展。

在美國,在南北戰争之前,很少有人穿戴珠寶,原因在于财富的缺乏和個人裝飾的簡單。戰争結束後,财富和奢華的快速增長,促進了對于寶石的需求,那些最為耀眼和雪亮的寶石,特别是鑽石,受到了追捧。南美鑽石礦産的發現支持了這種快速興起的需要,從1870年代一直延續到今天。鑽石成為很多年輕人投資的第一項奢侈品。

在19世紀的最後25年,在歐洲,與美洲和其他喜歡穿戴寶石的地方一樣,珍珠代表着文雅,象征着富裕和美麗,超越鑽石和其他寶石,成為最昂貴的珠寶。時尚的變化和财富的積累,促成了珍珠的需求上揚,也促成了更高的價格。需求促使人們探尋更廣泛的生産地,美洲的密西西比山谷就是其一,這一地區的出産大量在市場上流通,特别是巴洛克或者不規則的珍珠,曾經十分流行。

珍珠目前的價值更多由市場的拓展和财富在西方社會的增加來決定,而非漁業的發展。東方的珍珠需求仍然以波斯灣和印度的輸出為主,而美洲、歐洲和其他地方的中産階級财富的興起早在100年前就已經促成了對珍珠的需求。雖然女人們再也不會像16世紀那樣從頭到腳都披挂上珍珠了,但珍珠依然是最高等級的時尚,富裕女性仍然把珍珠視若珍寶,超過其他的寶石。珠農正在将珍珠貝放入海中。随着幾個世紀的捕撈,天然珍珠的數量已經銳減,人工養殖珍珠在許多地區出現。

編輯:吳鴻設計:劉晶晶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