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川陵巨變也并非中國獨有的現象。在本期“地球旅者”欄目的《被遺忘的法國道路》報道中,一位法國作家獨自徒步三個月,完成了橫跨法國的鄉村公路之旅。作者在叙述中毫不掩飾地抱怨了祖國地貌正在經曆的“醜化”:曾經優美如田園畫的鄉間景觀,受到了工業化、都市化的肆意侵蝕;從前的池沼堤岸消失了,歡聚暢談的鄰裡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整齊劃一的機械化農莊、遍布全國的高速路網。
牧歌般的鄉土風貌之消逝固然引人歎惋,但如果我們把目光放遠,無論是自然形成的山嶽河流,還是人力修築的道路堤岸,無非就是藍色星球表面上一些深淺不一的折痕或印記而已。傳說中的麻姑仙人曾經三見東海揚塵,可見中國古人對滄海與桑田之間的往複轉換并不陌生。在他們的淡漠中自有其尺度與信念:此時盛大的,必有一日會消弭;曾經湮沒的,也必有一日将重現;時間本身正是星球印記隐顯交替的遊戲。人們尋訪前朝遺迹,總會推崇古人的恢宏氣度——或許我們更該想到,這種在滄桑巨變面前的泰然淡漠,這種對印記隐顯的透徹解讀,才是古人運思力量的源泉。
講到這一層意思,當然不意味着我們探尋古今變遷的興趣會有絲毫減少。恰恰相反,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雜志自本期起增設“古道”欄目;我們延請權威專家向讀者展示各地古道的獨特魅力,介紹古道徒步旅行的方略要訣。千百年形成的古道,現今或聲名昭著、或鮮為人知,但它們始終處于地表自然景觀與人類活動融合極其充分的地帶。我們在其間探訪,也就以最适宜、最本原的方式,将自身融入星球表面諸多印記的往複隐顯之中。